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乡村景观规划中“活化”乡村文化策略研究

2016-04-05 05:08官紫玲
时代农机 2016年11期
关键词:文化景观乡愁活化

官紫玲

(福建农林大学 东方学院,福建 福州 350017)

美丽乡村景观规划中“活化”乡村文化策略研究

官紫玲

(福建农林大学 东方学院,福建 福州 350017)

随着“美丽乡村”规划建设的发展,受城市化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村庄的地域文化特色景观也在随之丧失。文章阐述了乡村景观规划建设背景及存在问题和原因,借助景观学、规划学和乡土文化的方法理论,进行乡村景观文化“活化”路径探讨,旨在保护与传承乡村地域文化并提升“美丽乡村”的品质和内涵。

美丽乡村;景观规划;“活化”;乡村文化

1 研究背景

2013年习近平指出,建设美丽乡村,实现城乡一体化,是为老百姓造福,不要把钱花在没必要的事情上,比如说“涂脂抹粉”,房子外面刷层白灰,一白遮百丑。不能大拆大建,特别是古村落要保护好。然而在城市化、现代化和新农村规划建设喷井式发展过程中,局部乡村地域文化景观呈现“孤岛化”、“破碎化”、“盆景化”和“边缘化”现象,且乡土特色、乡村地域文化景观,濒临着较为严重的破坏与乡村意象消失的危险局面。

多年来,大量农民工进城务工,乡村的大量农田闲置甚至荒芜化,使得乡村文脉断续,乡村的文化景观支离破碎,景观安全格局破坏。然而乡村文化是乡村从古至今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是一项不可再生的宝贵资源,一旦消失难以恢复,还会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负面反应。因此坚守住乡村文化,营造乡土特色与意象,活化与传承乡村文化,是留给后代子孙的福祉,也是目前建设美丽乡村、实现城乡一体化的灵魂与重要任务。

2 美丽乡村景观规划存在问题

虽然美丽乡村建设如火如荼地在祖国大地铺展开来,但目前的乡村规划更多的关注于物质空间规划,缺少对乡村文化景观的保护与传承,尤其缺乏对乡村非物质文化景观的挖掘或挖掘深度不够、活化不足。目前乡村景观规划主要存在有以下3个问题:①没有目的性的进行规划。为了乡村的美观性,没有目的性的进行景观规划,希望最大程度地改善农村的环境,可也正是这样,使得有些规划没有针对性,造成乡村文化景观崩塌,失去了当地原有的文化韵味。②结构布局不合理。景观缺乏科学整体性的规划,其空间结构与布局不尽合理,从而造成文化景观结构破碎。一些传统乡村建筑往往被现代城市建筑蚕食而混乱布局,另一方面紧挨着历史古建筑周边的现代大体量建筑,极大破坏了传统乡村建筑空间尺度。③片面地追求景观设计。过于追求设计而没有结合当地实际的地域、经济、文化等多方面问题,使当地的特色文化面貌和乡土文化缺失。

3 美丽乡村景观规划中乡村文化“活化”策略

如何才能够算得上是美丽乡村呢?经过反复实践和思考,笔者认为所谓的美丽乡村建设,必须能够坚守文化魂魄,营造、保护与传承乡村地域文化景观,才是美丽乡村成为最美的标志。因此,如何活化乡村文化是重中之重,笔者从以下七个方面探讨“活化”乡村文化的策略或途径,旨在保护与传承乡村地域文化,有力推进“美丽乡村”的建设并提升“美丽乡村”的品质。

(1)文化景观多样性的展现。一般而言,浓郁的乡村文化地域特色往往是通过特色建筑、传统古建筑来体现,因而古民居、古建筑、古遗址往往是乡村文化保护的主要对象。其实,青山绿水、乡土植被景观更能栩栩如生地体现乡土文化特色。

青山绿水所蕴含的山水文化,是人与大自然相互作用的结晶,其“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等理念成为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思想源泉。因此,乡村建设应该因地制宜,借助

