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心演奏人生之歌
——哈尼族音乐人李青和他的音乐人生

2016-04-04 18:37苏贤益云南省普洱市纪委宣传部
民族音乐 2016年6期
关键词:李青宁洱哈尼族

■苏贤益(云南省普洱市纪委宣传部)

用心演奏人生之歌
——哈尼族音乐人李青和他的音乐人生

■苏贤益(云南省普洱市纪委宣传部)

在云南省普洱市的民间,有一句对“学艺不精”和“不学无术”进行自我解嘲的话:“吹拉弹唱我都爱,样样都会忙不赢。”说的是学业有专攻,一个人不可能做到什么技艺都学,更不可能做到什么技艺都会。但对普洱市宁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文化馆的李青来说,他12岁开始学习民间各种乐器,16岁成为民间艺人,真正做到了吹弹奏唱样样都学,并且样样都会。在吹弹奏唱样样都会的成绩背后,却是他超乎寻常的执着追求和默默奉献。

艰难的学艺路

李青,1966年10月出生在宁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梅子镇枧河村一个叫作腊乐的哈尼族聚居的小山寨,从小因家庭贫困,加上地方偏僻落后,学生时代没有得到良好教育。但李青从小就受到了当地哈尼族文化的熏陶,特别是国家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后,许多民族民间文艺如遇春风,开始在田间地头,山里寨中活跃起来。当时,腊乐寨子里有一个叫毕进东的哈尼汉子,农闲时节经常吹唢呐(当地群众称唢呐为小号,称吹唢呐为吹号),年幼的李青第一次听到唢呐声就被吸引了。他吃惊世间咋还会有这么美妙好听的音乐,并且这音乐是一个寨子里的老农民吹奏的,那美妙的感觉直接渗透到李青的肉体里,使他常常陶醉在那天籁之音里,李青从听得入迷到萌生想学习吹唢呐的念头。

母亲和姐姐得知李青想学吹唢呐后,都坚决反对,因为在李青的家乡,吹唢呐的人和为别人抬轿子的轿夫一直以来都是地位最低下的人。李青没有因为母亲和姐姐反对就停止了对唢呐的学习。没有钱买唢呐,李青就用树枝做唢呐杆,用家里种的葫芦头做喇叭,在寨子里民间艺人的帮助下,终于制作出了自己的第一支唢呐。

自制的唢呐虽然没有铜做的那么好看,吹出来的声音也没有真正的唢呐那样好听,但仍然让李青爱不释手。他上学时要带着唢呐,在上学和放学的路上边走边吹。回家做农活,他也要带着唢呐,在出工和收工路上不停地吹。做活休息时,他也要拿出唢呐摆弄几下。母亲和姐姐看到他如此着迷,几次把他的唢呐藏起来,出门时多次拦在家门口阻止他带唢呐,但他凭着哈尼人坚忍不拔的刚强性格,不顾亲人反对,如痴如醉地学习吹唢呐。

没过两年,李青就可以用唢呐熟练地吹奏好多调子了。为了有一支更好的唢呐,他甚至做过一件让他一直感到心里愧疚的事。当年他拿着用树枝和葫芦头做成的唢呐,有一个伙伴告诉他,用葫芦头做的喇叭太丑,声音也不好听,建议他去找一个汽车或者拖拉机的喇叭换上。从那以后,他就到处寻找汽车和拖拉机喇叭,但找了好长时间都没有找到。

有一天,他和另一位小伙伴看到路边停着一辆拖拉机,喇叭就露在外面,他和伙伴走过去,使劲掰了两下,喇叭就到手了。这只喇叭换下了用葫芦头做的喇叭,不但美观,吹起来声音好听多了。后来,一个熟人看到他背着的唢呐,指着喇叭对他说:“你的喇叭是不是从我的拖拉机上拿的?你想要就告诉我一声,我可以找一只给你。”到现在提起那个拖拉机师傅,李青都充满了感激之情。当时他还担心那人会狠狠地修理他,没想到那人对他的爱好充满理解和支持,这也给他后来学习民间器乐增添了好多精神动力。

据读初中时与李青同桌的同学回忆,李青经常在上课时嘴里轻轻地打口哨哼着调子,手指不停地在桌子上点动,像在吹奏唢呐一样。有一次他们在录像厅看录像,李青突然打起口哨哼起调子,旁边一青年对他说:“你怕是有病?”

