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 方(南京艺术学院设计学院,江苏南京210013)
从本体出发
——关于亚投行徽标设计的点滴感悟
何方(南京艺术学院设计学院,江苏南京210013)
徽标是具有识别功能的符号,它可以在方寸之间传递信息、表达情感,结合亚投行徽标及纪念物设计案例,阐述在设计过程中不断从本体出发,回到原点思考问题的必要性。从设计概念的生成、视觉的传达与解读、系统生成、融合与延伸的综合设计四个方面分别说明从本体出发的思考方式。
本体;原点;标志设计;视觉沟通;系统;综合材料
设计是过程的产物,每一次设计都是一次解题,其过程充满未知和挑战,也充满快乐和成就感。对比在教学中追求设计的开放、自由、探索和实验,实践中我更趋向严谨、科学、逻辑与准确。教学与实践是我的两翼,一个得以释放艺术的浪漫与极致,另一个则带我走向对形式、功能的敏锐与把握,互补形成了完整的认知。通过教学,有机会不断尝试设计的可能性和极限状态,在实验中探索好比在大海中遨游之酣畅,通过实践,有机会面对严苛的条件与竞争,好比在峭壁险峰,却也是风光无限。此次成功设计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AsianInfrastructureInvestmentBank)徽标与纪念物,与多年不断的教学与实践密不可分,借此机会记录下关于设计的一点感悟。
艺术是一种描述的形式,文学用语言描述,平面设计用视觉语言描述。人们通过描述来传递信息,表达情感。平面设计正是利用视觉语言来进行交流的重要工具,如何表达构建了作品的形式,而表达什么则是作品的内容。徽标设计作为具有意义的符号,有其特定的语义,进行标志设计的过程即是用一定的形式将符号编码以传达特定的内容、意义和情感。
回到标志的本体来看,它是一种具有识别功能的符号,是有特征的记号,它和古代的图腾、家徽、密码有着同样的功能,都是裹挟着一些信息编码的具象或抽象的形。作为全球性的多边合作机构,徽标必须是在世界范围内被共同识别,认可的符号,利于快速传播。徽标的功能是让标志主体找到归属感和认同感,它具有团结群体,维系组织和区别于他的功能。基于主体的性质,符号应该是一种全球性语言,而不是一种方言,这要求我们必须在世界的层面上去获得观念和追求,寻找一个显著、清晰、易记、共识的元素。亚投行徽标的元素中包含两个部分,上下两弧和AIIB四个字母,而它链接的具象象征元素有:地球、桥梁、公路、管道等。准确捕捉能够界定含义的素材需要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同时审视和相互验证。
从本体出发就是回到原点看问题,从事情的根本出发,从主体的需求和功能出发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当然,解题的途径不是唯一的,诠释的方法是多样的,没有标准答案,结果是可以多种的。
视觉语义的编码解码:看得见的和看不见的。人们之所以能够识别以上所包含的编码,是因为人具有对抽象的认知能力,“看”的同时即是“思考”,视觉是包含着各自文化背景的解读,图形中的所指、能指才得以实现。设计通过形式将上中下三部分组织在一起,符形之间就产生了一定的组织和结构关系。上中下三部分,天地人相互感应,存在着自然造化的和谐。
上下流动而不封闭的弧线由于格式塔原理作用,在视觉上形成连贯的趋势,它既是地球,也分别是两道弧线,地球彰显出亚投行成员国的全球性,弧线对应象征着国家和区域间的开放包融、多边合作、互联互通。也象征着中国以基础设施建设为核心,塑造亚洲命运共同体的“一带一路”战略。看得见的是符形所指图像,即基础建设,看不见是的意向词汇的象征,即互联互通,平等和谐。
情感共鸣:亚投行是一个全球性质的多边合作机构,联合世界各成员国共同开发与建设,徽标是机构组织的一个象征物,应该让各个成员国找到情感共鸣,找到开发主体地位的荣誉感。AIIB是亚投行的英文缩写,居于徽标中央,各个字母之间的联合正是塑造亚洲命运共同体的象征,圆形的围合感也具有包容、和谐的抽象意义。概括徽标的气质与性格,应是强大、包容、平和与善意的。
理念的推行:徽标除了识别的另一个功能是理念的推行,即机构所倡导的愿景、价值观、行为准则。对外宣扬、明确机构从事工作的性质,对内统一理念与行为。在博大的历史文化背景下,徽标的诠释可以基于文化资源进一步深度挖掘,以便塑造品牌,丰富内涵。在与南京大学文学院院长徐兴无的沟通下,确定了以文字的作为研究的出发点,而隐藏在拉丁字母背后的意义逐渐清晰起来,不断给出惊喜,与其说是找到了这些释义的巧合,不如说是这些字母自动组成了线索。
字母A是ASIAN(亚洲)的缩写,也是ACCEPT(接受)的缩写,象征着开放的亚洲;A在西方古典文明中起源于“耕牛”的象形符号,象征着劳动与财富。字母B是BANK(银行)的缩写,也是BELIEF(信任)的缩写,象征着互信与互利;B在西方古典文明中起源于“房屋”的象形符号,象征着安居与基础。两个字母I有如楹柱,居于A、B之间,是InfrastructureInvestment(基础设施投资)的缩写,也是INDEPENDENT(独立)的缩写,象征着亚投行成员国独立平等的地位;I在西方古典文明中起源于“手指”的象形符号,象征着成员国之间携手共进,成为亚投行事业的强大支柱。
从本体出发就是打通发出信息的一方与接收信息的一方渠道,疏通接收障碍,设计元素的象征既要有修辞,有文学性,又不能费解。