得天独厚的山水环境,整合有利的自然历史文化资源,挖掘当地的乡村文化底蕴,让文化引领着美丽乡村景观建设。

一般上百年、数百年的建筑甚少,而人们总是对童年故乡的老树有着美好回忆,因为乡土大树的历史动辄数百年或上千年,给人难以忘怀的历史记忆与文化印象。同时植物景观的重要作用还体现在环境保护、季相变化、植物文化园建设等诸多方面。可见,展现文化景观多样性是保留乡土特色、活化乡村文化的必要条件,必须给予充分重视。

(2)传统与现代的结合。站在乡村文化发展的角度上看待农村发展,因原始农业而出现传统聚落景观,最早发展农业地区成为文化源地,后来演变成人文景观。悠久的农村发展历史为人们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其原先的人居环境有保存的价值性。但随着时代的发展,村民对居住环境的生活需求越来越高,许多传统农村的建筑在功能和数量上已不能满足现代生活的需求。由于城市化和现代化带来的“千村一面”,乡村文化景观被“孤岛化”、“边缘化”的现象随处可见,在现今环境条件下,如何协调好乡村传统文化景观和现代文化景观凸显重要。

当前对新农村的开发建设应与村民的日常生活习惯和地域文化特色紧密联系,避免大拆大建、不照搬照抄城市的设计理念和旧村庄的建设模式;避免乡村模仿城市的痼疾和“千村一面”带来的遗憾。应十分注意新旧建筑空间尺度不同、环境空间过渡恰当,“新旧共生、和而不同”等方面的处理艺术。因时因地制宜地借助民宿和乡村旅游开发等,桥接传统与现代,重构乡村文化景观体系。总而言之,在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应从规划学和景观学的角度出发,重构乡村景观环境新体系,改善村民的人居环境,保护、活化与传承乡村地域文化,全面提升美丽乡村景观建设的品质和内涵。

(3)多元文化的融合。在如今信息文化全球多元化时代,美丽乡村建设也必须呈现一个文化多元的姿态才能健康发展。现代农村新的生活方式必然会擦出新的文化火花,除了保护传统乡村地域特色,还应审慎地加入新元素,积极接受多元新文化。美丽乡村建设除了直接简单地继承诸如古遗迹、古民居、古建筑和公共活动空间等物质文化载体外,更需要融入新文化、新生活方式,对地方内在文化的复杂意境进行传承,以真正探索实现文化的活化发展。

在福建,青山绿水温柔环抱中有畲族文化、妈祖文化、船政文化、三坊七巷文化、惠女文化、郑成功文化、开漳圣王文化、土楼文化、红色文化、海上丝路文化、客家组地文化、抗战文化、朱子文化、陶瓷文化等多元地方特色文化;又如河北魏县依托资源优势,以多元文化打造梨乡“美丽乡村”,让游客在鸭梨文化馆里了解鸭梨种植历史和生长过程,在农耕文化馆里体验传统农耕生活,在村史馆了解当地的风土人情……,还建设了知青展览馆、土纺土织文化馆、木雕木艺馆、村史馆等一批具有浓郁乡土气息的多元文化场馆。再如安徽南陵经过精心打造规划已形成孝义文化、三国文化、竹桂文化、莲藕文化等多元化主题文化,使得文化底蕴在美丽乡村景观建设中得到充分升华。

(4)乡土特色(产业)的挖掘。2015年福建有6个村入选中国最美休闲乡村,它们均是以农耕文化为魂,乡土特色突出,文化内涵丰富的特色古村落。对于福建不论是源于抗倭文化的土楼群,还是缘于“海上丝绸之路”的闽南古厝等景观,都是我国具有独特意义且意义深远的文化记忆。逐渐地“一村一景”、“一村一品”、“一乡一业”,成为乡村建设中的乡土特色识别和挖掘的关键;逐渐地人们共同认识到发展特色产业才是村庄发展的源动力,只有村庄发展好了,才能保护与传承好乡村文化。