李青初中毕业后,回到家乡腊乐当了一年的农民,跟乡亲们学习耕田种地。腊乐寨子在大山深处,水田在离寨子很远的枧河坝子,每到农忙季节,寨子里的男人们就吃住在田间的窝棚里。李青跟随寨子里的男人们,白天在田间劳作,晚上就在窝棚里吹奏他的唢呐,给一起劳动的乡亲排遣了不少寂寞,带来了很多欢乐。

一年后,他在家乡的民办小学当代课教师,充分利用业余时间学习更多的民间乐器。这时,当地农户遇到办理红白喜事时,多数人家都会请唢呐师傅来吹唢呐,那些本土民间艺人开始在乡间忙碌起来,李青也经常跟着民间唢呐师傅活跃在各村寨的红白喜事场合,成为一名年轻的民间艺人。

从“草医”到“中医”

有人调侃,李青本来是一名山里治疗小病的草医,多年以后竟成为一名懂得病理药理,能治大病的中医。的确,要从一名“草医”变成“中医”,这一步包含着很多不可能,很多艰难困苦,很多机遇与挑战。特别是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农村户口与城镇户口就是一道很难逾越的屏障。

李青在当民办教师的3年时间里,跟着师傅跑遍附近村寨的红白喜事场合,也结交了好多民间艺人,他靠自己挣来的钱买了属于自己的唢呐、笛子和三弦等民间乐器,演奏的技艺也日渐长进。但每当他静下心来的时候,他就会觉得这个舞台还不是他理想中的人生舞台。

有一次,他得知与他的家乡相连的墨江哈尼族自治县的一位曾经与他一起在红白喜事场合多次切磋过技艺的少年唢呐学员,被地区文工团招进去做了学员,这个消息也使他明白,农村青年艺人只要肯下功夫,有一技之长也会有出路的。他迫不及待地提笔给当时的普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民族歌舞团领导写了一封信,说明了自己的追求和想成为专业演职人员的强烈愿望。

功夫不负有心人,后来普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民族歌舞团给了他机会。1986年6月,他和其他几名文艺青年经过考试后被招进县民族歌舞团,有的与他一样来自农村。从此,他从民间艺人成为歌舞团的一名专业器乐手。

进入县民族歌舞团后,李青接触到更多的老师,也接触到更多乐器,并得到了更专业化的训练。在老师和同事的指导帮助下,他更刻苦了,每天练习吹奏乐器的时间都比别人多。有人说,新来的李青连上厕所都要练习吹奏。

1990年3月,单位安排李青到云南省文艺学校进修,主要任务是学习双簧管。他到学校后,又选学了作曲,还借此机会请教了好多老师,学习了多种吹奏乐器。这一次进修使他更加熟练地掌握了多种乐器的演奏技巧和方法。他逐步掌握了萨克斯、长笛、双簧管、单簧管、竹笛、唢呐、洞箫、葫芦丝、巴乌等多种乐器的演奏法。以后,每每演出,他都能承担多种乐器的伴奏、演奏。

从省文艺学校回来后,李青边工作边学习,在练习器乐演奏的同时,不忘对文化知识的学习深造。几年间,他通过自学考试获得了云南大学秘书专业大专文凭,又通过自学获得了西南大学网络教育音乐教育专业本科文凭,取得了群众文化副研究馆员的职称。

1996年12月,李青调到县文化馆,从事群众文化辅导工作。他深入研究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特别对哈尼语进行了认真研究,从语音、词汇、语法多层面进行细致的剖析、再和汉语进行对照,整理撰写出《哈尼语的基本特征》,作为哈尼语教学教材进行了教学实践。

他还自费收集整理濒临失传的民间传统文化,为了抢救卡多人的“牧米梭”(一种少数民族祭祀活动唱词),他请一位老人唱了一天多,把整个过程用录音机录下来,整理后刻成光盘提供给初学者。他还结合自己的研究撰写了《普洱哈尼族卡多人“牧米梭”的文化内涵及传承现状》,入选《文化大视野——全国群众文化、图书、博物论文集》,并荣获优秀论文最高奖。

他常年坚持学习民族民间文化,学习县内所有的民间乐器和几乎所有的民间歌谣。他手头掌握着丰富的民间调子和有质量、原汁原味的民间奏(唱)法。录制了大量的民间器乐调子和民间歌谣,不断提供给爱好者。

李青不忘初心,放眼民间,心系农村,在圆满完成正常工作任务的前提下,利用业余时间开展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传承工作,亲自讲授培训,提高了一批又一批老艺人的水平,培养出一批又一批新艺人。他牵头组建宁洱县民间歌舞乐传承协会、宁洱镇中学芦笙队、梅子镇哈尼文化传承队等民族民间文化组织,开展民间唢呐、民间葫芦笙、民间三弦、树叶、民间歌谣等民间音乐的培训推广,在梅子乡设立哈尼文化综合传承点,组织了一个传承队,不定期到传承点辅导传承。抢救和传承了多个濒危项目,在当地初步恢复起了崇尚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氛围。

李青多年的努力和付出得到了社会的认可,有的家长找他为想学习器乐的孩子辅导,好多单位举办文艺晚会也请他组织笙歌队前去助兴,连同学聚会也会有人请他安排芦笙队参加。他开办萨克斯、葫芦丝等多种乐器培训班已有20余年,培养出了大量的优秀学生,纷纷在各种活动中崭露头角,在各种比赛中获奖。

吹出来的成绩

2016年8月23日,《茶城晚刊》在头版位置报道《牛!宁洱两人“吹”来两金奖》,并配发了获得“2016年中国云南葫芦丝、巴乌全国邀请赛”中年组金奖的选手李青和青年组金奖的选手李孟遥获奖后的现场合影。读者不知道的是,两名来自宁洱县的金奖选手竟是父女俩。读者还不知道,这次李青作为女儿李孟遥的辅导老师,他还获得了“2016年中国云南葫芦丝、巴乌全国邀请赛”优秀教师奖。

