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钟》2016年总目
民族音乐
汉水流域传统音乐文化形成的历史地理背景……………………………………………张晓虹(1·24)
从梅里亚姆的界定看民族音乐学的学科本质——《民族音乐学的学科本质及研究局限》之二……………………………………杨善武(1·36)
论河北民间音乐色彩区的划分……………………………………………………………齐易(1·46)
1948—1949年的内蒙古歌剧《十五的月亮》探析——兼论歌曲《敖包相会》的来源……………………………………………………徐天祥(1·52)
孟姜女调“拟母曲”及变体探微……………………………………………………………吴璨(1·69)
乐舞竞技——番瑶铜鼓乐舞研究………………………………………………………………刘雯(1·80)
论程午加琵琶改革方案的合理性………………………………………………………贾怡(2·100)
湖北民歌特性析……………………………………………………………………………刘正维(3·48)
佛乐禅思寓教于乐——来自中国湖北红安天台寺的调研报告…………………………………………和云峰(3·61)
浅析客家音乐风格的形成…………………………………………………………………许菱子(3·67)
从仪式到展演:大摆手的历史变迁………………………………………………………刘嵘(3·72)
从艺校教学到师徒传承——兼论恢复柳琴戏师徒传承模式的价值和意义…………………………………李春颖(4·119)
俗曲、佛曲《转调货郎儿》…………………………………………………………………胡东辉(4·125)
纽约黑人说唱乐演的衍变及其异文化解读……………………………………郝苗苗、魏琳琳(4·132)
宗教音乐
南宋《上清灵宝大法》音乐资料研究………………………………………………………蒲亨强(4·34)
陈国符道教音乐研究之理解与认知………………………………………………………刘红(4·42)
中国音乐史
蔡元定《律吕新书》在明代的传播与接受…………………………………………………潘大龙(1·87)
试述西汉音律思想的易学转折……………………………………………………………孙艮陶(1·96)
“六同”新诂………………………………………………………………………………宣燕华(1·103)
关于编磬音源设计相关问题的研究…………………………………胡壮利、王南南、殷瑰娇(1·108)
宋代鼓吹导引套曲考证……………………………………………………………………孙晓辉(2·49)
《乐学轨范》学习心得两则…………………………………………………………………刘勇(2·61)
明代曲学文献刻抄述论……………………………………………………………………叶天山(2·65)
北魏乐籍制度考——兼论“乐籍”概念的界定…………………………………………………………刘薇(3·82)
“流行”的历史衍变——改革开放后大陆流行歌曲的历史回顾…………………………………………齐柏平(3·90)
唐代伎乐的守成与新变……………………………………………………………………夏滟洲(4·51)
乐语视域下的“琵琶之‘饮’”与“马上相‘催’”……………………………………………陈明(4·63)
接通乐律与传统文化的关联——以现代两幅旋宫图为例…………………………………………………………王洪军(4·70)
西方音乐史
十九世纪音乐:古典传统与浪漫主义………………………………………………………孙国忠(1·4)
“纯音乐”的历史内涵………………………………………………………………………孙胜华(2·72)
论歌剧《玫瑰骑士》中三位主要角色的主导动机对塑造人物性格的作用………………张慧娟(2·80)
中世纪多声部音乐的和声形态特征研究…………………………………………………李兴梧(4·99)
作曲技术理论与作品分析
展现过程各有差异艺术坚守殊途同归——两部新中国管弦乐作品修订版本之我见……………………………………张少飞(1·115)
威廉·博尔科姆现代钢琴作品中点描技法的音响元素量化与对比研究——以《十二首钢琴练习曲》第一首为例…………………………………………张放(1·127)
音响型电子音乐作品LIAISON的主题性及其整体结构特征…………………………唐荣(1·138)
乔治·库塔克《第一弦乐四重奏》创作思维研究…………………………………………周明昆(1·146)
音乐活性构造·过程构造(上)………………………………………………………………赵晓生(2·4)
