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乡土民歌在高校音乐教育中的传承思考

2016-04-04 16:58:36靳丽芬昆明学院音乐学院
民族音乐 2016年2期
关键词:民族民间民歌乡土

靳丽芬 王 捷(昆明学院音乐学院)

云南乡土民歌在高校音乐教育中的传承思考

靳丽芬 王 捷(昆明学院音乐学院)

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一书中谈道:“只有直接有赖于泥土的生活才会像植物一般的在一个地方生下根”,“我们的民族确是和泥土分不开的了”。“土”是我们的命根。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乡土性必定成为它的社会性。云南乡土民歌根植于26个民族的土壤,在人民群众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那些带着泥土芳香的民歌是各民族生活的“第二语言”、是我们最宝贵的文化财富,为学校音乐教育提供了难得的资源和条件。将乡土民歌引进音乐课堂,是弘扬和继承民族音乐文化的有效途径,让学生了解我省的乡土民歌,激发他们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是历史赋予我们每一位音乐教育工作者的一份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使命。本文以云南乡土民歌在高校音乐教育中的传承与思考,并以昆明学院音乐学院为例,对高校声乐教学改革与地方乡土民歌紧密结合的依据、意义和实践进行了阐述,旨在促进地方高校声乐教学改革的同时,促进云南乡土民歌的传承与保护。

云南乡土民歌概述

民歌是民间歌曲的简称,是由当地民众在生产生活的发展历程中沉淀下来的具有鲜明特色的民族财富和地方文化,是人民群众通过听觉记忆和口头流传而集体创作的歌曲。作为世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民歌,并各以多样化体裁、歌唱形式和内容,反映本民族特有的历史、民俗、性格、情趣和文化传统,民歌的起源几乎同音乐的历史一样久远。民歌的创作和演唱以即兴为基本特征,主要表现为变异性和继承性相结合。云南是民歌的故乡、歌舞的海洋,由于地理、文化、生态、习俗等不同,从而形成了风格各异的多民族文化并存的格局。作为我省流传最广、特色最浓的乡土民歌浩如烟海——从“创世古歌”到“劳动歌”、从“情歌”到“婚嫁歌”、从“独唱”到“重唱”再到“合唱”,形式多样,数不胜数。

高校音乐教育专业乡土民歌传承现状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乡土民歌的生存环境受到了较大影响和冲击。一是民间艺人其年龄结构高龄化,村子里的年轻人受到现代流行音乐的影响,加上受传承与学习环境限制,大都不愿学也慢慢不会和不愿意唱自己家乡的歌。究其原因还在于城镇化建设的推进,由于人们只重视经济发展,忽视相关民族文化的保护,很多民族文化历史价值很高的建筑和活动场地都在建设中消亡。二是乡土民歌被现有教育体系搁置门外,流行音乐与西洋音乐渐渐渗透到群众的日常音乐生活中,而年青的一代与乡土民歌几乎是零接触,在这种种现象的影响下,乡土民歌怎么可能有它的生存和发展空间?目前,民族民间音乐在现有教育体系下各级各类学校中的传播与传承情况依然不容乐观。回顾历史,自上个世纪初学堂乐歌的兴起,西洋音乐在我国逐渐成为先进音乐的代表后,我国教育体系下的各级各类学校就完全变成了西洋音乐教育的阵地,并且渐渐渗透到我们日常的音乐生活中,民族民间音乐被作为落后的东西遭到全方位的抛弃和蔑视。试想,当年青的一代与本土的民族民间音乐文化几乎完全隔绝时,他们对这种音乐文化的无视与否定已成必然。因此,唯有将本土的民族民间音乐文化引入各级各类学校的课堂,让本土音乐文化的“基因”薪火相传。让学生从课堂开始真切体验乡土民歌独特的艺术魅力,领悟其丰富多元的文化内涵,方能逐步改善和扭转当前的局面,让本土音乐文化形成世代薪火相传的局面,让每一位孩子都会唱自己家乡的歌。

高校音乐教育中乡土民歌的传承途径

1.重视本土音乐教材的编写

将乡土民歌引入课堂,既可以丰富当代学生的知识面,促进他们认识、了解优秀的传统文化,又可以保证传承机制不脱档断线,世代相传。而提高教学质量、实现教育目的的一个重要的、不可忽视的工具就是教材,此项工作首先可以从请专家学者编写乡土民歌教材入手。

教材应分为初级、中级、高级,以适应不同阶段学生的学习,从而达到因材施教的目的和效果,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本土音乐教材的编写对高校学生认识、了解本土民间音乐文化也是极为有帮助的,培养地方高校学生对本土音乐文化的情感,在音乐教材的编写中应选择具有民族特色和本土特色的代表性的优秀音乐作品。高校音乐教材中引入本土乡土民歌等丰富多彩的音乐形式,利用地方高校的平台,本土音乐文化有了更大的发展空间和传承机会。

