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佳琪
论唐代诗人的扬州情结
郑佳琪
唐代是我国古代诗歌创作最辉煌的时期,在不到三百年的历史中,诞生了无数伟大的诗人,留下无数脍炙人口成就高超的传世名作,展现了诗坛波澜壮阔的宏伟景观。而当你静下心来,细细品味,遨游在诗海中时,会发现,在许多唐诗中似乎都会有“扬州”这一地名的出现,其数量之多,范围之广,不禁令人思考,究竟是怎样的地方,让如此多的诗人产生了“扬州情结”,并让它在自己的诗中不断地留下印迹?
唐诗 扬州情结 诗人
扬州,古称广陵、江都、维扬、芜城等,是我国一座历史悠久,文化璀璨,人杰地灵的商业都市和文化古城。自隋朝京杭大运河开凿后,其更是凭借便利的水陆交通优势和深厚的文化积淀,吸引了大量文人墨客的到来。尤其是在诗歌创作鼎盛时期的唐代,涌现出了许多诗人,他们与扬州结下了不解之缘,并且留下了许多描写扬州的相关作品。本文,笔者将针对唐诗中的扬州,通过概况叙说、情感表达以及现状映射这几个方面来分析探讨唐代诗人们的“扬州情结”
唐代的扬州凭借优越的地理位置、秀丽的自然景色、悠久的历史文化、发达的经济条件,吸引了大量文人墨客的到来。其中李白、杜牧、刘长卿、刘禹锡、白居易、李商隐等许多唐代最为著名的大诗人也均有到往,他们或欣赏扬州的秀丽奇景,或游览壮观的名胜古迹,或留恋于宴饮歌舞的风月场所,或凭吊兴亡、反思历史,留下了无数关于扬州的诗篇名作。
这些唐诗数量庞大,题材广泛,从扬州各类风物人情到诗人个人生活情思,各方面都有涉及。姚合的《扬州春词三首(其三)》(江北烟光里,淮南胜事多。市鄽持烛入,邻里漾船过。有地唯栽竹,无家不养鹅。春风荡城郭,满耳是笙歌。)就通过对扬州日常景物的丰富描写展现了扬州水乡的美丽繁华,生动形象,让人仿佛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杜牧的咏扬州名篇《寄扬州韩绰判官》(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一诗历来被人们所传颂,描绘了扬州秀丽的风景,“二十四桥明月夜”一句更是成为千古名句。还有扬州籍诗人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也是咏颂扬州美景的名篇,全诗通过对春、江、花、月、夜五种意向的完美融合,描绘了扬州南郊一带的月下夜景,为扬州文化增添了一层诗情画意的柔美感。
除了咏颂扬州秀丽美景的诗篇之外,当时的扬州作为人们享乐的风月场所,自然也少不了些许感时伤事惜别思故的风月诗。例如晚唐诗人徐凝的名作《忆扬州》(萧娘脸薄难胜泪,桃叶眉长易觉愁。三分天下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题为怀地,实为怀人,诗人以扬州明月的意向,追忆当日的别情,表达自己对所恋女子的思念之情。又如杜牧“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遣怀》)一句也表达出自己对当年扬州青楼风月和青楼女子的念念不忘。
同时,扬州作为一座有着深厚历史文化积淀的城市,诗人游览时触景生情,凭吊兴亡,也留下了不少反思历史的名作。尤其是在晚唐,时局动荡,国家沉浮,与扬州的繁华奢靡作对比,更易引起诗人的深刻反思。正如李商隐的七律《隋宫》,“紫泉宫殿锁烟霞,欲取芜城作帝家”与“地下若逢陈后主,岂宜重问后庭花”二句,看似为怀古诗,实则希望通过描写隋炀帝出巡的奢侈场面,告诫当前统治者吸取历史教训,表达了自己忧国忧民的强烈的爱国情怀。
扬州的独特优势使许多诗人一到便被深深吸引,从此与这座美丽繁华的古城结下不解之缘,来时期盼,在时歌咏,去时伤别,即便不在时,也依然惦念。梦里遇它几千回,终化作肺腑之言,融入诗篇,代代流传。只可惜,再华丽的文字,也依旧绘不出,自己心中的那个扬州。正是怀着这样的“扬州情结”,唐代诗人们创作出了一篇又一篇经久不衰的相关名作。
晚唐著名诗人杜牧曾先后在扬州为官三年,在这片土地上留下了他的许多足迹,烙下了深深的“扬州情结”,同时也产生了不少与之相关的诗篇。在扬州期间,他曾写过《扬州三首》,表现了扬州生活的方方面面,写出了扬州的繁华,“处处皆华表”一句更是给予扬州高度评价,说扬州到处都是好地方,丝毫不吝赞美之词。可惜后他被调离扬州,赴长安任职,离别之际依依不舍,又作《赠别》二首,“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一句表达出了对相伴自己的妓女的赞美以及不舍之情。三年的扬州生活,已在他心中烙下难忘的记忆,以致后来他在离开了一段时间以后,仍会时常回忆起曾经的那段时光,在《润州二首》中,“扬州尘土试回首,不惜千金借与君”一句追忆了自己在扬州的奢华生活,《遣怀》中他也通过追忆当年扬州往事,表达自己对现实处境的不满,暗潮自责。同样,诗仙李白也曾数次到过扬州,有着深深的“扬州情结”,每每游览扬州,都会留下些许名作,《秋日登扬州西灵塔》、《瓜洲新河饯族叔舍人贲》等均为其在游览扬州期间所作,《送孟浩然之广陵》中“烟花三月下扬州”一句更是大大提升了扬州的知名度。
