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红玉
高校经典诵读与地域文化融合的教学实践
田红玉
如何丰富高校经典诵读行动载体,将经典诵读文化融入高校课程建设之中,这是一个值得探索和实践的课题。“让师生站在脚下的土地上引吭高歌”,本文通过以经典诵读与地域文化资源的有机结合,创新开展我院特色性的文化资源开发和教学实践探索,为促进高校特色文化建设、提升大学生人文素质积累提供有益的课程资源和教学模式。
经典诵读 地域文化 融合教学
“雅言传承文明,经典浸润人生。”自国家教育部、国家语委联合在全国高校发起“中华诵·经典诵读行动”以来,我院(浙江邮电职业技术学院)积极响应,全面开展经典诵读文化创建活动,并专门成立了以学院人文教研室为主要牵头部门的专项课题组,探索实践经典诵读行动与地域文化资源有机结合的特色文化课程建设,在品牌创建、平台建设、教材编写、教学组织、实践活动等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为创新高校教学课程资源、丰富校园文化建设载体、提升大学生人文素质发挥了积极作用。2010年学院被教育部、国家语委确定为“中华诵·经典诵读行动”试点高校。
2009年开始,课题组在学院的大力支持下,开展着力打造经典诵读校园文化品牌建设,充分挖掘和利用历史文化名城绍兴丰富的地域文化资源,结合学院50多年的办学历史和教学实践,创造性的开展了经典诵读校园文化品牌建设,以体现高职性、行业性、地域性为特色,逐步打造并形成我院独具特色的文化名片——“河山桥经典诵读”品牌。
“河山桥”是我院所处的地理位置名称,也是学院风雨历程的见证,师生成长成才的文化情结。“河山”代表的是伟大祖国的壮丽山河,“桥”表达的是一种连接和传承。
而坐落在“河山桥”的我院校区又建立在历史文化名城绍兴土壤上,绍兴素有水乡、桥乡、酒乡、名仕之乡之称,校区所在地河山桥畔,有河网星布的鉴湖,卧薪尝胆的龙山,万桥之称的桥乡,有书法圣地兰亭、书圣鲁迅故里、爱情名园沈园等历史文化古迹,丰富的地域文化资源处处散发着古越大地浓郁的文化气息。
“让师生站在脚下的土地上引吭高歌”,这就是“河山桥经典诵读”文化品牌创建的根本宗旨,通过充分发挥地域文化丰富的自然、历史、人文资源的地域优势,让传统经典回归身边,回归到可触摸、可亲近的真实文化场景,有利于进一步提升经典诵读的文化内涵,强化经典诵读的教育功能。
经过几年的努力,“河山桥经典诵读”文化品牌已成为我院校园特色文化建设的一张亮丽名片,也是我院人文学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受师生广泛喜爱,在绍兴地方高校中颇具影响力和知名度,先后获得绍兴市全民阅读优秀项目、绍兴市高等院校校园文化品牌、省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创新案例等多项荣誉。
1.搭建经典诵读平台,营造经典诵读氛围
开设专题网站,建立诵读阅览室。教学活动后,学院就创建了“中华诵·经典诵读行动”国家级试点学校的专题网站:http://xszc. zptc.cn/jdsd/,利用高校网络图书资源,营造经典诵读的舆论氛围,对经典优秀作品进行展示,并做好在校内外的推广。同时,设立学院“经典诵读”阅览室,根据专家组审定的推荐书目补充书库资源,开展图书展销活动,多形式进行经典图书介绍。
开辟专题宣传平台,营造经典诵读氛围。学院在学报开设《区域文化》栏目同时,专门在学院宣传窗《教学园地》栏目开辟经典诵读专栏,先后展出多期富有地域特色的经典诵读内容专题。校园广播台开设“经典诗文晨间展播”栏目,通过广播台主持人自行制作经典诗文朗诵录音或网络优秀朗诵作品的编辑、制作经典诗文晨间展播节目,在校园内广受好评。
2.建立经典诵读基地,发挥地域文化优势
绍兴作为具有二千五百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为使经典诵读活动能渗透、融入地域文化特色,我院利用原有开辟的德育教育基地平台,积极推动与绍兴市河道办公室、绍兴文旅公司等外部的合作,新增设了绍兴市名贤馆、周恩来故居和兰亭风景区等诵读基地。并组建经典诵读社会实践团
队,将优秀作品推向社会,学院先后组织成立经典诵读社会实践团队4支,“稽山鉴水诵经典”实践团队3支,纷纷走进社区、走进基层、走进越地山水,把经典诵读行动与地域文化平台有机结合起来。其中“经典诵读”暑期社会实践调查小组被团省委授予暑期社会实践优秀团队。
1.编印经典诵读教材,吸收地域文化精华
