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河(贵州大学,贵阳,550003)
“真人秀”与电视戏曲的联姻
——中央电视台《叮咯咙咚呛》的创意解析
■蒋河
(贵州大学,贵阳,550003)
[摘要]中央电视台《叮咯咙咚呛》节目在形式上原创性地将传统戏曲与电视“真人秀”结合起来,是中国传统戏曲时尚化乃至全球化的一次有力探索。从节目文化的跨界混搭、节目进程的故事化与戏曲知识传达的娱乐化几个方面去分析节目的创意策划可以认为,该节目创新了戏曲节目的形式、弘扬了中国国粹、形成了节目品牌,实现了其文化价值与品牌价值。
[关键词]真人秀戏曲节目叮咯咙咚呛电视戏曲
蒋河,贵州大学艺术学院艺术学理论专业2013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音乐传播与民族音乐学。
本文为2015年度贵州大学研究生创新基金资助项目“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电视传播研究”(项目编号:研人文2015059)阶段性成果
《叮咯咙咚呛》是中央电视台戏曲和音乐频道与北京爱享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联合制作的节目。该节目让戏曲艺术与真人秀节目“联姻”,打破了传统电视戏曲节目那种纯戏曲展演的形式,修正了很多人对传统电视戏曲节目的“隆重、枯燥”的刻板印象。《叮咯咙咚呛》以中、韩两国明星嘉宾“跨界”学习中国传统戏曲艺术为主要内容,将明星们分为越剧组、京剧组、川剧组平行进行,融入了各式各样的任务,显得十分丰富,有很多利于收视率的“吸睛点”。首播期间,该节目最高收视份额达2.27%①陈余敏《中韩明星跨界体验类真人秀〈叮咯咙咚呛〉》,载《电视研究》2015年第5期。,截至播出后12个小时,网络累积点击量高达420万次,而节目组的微博阅读量也达到1.3亿,登上了微博的“影视热搜榜”第一位,位居微博的“总话题榜单”第4名,②吴慧丹:《汉风与韩流碰撞下的新型探索——浅评央视首档戏曲明星户外真人秀〈叮咯咙咚呛〉》,载《传播与版权》2015年第6期。可见它吸引了大量的年轻观众。可以说,在当下欣赏节奏日益加快,传统戏曲艺术传播面临窘境的背景下,《叮咯咙咚呛》拉拢了年轻受众,以通俗的形式,让观众将戏曲知识“收入囊中”。
《叮咯咙咚呛》在创意策划上主要有三方面特点,下面分别论述。
文化与专业领域的跨界混搭节目的主体——十位嘉宾分别来自中、韩两国,有流行歌手、人气偶像、谐星、名模等。光鲜靓丽的偶像向戏曲的权威大家学习历史悠久的戏曲,体现了职业与专业的跨界性。这些嘉宾都是戏曲的外行,而观众们对嘉宾如何跨越文化界限学习繁复的戏曲知识的好奇心理,与对戏曲的探究心理有着某种一致性。恰恰是这样的一致性,以外行人的视角引领着观众走进戏曲的世界。
值得一提的是,中、韩文化元素的混搭,传统与现代的混搭,都体现在节目中。明星嘉宾们通过自己的方式实现两国文化之间、传统与现代之间的理解与对话:例如将K-POP元素融入京剧的安七炫和金圣洙表演的《白蛇传·盗仙草》,将街舞中的力道和动作融到“白蛇打斗”的戏曲情节中,将韩国偶像剧中的爱情元素注入越剧的传统感情戏中……可谓一种全新的文化艺术交流的尝试。节目中的游戏环节的部分设计也体现出混搭性:既有一些具有中国特色的游戏,如双节棍斩蜡烛、头接乒乓球等,又在关键时刻采用韩国影视剧歌曲片段作为场景音乐,渲染了节目的跨界氛围。
戏曲知识讲述的适度娱乐化传统的电视戏曲表现与知识讲述方式以表演观赏或教科书式的灌输为主,在青少年审美节奏加快的时代存在传播的局限性,迎合不了青年观众的欣赏口味和心理。适度的娱乐化,有时不失为创新路径之一。《叮咯咙咚呛》让中、韩两国的十位明星兵分三路,去北京、嵊州、重庆三地分别拜师,学习京剧、越剧、川剧,通过明星们对戏曲基本功的学习和对戏曲的亲身演绎,既满足了许多青少年的“追星”心理,又让他们在观看明星学戏时不自觉地学到了很多戏曲知识。
同时,由于不少戏曲专业术语会出现在节目中,节目组采用了屏幕下部文本框的方式在不中断节目故事的前提下对专业名词进行了及时的补充解释,如川剧组的导师沈铁梅在节目中提到川剧是“在台上‘无中生有’”时,画面中即出现字幕对沈铁梅话语中“虚拟表演”的含义做了补充与解释。