目前有专家学者根据村庄的不同类型和特点,总结归纳了以下七种村庄发展模式:“资源整合型、生态保护型、城郊集约型、产业发展型、高效农业型、休闲旅游型、文化传承型”,并提出找准七种相应的“美丽乡村”规划路径,重点依托文化创意、文化休闲特色产业、生态旅游、生态农业旅游、家庭休闲农场、优秀民俗文化及非物质文化传承型产业等形式来激活乡村文化。这些表明只有通过找准与发展地方特色产业才能促进村庄发展,有了发展才能更好地活化与传承乡村文化。尤其,旅游业对乡村发展是一把双刃剑,在一定程度上破坏大自然生态景观同时也有利于乡村文化的活化与复苏。合理利用生态旅游业发展的契机,有助于传统乡村文化景观地有效保护和恢复;一般乡村根据自己所拥有的特色农业或农产品,随之衍生出一些特色文化产品和文化景观。譬如台湾、日本、韩国等在这方面对农村改革建设影响很大。而我国浙江青田稻鱼共生系统,是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典范,并由此活化乡村宗教礼仪、风俗习惯、饮食文化等。又如在全球文化创意产业勃兴和大力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背景下,福建许多村庄(如大田县东坂村)积极探索农村发展新模式“创意乡村”的建设,也是活化与传承乡村文化的有效途径之一。

(5)美丽“乡愁”的激活。2013年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中提到“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虽然这已成社会共识,但如何激活美丽“乡愁”,如何完美地保留乡村地域特色景观,也越发成为焦点和难点。然而美丽“乡愁”需要支点,那支点就是孕育乡愁的乡村景观。建设美丽中国的重点在乡村,尤其我国散落着大量具有悠久历史的古村落,依附着这些古村落而存在的乡村文化,是中华文明和文化多元化的庞大载体。

如今,伴随着城镇化进程,结合端午节、中秋节、春节等我国传统节日,以“美丽乡愁”为标签的新型乡村旅游正在日益兴起。一些地方通过挖掘、整合和激活“美丽乡愁”的各种自然环境、历史文化景观资源,兴起农家乐、生态休闲观光、民宿游等多种形式的乡村旅游。譬如被称为“星星的故乡”的福州闽侯孔元村“四季有花看,四季有果吃”,而游客来到福州周边的永泰、闽清既能泡温泉,又能采摘李果,体验民俗文化,吃农家饭、住农家院,从而记住了乡愁,留下了美好回忆;再如福建闽南预打造一条闽台歌谣童谣小路,把一首首歌谣刻在石头上,以此为金线,串起‘碧溪谣’乡村文物和千年古官道,从而留住文化乡愁,这将是一道最有乡愁味的“美丽乡愁”;又如台湾“打开联合”团队在大陆的第一个“活化实验”使得嵩口千年古镇复苏了,涌现许多传统文化的东西,包括鹤形路的夯土墙,编竹编、做木工的、切石头、弄瓦片的老工匠,还有老的汤圆担等,让“乡愁”更美好;还有国内首家魏县知青展览馆,通过文字、图片、场景、雕塑等再现当年知青生活中的真人真事和魏县的民间艺术,通过再现知青在农村劳动时用的锄头、铁犁、草鞋、煤油灯等,从而让游客体验到一种独特的乡愁,形成自己的“美丽乡村”文化景观。

(6)文化景观的安全格局设计。目前在城市化迅猛发展中,许多村庄规划仅停留于物质空间规划,对地方的乡土特色与乡村文化景观缺乏保护导致大量流失而破碎化。所以,如何融合乡村文化进行乡村景观规划设计,是亟待解决的问题。笔者认为应从人、地、景观和谐的角度,运用景观安全格局理论对乡村文化景观进行规划设计。首先对当前乡村的自然、人文景观资源进行调研、评价分析、整合与筛选,判别和提取对乡村文化景观安全有重要影响的关键点、面,其次,在保护和传承乡村文化的基础上进行新农村开发建设,使乡村文化景观与所在的自然人文环境有机结合,最终构成点、线、面、网的区域乡村文化景观安全格局,这将大大有力地保障乡村文化传统的活化与再生。

