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德香
(云南省会泽县迤车镇畜牧兽医站,云南会泽 654204)
一例山羊肝片吸虫病的诊断与治疗
孔德香
(云南省会泽县迤车镇畜牧兽医站,云南会泽 654204)
羊肝片吸虫病又名羊肝蛭病,是由片形吸虫寄生于羊的肝脏胆管引起的一种蠕虫病,多发生于地势低洼的牧场、稻田地区和江河流域等。
山羊;肝片;吸虫病;诊断;治疗
肝片吸虫病是牛、羊最主要的寄生虫病之一,是由肝片形吸虫寄生于牛、羊的肝脏胆管引起的一种蠕虫病,该病能引起牛、羊急性或慢性肝炎和胆管炎,并继发中毒和营养障碍,常引起幼畜的大批死亡。云南省会泽县迤车镇养羊专业户李某的羊2016年3月中旬发生该病,现将诊治情况报告如下:
云南省会泽县迤车镇养羊户李某,饲养本地山羊126只,采取放牧的饲养方式,2016年3月中旬开始发病,病羊主要表现为食欲减退、消瘦、贫血,黏膜苍白黄染,面部、颌下、胸腹下出现水肿,腹泻、逐渐消瘦为特征为特征,经请本村兽医医治无效,至4月3日病羊已死亡8只;来我站请求诊治,经调查村兽医所用药物为青、链霉素、安痛定、磺胺类药物。我们进行根据发病情况、临床症状、对死亡羊只剖检、实验室检测结果,确诊为羊肝片吸虫病,经采取综合防治措施,取得了较好疗效,使该病得到有效控制。
病羊精神沉郁、食欲减退、消瘦、贫血、衰弱、体温升高或正常,易疲劳,被毛粗乱无光泽,步行缓慢,离群落后。眼睑、下颌、胸下及腹下部出现轻度水肿,逐渐消瘦衰竭而死亡,严重者多在2~5d内死亡。
对病死羊进行解剖,发现腹腔积液,肝肿大。肝脏实质性变硬,颜色变淡,胆管肥厚。切开肝脏实质,有严重的炎症,挤压有污黄色的粘稠液体流出。胆管内充满虫体和污浊稠厚棕褐色的粘性液体。肺脏的某些部分有局限性的硬结节,其内容物为暗褐色的半液状物质。肝脏和胆管内寄生有肝片吸虫成虫,虫体棕白色,呈扁平叶片状,前宽后窄。从胆管内取出的鲜虫为棕红色。
采集病羊的新鲜粪便,在一块载玻片上滴3 滴甘油和水的等量混合,用牙签或火柴棍挑取少量粪便加入混匀。去掉过多的粪渣,使玻片上留有一层均匀的粪液,盖上盖玻片,置显微镜下观察,发现有卵圆形、黄褐色的肝片吸虫卵。
取病羊直肠采粪便5~10g,加水100ml调匀成混合液,通过40~60目铜筛过滤,滤液收集在三角烧瓶中静置沉淀30min左右。倾去层液保留沉渣。再加水混匀,再沉淀。如此反复操作直到上层液体透明后,吸取沉渣,涂片检查,在显微境下有卵圆形、黄褐色的肝片吸虫虫卵。
虫体呈棕红色,体长20~30mm,宽5~13mm,前端呈三角锥形,口吸盘位于锥状突前端,锥底后部明显变宽,形成肩部。腹吸盘位于腹面中线上部水平位置。睾丸发达,分枝,位于虫体中后部。卵巢鹿角状,位于睾前右侧。肠管有大量盲突。
根据羊发病情况、临床症状和对病死羊的剖检变化,从肝管和胆管中检出呈扁平叶状的肝片吸虫及实验室检测结果,诊确为山羊肝片吸虫病。
采取隔离病羊,严格消毒。首先将病羊隔离,病死羊全部进行无害化深埋,病羊污染的饲料、垫草、粪便作堆积发酵处理或集中焚烧。隔离病羊和同群羊进行驱虫、隔离的病羊加强饲养管理、控制感染、结合补液等对症治疗的原则。
(1)驱虫:用苯硫咪唑每千克体重20mg口服效果不佳,用硝氯酚,3~5mg/kg,空腹l次灌服,每天1次,连用3天效果理想。或用肝蛭净1mg/kg治疗,效果也较好。
(2)对严重感染、极度消瘦的羊只,补液、消炎相结合等对症治疗。由于肝片吸虫对红细胞破坏能力很强,驱虫后肌肉注射“牲血素”(右旋糖酐铁)补血,5ml/只。3d后再肌注一次。对体质较差及怀孕母畜的愈后恢复用“速补”(主要成分为维生素A、维生素D、维生素E等),每50g兑水500kg。“复合维生素B”(主要成分为硫磺素、烟酸、核黄毒、泛酸、生物素、吡哆素、钴胺素和叶酸等)混合饮水,并肌肉注射“牲血素”。妊娠母畜在分娩2个月后驱虫,同时补充“速补”及“复合维生素B”混合饮水,并肌肉注射“牲血素”。
经治疗5d,治疗效果较好。除1只极度衰弱的死亡外,其余病羊全部痊愈。
该病必须采取综合防治措施才能取得较好效果。
(1)此病多呈地方性流行,且多发生在低洼、潮湿的放牧地区以及多雨季节。因此,要选择适宜的牧地放牧,尽量避免在沼泽和低洼污水地放牧。注意饮水卫生,最好用自来水、井水或流动的河水。搞好卫生,处理好粪便。定期清扫圈舍并消毒,羊粪及垫草处集中起来堆积发酵,利用生物热杀灭虫卵。
(2)定期驱虫是预防和治疗该病的重要措施之一。驱虫的次数和时间必须与当地的实际情况相结合,一般可在春季和秋末冬初进行两次预防性驱虫,最理想的驱虫药物是硝氯酚,3~5mg/ kg,空腹l次灌服,每天1次,连用3d。另外,还有氯氰碘柳胺钠、肝蛭净、蛭得净、阿苯达唑、硫双二氯酚等药物,选择使用。
[1] 吴正明.一例山羊肝片吸虫病的诊断与治疗[J].养殖技术顾问,2014,(9):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