2.重视本土音乐教育课程的建设

在建设地方高校音乐课程过程中,应该将本土音乐与西方音乐两者的关系处理好,打破以西方音乐教育结构为标准的教学方法以及教学体系的束缚,应该将音乐教学课程建设主体适当转移,放在地方民歌与当地少数民族音乐文化上面,如昆明学院音乐学院设置了《云南少数民族音乐学概述》 《云南少数民族音乐学概论》《云南民族民间歌曲演唱》 《云南民族器乐》 《云南民族舞蹈》等专业课程,既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还为学生将来从事音乐教育工作、研究本土音乐文化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除此之外,还要注重对本土音乐教师师资队伍的建设,学校应鼓励和支持相关教师参加各种专门的学习和培训,形成自己的风格和特色,建立起一支传承民族音乐文化的教师团队。

乡土民歌进课堂的实践

云南乡土民歌的传承本身具有综合性。民歌在传承过程中将人、自然和社会联系起来,将人的道德、情感和外界自然环境联系起来,使主体和客体通过多种途径达到和谐。它注重道德性、情感性和自然性的合一,而这种合一体现出的和谐关系显然具有审美意义。因此,云南民歌的教学不能只通过对音乐作品简单的切割细分,试图探寻到对音乐单一、确定的认识,而是要遵循民歌本身的综合性,在教学中从视、听、动的整体感受中去领悟地方乡土民歌的文化内涵与审美价值。云南乡土民歌在走进课堂的教学过程中应体现开放性原则,打破传统的音乐教学的空间、时间及资源的限制,为学生提供更大的学习空间和更为直接的审美体验。笔者认为应发挥民族资源优势,通过“走出去(带领学生进入实地)”和“请进来(邀请民间艺人走入课堂)”等方式进行潜移默化的音乐传承及文化体验尤为重要。

1.“走出去”

教育家柏拉图认为:“音乐的节奏和乐(曲)调有最强烈的力量浸入心灵最深处,如果教育方式合适,它们就会拿来浸润心灵,使它也就因而美化。”云南乡土民歌是云南人民劳动生活中的产物,它来源于生活,体现了人们的真实情感。同样,学生只有对民歌中所蕴含的情感有了自己的体验,才能使民歌的存在具有了价值。昆明学院音乐学院坚持一年一度、为期4周的艺术实践(采风)活动,并纳入人才培养方案成为课程设置项目之一,要求学生在实践(采风)过程中,边收集民间音乐素材,边进行舞台实践,返校后进行整理编排,并进行汇报演出,这样不仅锻炼了学生,而且还提升了他们的音乐素养。

让学生“走出去”正是为了参与、感受学习地方乡土民歌,从而相应地在课堂中完成实践和巩固,让乡土民歌在课堂教学的范围内更多地发挥其意义。在具体操作中,可将学生以小组形式,围绕一个民歌种类,如“劳动歌”“婚嫁歌”“酒歌”“情歌”;或是民族种类,如佤族民歌“加林赛”等进行调查研究;或直接参加“三月三”山歌会、六月二十四的“玉兰调子会”“观音山调子会”“跑马山调子会”等活动。再回到课堂时,应将学生的实践和积极参与放在重要位置,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师生互动的教学理念,指导学生把采风及研究的文字资料和音像资料进行分类整理,并将其作为校本辅助教材和课堂教学的内容。

2.“请进来”

某种意义上来说,乡土民歌不仅是人民劳动与生活的产物、结晶与升华,也是灵感的产物,我们无法分析民间艺术家的创作思维,而且一些传统的乡土民歌并无曲谱,仅依靠心口相传的方式来传授学习,因此把民间艺术家请到课堂上来言传身教,俯下身来向民间学习显得尤为重要。通过民间艺术家的范唱、教唱乡土民歌,讲解民族民间音乐文化、风格以及回答学生提问互动等环节,让学生既欣赏到原始乡土民歌的艺术魅力,又认识了解民族民间音乐与人民生活、劳动、文化习惯的密切关系,以此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学校可以外聘乡土艺术人才到校任课,或邀请乡土民间艺人到校演出,让学生了解本土文化艺术。只要坚持下去,本土文化艺术的传承就会取得效果。