(7)多方力量的推动。中央财政计划从2016年开始连续两年每村每年支持150万元,“十三五”期间全国计划大约建成6000个美丽乡村,可见美丽乡村依然是未来几年国家建设重点。毋庸置疑,美丽乡村建设需要政府、民间组织与老百姓共同建设,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只有政府自上而下,民间组织自下而上,农民村民自治,多方力量齐心协力推动美丽乡村建设,才能更快更好地推动乡村文化的保护、活化与传承。例如由台湾地区发起的“社区营造”就是乡村景观文化活化的“试金石”,它为乡村(社区)注入源源不断的活水。并且强调社区营造是在营造一个新文化、一个新社会,强调老百姓主动认识土地与环境,主动向政府提出家园蓝图,并非简单孤立地做规划设计,而是重在发掘历史文化,重塑乡村文化景观。

4 结语与讨论

(1)伴随着城镇化和现代化,乡村文化景观呈现破碎化、边缘化等现象,“美丽乡村”规划建设过程中应更多的关注于保护与传承乡村地域文化和乡土特色,如何活化乡村景观文化才是建成“美丽乡村”的灵魂。针对每个村庄应该因地制宜,尊重自然、尊重历史的基础上,挖掘乡土特色和文化元素,审慎注入新元素,活化乡村文化,才能延续乡村文明,提升美丽乡村景观建设水平。

(2)目前国内已零星成功展示“活化”乡村文化的实验或样本,但至今学术界对系统研究活化乡村文化的方法理论甚少。然而,乡村文化保护与传承不仅需要大量资金的投入、各界多方力量的推动,还需要注重乡村文化方面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检验的不断探索。

[1]马雪梅,刘虹.初探山水文化背景下的“美丽乡村”景观建设—以环溪村为例[J].HUAZHONG ARCHITECTURE,(2015):143-146.

[2]单彦名,赵天宇,张高攀.基于人文关怀视角下的文化传承模式研究——台湾地区社区营造对当今历史村镇保护的启示[J].中国园林,2016,32(6).

[3]张佩,郭海民.多元文化打造梨乡“美丽乡村”[N].河北科技报,2016-04-02.

[4]肖少英,任彬彬,许峰.城市化过程中乡村文化景观的困境与对策研究——以河北省为例[J].建筑与文化,2015,(4):117-118.

Study on Strategy of“Activating Rural Culture”in the Beautiful Rural Landscape Planning

GUAN Zi-ling
(Dongfang College,Fujian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University,Fuzhou,Fujian 350017,China)

With the developmentof the“beautifulvillage”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influenced by the developmentofurbanization and socialeconomic,the village landscapewith regional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is also disappearing.This paper expounds the background of rural landscape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 and the existing problems and reasons,and discusses the path of“activating rural culture”in rural cultural landscapewith the help of landscape planning theory,methodology and the rural culture,aiming toprotectand inheritrural regionalcultureand enhance thequalityand connotation of“beautifulcountryside”.

beautifulcountryside;landscape planning;activating ruralculture;ruralculture

TU984

A

2095-980X(2016)11-0098-02

2016-10-07

福建省教育厅科技项目(编号:JA15646)《重构与优化乡村景观的研究应用——以福建山区“美丽乡村”建设为例》。

官紫玲(1977-),女,福建永泰人,硕士,工程师,主要从事城乡规划设计、景观规划设计研究工作。

猜你喜欢
文化景观乡愁活化
无Sn-Pd活化法制备PANI/Cu导电织物
永远的乡愁
乡愁
生姜对亚硝胺合成及体内代谢活化的抑制作用
小学生活化写作教学思考
九月的乡愁
现代道路交通文化景观探究与实践
回头一望是乡愁
对首尔梨泰院伊斯兰街道的文化景观解释
景德镇陶瓷文化景观变迁中的人地关系和文化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