拉威尔与德彪西《空求》比较研究…………………………………………………………王中余(2·32)
梅西安晚期管弦乐作品的创作特征………………………………………………………汪胜付(2·42)
音乐活性构造·过程构造(中)………………………………………………………………赵晓生(3·4)
水墨写意破晓啼莺——希纳斯特拉两首《大提琴协奏曲》的“渲染”与“马尔可夫链”创作技法研究…郝梦(3·30)
莫扎特《音乐骰子游戏》与约翰·凯奇《变之音乐》比较研究……………………………温展力(3·38)
音乐活性构造·过程构造(下)………………………………………………………………赵晓生(4·76)
相西源艺术歌曲的本土化创作特征——以《青海的歌——相西源独唱艺术歌曲选集》为例……………………………杨正君(4·89)
音乐教育
赛斯·瑞格斯流行声乐训练法……………………………………………………………王韡(2·140)
从大陆、台湾、美国三地的学习看美声教学之差异……………………………………李柳怡(2·148)
中国大陆现代专业音乐教育机构历史沿革脉络…………………………………………郑英烈(3·96)
人文精神关怀下的德国音乐学教育……………………………………………………麻莉(3·107)
武汉音乐学院音乐学系西方音乐理论本科课程教学回望………………………………徐艺(4·12)
武汉音乐学院音乐学学科研究生教学30年——撰于武汉音乐学院音乐学系建系30周年之际…………………………………袁利军(4·19)
音乐教育专业学生教学实习模式探索…………………………………………赵凤艳、李鹏(4·28)
音乐表演
“洋为中用”的巴松传奇之篇——刘奇在巴松演奏上的系列突破及其改编的《琼花幻想曲》…………………杨熔(1·162)
湖北优秀合唱作品排演探究——以几位作曲家部分优秀合唱作品为例………………………………………李小莹(2·107)
奇莱亚《音乐会练声曲》声乐套曲的创作与演唱探究…………………………………龚叶(2·116)
布里顿乐队歌曲《小夜曲》作品与演唱研究……………………………………………刁刻(2·125)
《练习曲》与《鼓边舞曲》鼓乐演奏技法比较研究………………………………………王军(2·133)
中国江南音乐风格二胡作品演奏特点述要……………………………………………宋飞(3·117)
梁雷钢琴组曲《我的窗》多元文化特性及演奏诠释——跨文化钢琴音乐研究系列之一………………………………………………孟巫娜(3·124)
音乐美学
论白居易对儒家乐教思想的复归…………………………………………………………王新荷(2·93)
中国民族乐器“技法母语”的历史逻辑…………………………………………………王晓俊(4·109)
音乐评论
心系群众扎根传统——歌剧《白毛女》巡演给我们的启示……………………………………杜亚雄、陈烨(1·156)
乐海深层数理结构探秘——郑荣达音乐学文集《声律乐调别论》述评………………………………………秦序(2·154)
金钟盛会华彩献礼——评“第十届中国音乐金钟奖开幕式音乐会”——兼及“国家级音乐表演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之观察……………………………刘夜(2·162)
武汉音乐学院音乐学系的学术影响——为纪念建系30周年而作………………………………………………蔡际洲、许璐(4·4)
音乐家研究
满怀赤诚执着追寻——陆华柏1949年后的艺术追寻与心路历程……………………………………丁卫萍(3·139)
有的人……——童忠良先生教育往事怀想……………………………………………………臧艺兵(4·140)
程云先生的艺术成就……………………………………………………………………纪露(4·147)
法国长笛学派杰出代表菲利普·高贝尔艺术成就研究…………………………………魏煌(4·152)
应用音乐学
奇美博物馆乐器典藏研究………………………………………………………………刘燕(3·133)
会议综述
“第五届中国传统音乐教学与学科建设研讨会”综述…………………………徐烨、袁野璐(4·160)
译文
乐器学和乐器志…………………………………………[美]曼特尔·胡德著周晋民译(3·148)
阿伦·福特《〈春之祭〉的和声组织》述评…[美]理查德·塔鲁斯金著陈彬彬、王中余译(3·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