广东省龙川县中医院(517300)廖芳 吴秀英
子宫内膜异位症是临床妇科常见的疾病,是由于子宫内膜生长在子宫腔之外的一种病变,临床表现主要是不孕、盆腔部位疼痛等[1]。目前,临床上主要采取手术方式进行治疗,可有效改善和提高患者受孕成功率。但是也有一部分患者术后仍无法受孕,所以有必要了解和掌握术后不孕的原因,为进一步治疗提供重要依据。本文通过分析84例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手术治疗情况,掌握术后不孕的原因,现报告如下。
1.1 临床资料 将2014年12月~2015年7月我院收治84例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纳入本次研究。年龄23~38岁,平均(31.7±2.4)岁;不孕时间1~9年,平均(4.8±1.3)年;根据R-AFS分期[2]:II期为10例,III期35例,IV期39例;原发不孕73例,继发不孕11例;均符合手术治疗指征,且排出男方不孕。根据手术方式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均为42例;两组患者的一般特征、病情病程等无显著差异(P>0.05),可进行比较。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在月经完全干净后的3~5d内进行手术,均行硬膜外联合腰椎麻醉。研究组采取腹腔镜手术治疗:采取三孔法,在腹腔镜下依照子宫内膜异位灶所累及的实际情况,将粘连妥善分离,对异位灶进行电凝,再将子宫内膜异位的囊肿予以剔除,同时对输卵管开展整形手术,进行通液术等。对照组采取开腹手术治疗,手术操作和研究组一致。两组患者在手术后均服用孕三烯酮,II期连续服用3个月,III期和IV期连续服用6个月。
1.3 观察指标 术后两组患者均接受为期2年的随访,以了解两组患者术后妊娠情况,并掌握术后不孕者的原因。
1.4 统计处理 应用SPSS10.5软件对本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用X2进行检验,P<0.05表示存在差异,具有统计意义。
2.1 两组术后妊娠情况对比 研究组患者术后均未进行避孕,术后第一年成功妊娠18例(42.9%),术后第二年成功妊娠5例(11.9%),两年共妊娠23例(54.8%);对照组患者术后均未避孕,第一年成功妊娠14(33.3%),第二年成功妊娠7例(16.7%),两年共妊娠21例(50.0%)。两组共妊娠44例(52.4%)。两组数据不存在显著差异,不具有统计意义(P>0.05)。
2.2 术后不孕原因 术后随访两年,研究组有19例未孕,对照组21例未孕,两组共未孕40例(47.6%)。对40例术后不孕者进行输卵管通液术探查和临床检查显示,输卵管不通畅17例(42.5%);子宫腺肌病11例(27.5%);子宫内膜异位复发6例(15.0%);合并子宫肌瘤6例(15.0%)。
子宫内膜异位症是常见的妇科疾病,主要给患者造成痛经、盆腔疼痛等痛苦,对妇女的健康和生活质量带来极大影响,特别是因该病导致患者不孕更会加重患者的心理负担,直接影响到家庭稳定和和谐生活。该病最为常见的发病位主要是卵巢双侧,也存在单侧发病的。另外,该病发生和患者自身身体状况有密切联系,经血倒流可能是一个外在病因,但主要是患者子宫内膜组织病理学、分子生物学等。有研究报道,患者的自身免疫能力同样会影响到受孕[3]。所以,对该病的治疗不仅仅在于缓解病症,更为重要的是恢复生育能力,当前临床上以手术治疗为主。
随着腹腔镜技术的发展和应用,该项技术在子宫内膜异位症治疗上具有独特的优势。腹腔镜手术能够将内窥镜置入患者体内,进而能在手术中系统全面的观测到内部病灶的情况[4]。该手术对患者身心创伤小,术后疼痛较小,并发症发生率低,安全性较高,而且术后恢复较快。本研究中,研究组和对照组在手术后2年内的妊娠率分别是54.8%和50.0%,术后妊娠率上无明显差异(>0.05),可以看出,腹腔镜手术和开腹手术的临床治疗效果一致,对患者术后妊娠率无明显影响。但是,也看出两组仍有部分患者术后仍不孕,共有40例(47.6%)术后未成功妊娠。从本研究看,两组术后患者不孕的原因中,第一位是输卵管不通畅,占比42.5%。在术中能够观察到输卵管均呈现扭曲状、伞端闭锁、积水及形成盲端等情况。在通液检查时,有较大阻力或不通,出现该情况的大多数是因为慢性输卵管炎,有些是子宫内膜异位病灶导致或两种情况均有,和国内相同研究报道一致。另外,子宫腺肌病、子宫肌瘤及术后子宫内膜异位复发等同样是早期术后不孕的重要原因,本研究中三者分别占到27.5%、15.0%和15.0%。因为子宫肌瘤对子宫内膜容受性带来损伤,加深影响受孕。另外,手术虽能把患者子宫内膜异位病灶和子宫肌瘤等有效剔除,但子宫腺肌病和病灶复发等是手术难以解决的,均会影响到术后患者受孕。
综上所述,对于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治疗应以腹腔镜治疗为首要选择,术后不孕的原因主要有输卵管不通、子宫腺肌病、子宫内膜异位复发、合并子宫肌瘤,因此要根据具体原因加强对症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