此外,节目也会对戏曲的专业动作、化妆造型及行当等进行详细介绍。就戏曲动作而言,相较于教科书式的戏曲教学,观众们在饶有兴趣地看明星们学戏的过程中,不仅了解了一些基本动作,还可以生动地领悟到这些动作的要领,像越剧的“蹲翻身”、“乌龙绞柱”,京剧的“耍花枪”、“射雕”,川剧的“把子功”、“变脸”等。可以说这是让明星在跨界学戏时带领观众一起感受了戏曲文化的博大精深。
节目进展过程的故事性对没有任何戏曲基础,尤其是连口头交流都有障碍的韩国明星嘉宾来说,如何在几个月内掌握戏曲知识及表演技巧本身就是贯穿了整个节目的一大悬念,增强了这档节目的故事性。此外,该节目中总是有供明星展示个性与性情的空间,例如许多竞技与需要应激反应的环节,这些环节也不断地将小的悬念设置进去,调动观众的探究欲及其潜在的“假日狂欢”情结。节目一开始,尤其是在竞演梁山伯的环节中,就打造出一个竞争模式,不断给明星们的戏曲求学之路设置悬念,并在戏曲名家与演艺明星之间以及明星们内部制造花絮与冲突,提供了有效的故事展示手段。此后的每期节目也因此都有了不同的“看点”与故事主题。在腾讯视频网站的《叮咯咙咚呛》播放平台,每期都有不同的标题凸显该集的故事点,如第四期的“金钟国被‘掰弯’,熊黛林公开素颜”、第八期的“‘女汉子’贾玲比美‘女神’安七炫”、第十期的“收官之夜评委贾玲‘潜规则’金钟国”等,虽然这些标题的“炒作”色彩有些过浓,但也可以佐证该节目的故事性之强。另外,该节目在每期结尾也都会设置故事悬念,吸引观众观看下一期。
关于这档节目的价值实现,可以分文化价值和品牌价值两个方面来论述。
(一)文化价值的实现
笔者认为,首先,这档节目促进了戏曲节目的创新。电视戏曲节目如果仅停留在对戏曲进行转播的层面,那就仅仅是去掉了传统戏曲的剧场感。而为了扩充戏曲节目观众的队伍,必须创新戏曲节目。《叮咯咙咚呛》以真人秀的形式演示了戏曲的基本功(如各剧种的四功五法、肺活量和踢腿训练等)以及一些高难度动作(即“绝活儿”,如京剧的蹲翻身、耍花枪,川剧的把子功、变脸、开天眼等),还通过“拜师”请几个剧种的顶级艺术家进行传授,让观众在这个节目中既能看到明星学戏的各种有趣的小插曲,也看到老一辈戏曲艺术家们的风采。
在综艺节目引进海外版权越来越常见的今天,引进的节目似乎没有与中国传统文化节目匹配的模板。《叮咯咙咚呛》大胆进行原创,在通俗文化纵横的时代环境中,将被边缘化的传统戏曲加以“包装”,探索了传统文化与大众文化融合的方式,让不少年轻人重新领略了中华传统戏曲的魅力,无疑值得关注。《叮咯咙咚呛》不但带动了大众对传统戏曲的认知,而且很好地将许多戏曲元素如程式动作、服饰妆容、人物角色、唱腔念白等做了分解,并使这种分解成为“亮点”,富有创意性。例如,川剧队的“把子功”任务,将这种功夫融入了用剑动作,让明星嘉宾在六边形区域内用剑准确敲击带有特定音高的铃铛,形成规定的旋律。
其次,这档节目也促进了戏曲文化的普及。戏曲经过时代的沉淀,在创作与表演上形成了一套约定俗成的规范。它没有当今的日常生活那么平凡,而是将生活中的动作变成舞蹈化、程式化的动作,因此与当前人们讲究实效、比较浅表的审美心理有些不相容。但是,这并不说明电视节目的节奏与戏曲节奏必然不相容,只是说明需要对双方都进行一些改造。“电视有自己的审美特性,它一旦与传统艺术和民间艺术结合必将对它们进行重组和改造,应该改造到什么程度才能使之成为合格的荧屏审美产品,这无疑需要靠大量具有创造意义和探索意义的实践来回答”①转引自马元素《传统戏曲与现代传媒——电视戏曲导演感言》,载《戏曲艺术》2003年第2期。。《叮咯咙咚呛》从定位来看,采用版块式结构,力争将观赏性、知识性、娱乐性融合起来;从受众群体来看,采用中、韩两国明星群体作为嘉宾可以吸引更多的年轻观众,在提升收视率的同时把握好了观众的“兴趣点”,将戏曲知识在“秀”的过程中呈现,获得了良好的传播效果;从节目质量来看,邀请川剧代表性传承人沈铁梅、京剧梅派传人梅葆玖、有越剧“小王子”之称的赵志刚这些泰斗级的人物担任戏曲导师,让他们以符号化的方式出现在节目中,可以充分提升戏曲文化符号的标识度,引发舆论效应。这样的改造,对今后类似节目的策划应有一定的借鉴价值。
(二)品牌价值的实现