扬州的繁华与美好,也令许多不曾到达的诗人盼望一游。落魄西蜀的杜甫曾在风烛残年、穷困潦倒之际写下了“商户离别下扬州,忆上西陵故驿楼。慰问淮南米线贵,老夫乘兴欲东游。”(《解闷十二首》)的诗篇,表达了自己想要东游去扬州的强烈愿望。只可惜两三年后,这位伟大的诗圣去世,最终也未能成行。这不管是于杜甫自己,还是于扬州来说,都是一个很大的缺憾。
诗人杜荀鹤更是人不在扬州,而心却始终惦念着扬州的风月与美景,高度评价扬州这座繁华的城市,《送蜀客游维扬》一诗中将作者的这种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见说西川景物繁,维扬景物胜西川。青青花柳树临水,白日绮罗人上船。夹岸画船难惜醉,数桥明月不教眠。送君懒问君回日,才子风流正少年”,首句通过对比极写扬州的繁华胜于西川,最后两句更是做出大胆猜测,认为好友到了扬州一定会被深深吸引乐不思蜀而不必问其归期了。张祜游扬州,也发出“人生只合扬州死,禅智山光好墓田”(《纵游淮南》)的感慨。可见,扬州这座城市在当时诗人心中的印象之深,从而烙下深深的“扬州情结”,即便身不在此,也会时时记起,并将对它的情感寄托于诗中,或悲或喜,或思或忆。
一定时期的文学作品一定也是那个时期社会现状的反映,唐诗也是如此。这些与扬州相关的唐诗,一方面是诗人的“扬州情结”所致,另一方面,其实也是对当时扬州社会现状的真实反映。因此,从这些相关唐诗中,我们可以充分了解那时的扬州,还原出当时扬州的社会风貌。
京杭大运河的开凿,完善了全国的交通体系,而位于长江与运河的交汇点上的扬州,其便利的水路交通条件使之成为了理想的商品集散地,大大促进了扬州的贸易往来及其经济的发展。这一社会现状,在当时的许多相关唐诗中都有反映,为此,诞生了许多反映扬州经济生活的诗。如姚合“园林多是宅,车马少于船”(《扬州春词三首》),卢纶“山映南徐暮,千帆入古津”(《泊扬子江岸》)等诗句均反映了当时扬州便利的水陆交通,李洞诗句“隔海城通舶,连河市响楼”(《送韦太尉处坤维除广陵》)也从侧面反映出了当时发达的贸易往来。当然,在这样一个商品经济高度发达的时代背景下,也导致了许多人背井离乡外出从商,不知归期,徒留妻子儿女守候在家苦苦等待,由此不少反映这类社会现状的闺怨诗应运而生了。如王建《江南三台》中写的“扬州桥边少妇,长安市里商人”,表现出那些独守空闺的女子的悲惨现状,又有李白的《江夏行》中,以女子的口吻诉说“去年下扬州,相送黄鹤楼。眼看帆去远,心逐江水流”表现女子对丈夫赴扬州从商的不舍与哀叹之情,久等不归,最终心如死灰,发出“悔作商人妇,青春长别离”的感叹,真实地反映出了当时妇女阶层的生活现状,幽怨之情溢于言表,也表达了诗人对商贾阶层的关注与同情。
同时,这一时期的诗也是那时扬州上层社会注重享乐风气以及奢华生活的真实写照,从中也反映出当时人们消极颓废的思想。刘长卿在《扬州雨中张十宅观妓》(夜色带春烟,灯花拂更燃。残妆添石黛,艳舞落金钿。言笑频心善,迎歌乍动弦。不知巫峡雨,何事海西边。)中,运用纤巧流丽的格调,着力刻画扬州繁华都市中镜槛香闺的珠光宝气,也从侧面展露了当时扬州上层社会奢靡的生活。而王建诗《夜看扬州》(夜市千灯照碧云,高楼红袖客纷纷。如今不似时平日,犹自笙歌彻晓闻。)中,时事多艰、兵荒马乱,而整个扬州城却仍在通宵歌舞,仿佛外面发生的一切与他们无关,也反映了当时扬州的那种尽情纵乐的风气和颓唐消极的思想。同样,罗隐《江都》中“九里楼台牵翡翠,两行鸳鹭踏珍珠”的诗句,杜荀鹤的《送蜀客游维扬》中“夹岸画楼难惜醉,数桥明月不教眠”,韦庄在《过扬州》中也有“当年人未识兵戈,处处青楼夜夜歌”等这些诗句也是当时扬州风月场所盛行,人们生活穷奢糜烂的真实写照,面对这样的社会现象,不禁令人感慨万千。
[1]都晓梅,唐人咏扬州诗研究[J],硕士学位论文I206.2,2001(05).
[2]顾雷兵,唐人歌咏与扬州风月[J],硕士学位论文,2005(06).
[3](清)彭定求,全唐诗[M],中华书局,1960年版.
[4]陈艳芳,唐诗与扬州[J],文学评论,2012(05).
(作者单位:浙江师范大学行知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