多年来,昆明学院音乐学院在民族音乐文化传承方面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所开设的《云南民族民间歌曲演唱》 《云南少数民族音乐文化概论》等课程已长达20年之久,女高音歌唱家郭海波副教授作为《云南民族民间歌曲演唱》课程的教师,潜心研究,付出了大量的心血,并取得较好的成果。在开展的一系列民族民间音乐文化进校园的活动及教学中,将滇池流域较具代表性的昆明小调《大河涨水沙浪沙》《耍山调》 《猜调》 《拈鱼》 《赶马调》《放马山歌》 《赶马数西调》,白族调子《对对鸡》 《数鸡》,彝族民歌《送郎调》《酒歌》,撒梅人的《镐谷调》、《新娘妆》以及东门腔、西门腔、草海腔等引入高校音乐专业的课堂,让飞桂珍(撒梅人)、李国香(白族)等非物质文化传承人走上讲台,亲身示范,使学生在生动而鲜活的民族民间音乐文化氛围中秉承兼容并蓄、多元共荣的文化选择,建立起文化自信与自觉。

乡土民歌进课堂的价值与效果

2014年1月10日,教育部印发的《教育部关于推进学校艺术教育发展的若干意见》 (教体艺[2014]1号) 明确指出,普通高校要面向全体学生开设公共艺术课程,并纳入学分管理。鼓励各级各类学校开发具有民族、地域特色的地方艺术课程。地方高校是人才培养的摇篮,应立足服务于地方的文化和经济,承担着为地方服务的职责,云南地处祖国西南边陲,在悠长的历史沉淀中因其地域与传统文化的特殊性,也产生形成了许多特色鲜明的乡土民歌,具有重要的文化与艺术价值。通过将云南乡土民歌纳入高校音乐教育中的研究和实践,优化了高校音乐教学手段,丰富了高校音乐教学内容,必能探索出地方高校音乐教学的个性化、特色化以及创新发展新思路。

从学术价值来看,对云南乡土民歌的研究,如果仅从艺术学的角度切入,研究的重点仅集中在民歌的艺术特征、音乐形态等本体的研究层面上是远远不够的,通过分析云南乡土民歌的特色风格、文化内涵、演唱方式、表演形式等,将云南乡土民歌纳入到高校声乐教学课堂当中,使其与高校的声乐课程教学紧密结合起来,突出地方高校声乐教学的特色,更能培养乡土民歌的传承人,使乡土民歌得到较好地保护与传承,促进可持续发展。

结 语

鲁迅先生在《且介亭杂文集》中说道:“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沉淀了几千年的中国民族传统音乐文化在经济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民族音乐文化在树立民族自信、传承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团结、保护和发展民族文化方面显得尤为重要。立足于传统,民族文化才能彰显独特魅力,这是在文化全球化的趋势下推动文化发展应遵循的原则。

民歌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一块瑰宝,优秀民歌既是精神文明建设的结晶,也是传播精神文明的使者、是劳动人民集体创作和集体智慧的产物。云南乡土民歌作为一种独具地方特色的音乐文化载体和沟通桥梁,它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通过它可以让人们更完整、更真实地了解和认识云南民歌和云南少数民族文化,地方高校有义务为云南乡土民歌的保护、传承和发展担一份责任,做一份贡献。对于传统云南乡土民歌在高校的学习与传承,要从文化价值上予以理解,要从语言、音调、润腔、情感上加强学习,要从教学方式方法上积极探讨。高校的音乐教育工作者要从继承民族文化遗产的高度,从发展声乐艺术的高度,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推动民族声乐艺术的发展。

注:本文系云南省哲社课题《云南乡土歌曲在高校特色化教学中的传承与研究》项目成果,批准号YB2014112

[1]陈美如.多元文化课程的理念与实践.台北师大书苑出版社,1989.

[2]曹理.音乐学科教育学.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管建华.音乐人类学导引.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4]王耀华.世纪民族音乐概论. 上海音乐出版社,2003.2.

[5]李汉杰.云南少数民族音乐学概论.云南美术出版社,2001.12.

[6]李安明.元江白族民歌概述,民族音乐.

猜你喜欢
民族民间民歌乡土
亲近乡土
科教新报(2024年23期)2024-06-16 07:17:01
民族民间音乐之于民族声乐演唱及教学
乐府新声(2022年4期)2022-02-28 06:27:46
冬奥背景下我国民族民间冰雪运动传承研究
冰雪运动(2020年5期)2020-03-29 05:07:52
乡土中国
信息技术视域下小学民族民间音乐的教学改革
民歌一样的小溪(外二章)
散文诗(2017年19期)2018-01-31 02:47:11
藤县水上民歌
西江月(2017年4期)2017-11-22 07:24:05
中吕 十二月带尧民歌 十九大胜利闭幕
岷峨诗稿(2017年4期)2017-04-20 06:26:23
次仁罗布小说的民族民间立场
阿来研究(2016年1期)2016-12-01 02:57:36
芬芳乡土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