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乐陵市中医院(253600)朱延民 梁洪忠 臧建斌
肱骨外科颈骨折在老年人群中比较常见,其特征:一般为高能量损伤;常伴有骨质疏松;保守治疗存在复位困难,复位后难以维持稳定的位置,所以对于老年人肱骨外科颈不稳定性骨折患者越来越多主张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疗。我院自2013年2月~2015年1月期间采用桥接组合内固定系统结合植骨的方法治疗21例肱骨外科颈骨折,现将其初步疗效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我院共收治老年肱骨外科颈骨折21例,其中男7例,女14例;年龄48~75岁,平均62岁;按Neer分型[1]Ⅱ型11例,Ⅲ型10例;左侧12例,右侧9例;并发同侧肋骨骨折3例,骨折并发脱位5例,所有病人均为闭合性损伤。就诊时间1h~10d,平均3d。
1.2 治疗方法 内固定材料均采用桥接组合式内固定系统(天津威曼),桥接组合式内固定系统主要由固定棒、连接块及锁定螺钉构成。所有患者均采用有限切口,微创固定。臂丛或全身气管插管麻醉,取仰卧位,肩后方垫起,均采用肩袖小切口入路,长约4~5cm,保护头静脉,经三角肌内缘间隙进入,钝性分离肌肉,尽量保护内前方关节囊完整、肩袖血供,不剥离骨膜,显露骨折断端,在C臂透视下进行复位,克氏针临时固定,遵循MIPO技术原则,于远离骨折端插入¢4双固定棒及连接块,上下调整连接块,远离骨折断端,使锁定螺丝钉最后固定在所选择的方向上,实现多方向多角度固定,选择10mm皮肤切口作为螺钉置入位置,在锁定螺钉导向器引导下电钻打孔后置入螺钉,其余螺钉依此固定。骨质缺损者于连接棒间植入人工骨或同种异体骨,去除克氏针,旋转活动肩关节,观察骨折固定稳定,锁定钉、连接块及连接棒无松动,缝合刀口,包扎进针孔,术后采用三角巾外固定,常规应用抗生素3d。
术后复查X线片,骨折均达到或接近解剖复位,对位均良好。21例所有患者均得到随访,随访时间平均8个月(7~12个月),所有骨折均骨性愈合,骨折时间3~8个月。按照肩关节Neer评分[2]系统对患者手术治疗后疗效进行评定。所有病例均无刀口感染、神经血管损伤、钢板断裂及螺钉松动、切出、骨折不愈合等并发症发生。按照Neer评分系统进行骨折治疗后疗效评估:优12例,良8例,差1例,关节功能优良率为95.23%。差1例是由于骨质疏松严重,患肢悬吊时间长,肩关节活动功能不良,通过理疗针灸推拿缓解。
肱骨外科颈骨折传统采用普通钢板或锁定钢板等治疗,经研究发现,其对骨折断端有应力阻挡的作用,应力集中和并发症较多等缺点[3]。普通钢板术中操作困难、术后满意率低、手术损伤大、术后并发症多,如断钉、拔钉、感染、肩峰撞击、疼痛、肌萎缩、肱骨头坏死、肩关节活动受限等缺点[4]。锁定钢板内固定,往往使术中剥离面积和创伤都较大,锁定螺钉方向不能选择,也不容易植骨。
对于严重肱骨外科颈粉碎性骨折,因骨折断端压缩塌陷明显,特别是伴有骨质疏松严重的老年患者,均需要植骨,可避免骨不连肱骨头坏死,恢复肱骨头解剖位置,普通钢板或所定钢板植骨非常困难,固定前植骨,骨折端不稳定,固定后植骨,钢板有阻挡作用,桥接组合式系统可以固定后于两个连接棒之间缝隙植骨,非常方便。
总之,桥接组合式内固定系统是治疗肱骨外科颈骨折的又一种可靠的内固定方法,操作简单,创伤小,可实现微创操作,解剖固定,疗效确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