在品牌价值的实现上,《叮咯咙咚呛》首先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它利用多种媒体联袂扩大影响。该节目有着不错的收视率,首播的成绩为:全国收视0.45%,份额1.49%;34城市收视0.76%,份额2.27%。随后的各期收视率也稳定在0.65%左右,最高达到0.73%。节目影响力的背后是电视传媒的优势和互联网的人际传播优势的融合。《叮咯咙咚呛》播出之前,便在网上利用节目的话题性(中、韩首次明星合作户外真人秀)进行预热,节目播出后更是进行了互动性强、反馈迅速的人际传播,让越来越多的线上观众通过互动交流成了节目的传播者——首播之时,节目官方微博实时进行线上互动,引起网友关注;而到了第二期节目,节目的官方微博又以中、韩明星被京剧老师责罚的情节发动了微博话题“#被老师打过的请举手#”,引起许多网民的共鸣和参与;主持人董艺及嘉宾刘雨欣的名字一度登上了新浪微博“实时热搜榜”;而“#叮咯咙咚呛#”这一话题也获得了上亿的阅读量。
《叮咯咙咚呛》凭借网络强大的搜索整合能力,实现了节目资源的共享。购买该节目的视频门户网站有爱奇艺与腾讯视频,这些网站对节目的更新及时进行上传,使节目获得了网络的播放通道。截至2015年10月29日,该节目的正片在爱奇艺网站上的总播放量达到5 525万,在腾讯视频网站上达到2 498万。可见,该节目借助电视之外的传媒手段进行了广泛传播,最大限度地拓展了受众群体。
此外,在戏曲艺术趋向边缘化的当下,电视戏曲节目要在栏目形式日趋多元、内容不断丰富、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求得生存,必须树立品牌,有品牌才能获得影响力、收视率与竞争力。《叮咯咙咚呛》树立起真人秀与戏曲相结合且兼顾本土性与原创性的品牌,将节目内容植根到传统文化当中,突破了现有的戏曲节目形式。从节目包装与推广的角度来看,《叮咯咙咚呛》的品牌树立得十分明确。例如,节目名称“叮咯咙咚呛”就来源于大戏开场的锣鼓敲击,突出了弘扬国粹的用意。又如,《叮咯咙咚呛》大力推广节目的同名主题曲,将主题曲的MV在中央电视台音乐频道利用全天多个时段滚动播放,有效塑造了节目的品牌形象。该MV的画面中加入了一系列嘉宾学习戏曲的花絮镜头,而歌曲则由节目邀请的中、韩两国明星联袂演唱,旋律极具中国风格,中间又加入了韩国K-POP元素和中国戏曲原生唱腔,编曲方面也大量运用了筝、二胡、琵琶等民族乐器,歌词写作上突出了东方民族文化自豪感,并且多次重复“叮咯咙咚呛咚呛”这一语汇,让闻者感觉十分“带劲”,“过耳不忘”。
《叮咯咙咚呛》通过出售版权、录制第二季,进一步实现了节目的品牌价值。该节目在保持内容原创、版权独立的基础上,与韩国国家电视台“强强联手”完成制作,将版权销售到韩国、新加坡等地,实现了文化输出。2015年6月,中央电视台已与韩国广播公司(KBS)就《叮咯咙咚呛》第二季的联合制作达成合作意向,第二季将由两国的国家电视台共同打造,拟于2016年在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暑期档黄金时间推出,同时也会在KBS电视台播出。②赵光霞《中韩共同打造〈叮咯咙咚呛〉第二季明年登陆央视一套》,载“人民网”,2015年6月5日。http://media.people.com.cn/n/2015/0605/c120837-27109937.html这足以说明《叮咯咙咚呛》的原创获得了业界的认可,已然成为戏曲真人秀的品牌栏目。
《叮咯咙咚呛》将戏曲与真人秀联姻,在戏曲节目边缘化的今天,体现出可贵的探索精神。该节目以中、韩两国明星作为主体,既富有娱乐精神地展现了丰富的戏曲知识,又照顾了多层次、各种年龄的受众的审美趣味,可谓一次较为出色的原创尝试。当然,该节目也仍有节奏过慢、戏剧性不强等不足之处。如何借助电视手段更好地诠释戏曲本身更为丰富的文化内涵,如何在注重品质的基础上创新形式、提升受众审美水平,如何在消费主义观念的嚣尘和西方文化的强势输入面前树立独立品格和精品意识,将中华戏曲发扬光大,是一个值得继续思考的话题。
(责任编辑:魏晓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