平面设计是一种把思想和概念转变为视觉形式的工作,为信息带来秩序。而系统使形象丰满,徽标的设计只有应用在系统中才能展现关联性与完整性。
特征的提炼:徽标不是一个单独的存在,在各种载体中,不同的应用基于一定规范形成了有机统一的视觉系统。系统的魅力在于各组成部分之间既有着内在联系,又各不相同,好像一个家族的成员,基因里有着相似的东西,又区别于他人。亚投行的视觉系统以富有特征的上下弧线,互联互通作为延展基础,进一步进行了图形的推演,连贯绵长的合抱二方连续,虚实相应的流动线条都与徽标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为徽标的使用所占比例往往不大,视觉形象系统更多依靠整体面貌展现。系统中的辅助图形隐约表现着徽标中的特征,形成某种图式化的视觉特点。
重复与变化:系统的构建使徽标的应用灵活多变,富有生气。[视觉形象设计都非常注重系统的构建,从单个元素到多个元素的开展,从模数的计算、模块的建立,以及形的内在关联,象征意义的深化等,独立的徽标不能解决所有问题,依据载体和媒介的尺寸、形态、性质、材料,色彩,设计会各不相同,但系统设计并不是指向各个独立的项目,而是重在建立一种内在关系。当模数和比例关系建立之后,重复与变化就有了数据依据,万变不离其宗,每一项设计看起来都会有内在的数理关系,就形成了契合的一系列关系。重复与变化包含三个方向:徽标的网格系统与应用载体网格系统的统一;徽标与辅助图形的“形”与“意”的推导演化;重复与变化规则的制定。
有了系统,徽标就有了基因,就人为的构建了一个徽标的图式系统,可以自圆其说的完整表达。
从本体出发进行思考,徽标的应用将伴随品牌持续发展下去,也许是几年或是几十年,所以,一个没有系统支撑的徽标是没有长久的生命力的。而系统的构建依赖于真正科学的方法。人们接收品牌信息的时候会感受到一个整体的力量,全方位和立体的视觉感受。系统对人的影响力才会超越徽标本身。
亚投行成立纪念物“点石成金”的设计是一次平面设计在空间与维度的延伸的尝试。设计更加趋向概念和综合,纷繁复杂的跨域和融合是设计的必然。使用综合材料进行制作,可以不拘一格地运用各种材料、手法等使材料本身的性格与肌理在对比使用中突显出各自的特征,传情达意。使用综合材料首先是基于基础建设本身的工作状态是与石材、金属、泥浆相关,其二是因为材料所包含的质感具有艺术形态,作为装置,可以呈现艺术的效果,便于长久保存。基础设施建设主要包括交通运输,机场,港口,桥梁,通讯,水利及城市供排水供气,供电设施,是要和地球打交道,与自然打交道。回到原点思考,开发建设必须顺应自然规律,才能可持续发展。回到设计之初衷,对亚投行尊重自然的开发理念理解,利用原石与金属等建造材料,体现了不过度开发,遵循自然规律,可以让人产生场景的联感。
推演变化:从二维向装置的转化,也要经历一次从本体出发的思考,利用徽标设计的元素自然而然地根据题材、内容、环境置入载体和媒介,并不是简单地将logo立体化。石材和金属的对比正好与点石成金的美好寓意对应,表现出通过基础设施建设,琢玉成器,点石成金,使原石提升了价值。体现出投资的金融属性。
材料: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使用工艺技术结合材料的表现力,装置综合性的呈现了一幅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的图像,是徽标的另一种诠释。相对于平面的媒介,材料的艺术语言更加丰富,材料一直以来是设计者源源不断的灵感来源与创作基础,对材料的特性、质感、表现、技法的研究具有重要价值,石材,坚硬、粗糙,具有原始自然之美,坑洼不平的表面突出了原石的张力,金属,通过铸造、打磨与腐蚀,哑光与高光流露人工之巧,富现代感。
解构:镜像与意象。解构是一个后现代的常用词,无论在文学、音乐艺术门类,还是建筑设计、时装设计专业,都不乏解构主义的伟大作品。解构通过分解、消解、拆解,片段式地将多元意象同时并置,从而构成新的多语义的模糊意义,避免了单一的指向。装置设计借鉴了一些解构手法,它呈现出的并不是单一的工业社会的背景,而是一个复杂的需要观众去解读的多义的背景,折射出[语境下关于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的诸多观念,混杂在一起,引发思考。好比是击碎的镜子,折射出周围影像重新组合在一起,不是镜像了物体,而是反射物体的意向。
以上所述是设计实践的过程及一些思考,还存在诸多不足之处,理论与设计相辅相成,思考、总结、积累经验会带来更有效的方法。
从徽标到装置的设计,一系列信息符号的构建与传递,既是符合逻辑地理性分析、判断,也是融入情感的感性表达。标志是传递信息的媒介,是一种包含信息的形式符号,在简洁、抽象的外形下,饱含象征、人文、情感等多元语义表达,在庞杂的信息中,拨开迷雾,从本体出发,从原点思考问题是找到解决方案的捷径。设计不被流行、装饰所迷惑,追求耐久、可持续的方案,同时,从丰富的文化背景资源寻找素材,丰富品牌内涵,综合运用媒介、载体,形成丰满的视觉系统。回归到本源,从原理出发,不以印象作为判断标准,而是在反复比对中验证,才是确实可靠的。
(责任编辑:梁田)
2016-05-15
何方(1978-),女,江苏南京人,南京艺术学院设计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视觉传达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