李青的精彩表演引起了评委们的关注,比赛刚结束,一位来自广东的评委主动与李青交谈,当得知李青来自普洱市的一个小县城时,那位评委夸赞李青虽然来自基层,但葫芦丝吹得很好。随后,又有两位评委过来问他:“你是哪里的?”当得知是一个县城来的,均表示不敢相信。

俗话说:“火车不靠推,成绩不靠吹。”作为一名器乐演奏者,李青只能靠“吹”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吹”出自己的梦想和追求。多年来,李青靠“吹”,还真的吹出不少成绩,吹出人生的最强音。

2007年,带领自己的学生到德宏参加全国葫芦丝邀请赛,他和两位学生都获得优秀奖;2007年组织辅导民间唢呐艺人并到上海领奏演出,他们表演的节目获得6次掌声,被誉为“最受欢迎节目”;他辅导民间唢呐艺人并领奏,参加普洱市比赛5次,每次均获奖,其中两次分别获得金奖和一等奖;2013年,辅导女儿李孟遥葫芦丝吹奏获得“中国好少年——2013年星光大典”金奖,他本人荣获优秀辅导教师金奖; 2015年4月,由李青编排辅导并领奏的民间唢呐《布鲁豪些》荣获“云南省第三届农民工文化节才艺大赛”一等奖。从艺以来,李青先后获得市级以上各种奖励34项,多次被云南艺术学院考级与培训中心评为“优秀指导教师”。从数量上看,一个人能演奏十几种乐器。从质量上看,有机会参赛的两种乐器,均拿到了省级以上的一等奖或金奖。如果再有机会,也许别的乐器李青还能拿奖。

李青曾任普洱市音乐家协会理事,现任普洱市民间文艺家协会理事。先后担任市、县政协委员,他的提案大多都是与民族民间文化有关的。30年来,李青共参加各种演出1000余场。1994年以来,下农村举办独奏专场音乐会13场,演奏乐器13种,网上也有了他的演奏专辑。

随着各种成绩的取得,李青在本地的名气也大起来。宁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电视台曾制作《又闻枧河笙歌响》 《传承——李青》《颂歌献给共产党》等电视专题片,对李青传承民族民间传统文化工作的事迹进行宣传报道,普洱市电视台也摄制播出了专题片《乐器之王》,对李青所做的工作给予充分肯定。其中,专题片《颂歌献给共产党》还在云南电视台播出。

宁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有位叫吴培英的调研员,很熟悉李青的情况,从爱才荐才的角度,曾为李青向相关单位写过一篇推荐书,她在文中说:“从他(李青)演奏乐器的数量与质量综合来看,据业内人士普遍反映,在全市来说都是‘前无古人’的;他对民族民间文化熟悉的程度、研究的深度、能普遍演奏(唱)的程度,也是被业内人认为在全市‘独一无二’的;收集整理工作也能有独到之处,因为他能唱民间调、能奏多种民间乐器,所以收集整理工作的质量、深度和效率均能‘技高一筹’。”

其实,李青的成绩跟“吹”有关,但又不仅仅停留在“吹”上。他撰写的有关民族民间文化方面的文稿,在《文化大视野》 《云南群众文化》 《民族音乐》 《云南政协报》 《普洱日报》 《茶城晚刊》和《文化普洱》等报刊上发表。他申报项目(包括传承人)10个,撰写3万余字申报材料,其中《梅子大号唢呐之乡》 《德安芦笙之乡》 《宁洱县跳笙习俗》 《宁洱县尊老爱幼习俗》等项目已获批市级保护项目;《宁洱洞经音乐》已获批省级保护项目。

他创作歌曲、乐曲等音乐作品10多件,歌曲《金花·茶花》制成了CD;葫芦丝独奏曲《把边江畔》制成了MV;歌曲《回首茶马古道》获得市级作曲优秀奖,《米里普唠册扩渡》获得市级作曲三等奖。收集整理民间器乐曲、民间歌谣等150首,其中有30首收录在《宁洱民间歌舞乐》,他的个人专著《宁洱民间器乐曲集》正在准备筹资出版。

从山村到县城,他从民间登上大雅之堂;从民间艺人到多次获奖的音乐家,他用实际行动抓住了人生出彩的机会;从四处求学的学生到拿金奖的优秀辅导教师,他用实力证明自己存在的价值;从实践到理论再到实践,他用心演奏着自己的人生之歌。李青用自己辛勤耕耘的汗水,浇灌着滇西南一隅民族民间文化百花园中的绚丽花朵。

猜你喜欢
李青宁洱哈尼族
宁洱县咖啡产业发展及对策研究
宁洱县10500人次皮肤病患者情况分析
长街古宴 宴宴热闹 哈尼族长街宴
维生素D辅助治疗云南哈尼族儿童肺结核的疗效观察
纸鸢风与少年
李青作品
反思错因正确解答
新丝路
宁洱县录制洞经音乐
哈尼族色彩审美文化刍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