课题组组织编印《河山桥经典诵读读本》,读本力求体现高职性、行业性和地域性,将更多的绍籍名士代表性作品以及歌吟越地山水的名篇佳作收入其中,作为学院经典诵读课程建设教材。同时,利用校园网平台,发动全院师生开展“心目中最受益的一本书”的推荐活动,课题组将收到的900余份推荐文章及书目在校园网上公示评选,经专家组评审确定34篇文章和50本书目编入我院《经典诵读文集》,作为全院师生必读经典文献。并定期组织开展经典诵读经验交流会,撰写体会,创作美文,编纂形成《“河山桥”经典诵读随笔录》。
2.推进经典诵读课程建设,凸显地域文化特色
在学院的重视支持下,人文教研室在全院各系部开设经典诵读选修课,并纳入学生综合素质测评考核之中,在现有课程资源基础上,有计划、有步骤的增设经典诵读的诵、读、写等相关选修课程,学院人文课程建设根据各专业实际,针对性的开设“越文化经典”、“行吟稽山镜水”等经典诵读人文选修课程,并在《大学语文》和《职业能力》课程教学中,增设地域文化经典诵读教学模块,在《演讲与口才》、《书法学习和欣赏》、《名作欣赏》等选修课程中也融入地域文化优秀经典作品,有效促进大学生语文应用能力的提升和人文精神的培养。
同时,积极开展经典诵读教学讲座,指导诵读社团等学生文化团体开展诵读文化活动,邀请校内外专家对一些经典作品进行解读,人文教研室老师开讲《解读<兰亭集序>》、《读经典》系列专题讲座受到学生广泛好评,学院上下形成“师生推选经典,专家评点经典,讲座导读经典,竞赛启迪经典,朗诵展示经典”的浓郁氛围。
此外,课题组开发研究《全自动录播系统在“中华诵·经典诵读行动”国家级试点学校教学资源建设中的应用》、《以行动为导向的经典诵读校园文化品牌建设实践与探索》等课题作为学院推进课程建设的重点规划课题,先后获得市级教育创新课题二等奖、市社科联研究课题专项奖誉。
在学院经典诵读品牌创建的引领下,课题组积极组织开展各类经典诵读活动,并取得累累硕果,学院的知名度不断提升。如学院连续两年精心挑选了6名学生参加浙江省推广普通话形象大使选拔大赛暨第三届浙江省大学生中华经典诗文诵读大赛。通过网络投票和专家评审,两名学生获三等奖,四名学生获入围奖。吴倩芸同学参加2010年全国“中华诵·经典诵读”比赛以一曲“兰亭序”获全国一等奖,得到国家语委、省语委和中国教育在线等媒体的广泛好评和肯定。
我院经典诵读活动也受到绍兴各界和媒体的广泛关注,2010年5月,绍兴市委宣传部、市文明办对我院开展经典诵读活动进行调研并给予高度肯定,确定由我院组织百名学生吟诵《兰亭集序》经典节目参加绍兴市首届道德模范暨中华经典诵读展演电视晚会,一场气势恢宏的“百人诵读《兰亭集序》”获得社会上良好反响。在绍兴市“文明生活、共建共享”主题演讲比赛中,我院选手《绍兴因你而美》的演讲博得一致好评。
为纪念鲁迅诞辰130周年,表达故乡人对先生的崇敬之情,由绍兴鲁迅纪念馆发起,我院联合绍兴以“鲁迅”冠名的5所中小学共同主办的“纪念鲁迅诞辰130周年鲁迅经典作品诵读晚会”在鲁迅故里广场举行,来自北京等6个城市的“鲁迅纪念馆”馆长等领导观看演出,晚会以“把你的名字擦亮”为题,尽管秋雨潇潇,但场面始终热烈纷呈,精彩不断。
2012年9月至今,我院每年与绍兴市文明办、九三学社绍兴市委员会、市作家协会诗歌创作委员会、绍兴朗诵群等多家单位联合举办一系列主题诵读会,如:2012绍兴“我们的节日:中秋”中华经典诵读暨原创中秋诗歌吟诵会、2013“我们的节日:端午”诵读会、2013“我们的节日:中秋”绍兴市中华经典诵读会等,已成为我院经典诵读特色文化课程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
[1]胡智丹.经典诵读中地域文化资源的利用分析[J].课程教育研究,2013(07)
[2]潘莉.高职院校经典诵读活动的可行性实践——以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职教通讯,2013(08)
[3]徐源.基于隐性课程文化的高职人文素质提升策略研究——以传统文化经典诵读为例[J].职业教育研究,2013(02)
[4]刘浩、张桂清.诵读经典 规范语言 营造校园文化 [J].《语文建设》,2009(11)
[5]何灿华.越文化与学生成长的实践研究[J].《教学月刊》,2010(10)
[6]朱志勇.越文化精神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06)
[7]高丽华.越文化与唐宋文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12)
(作者介绍:田红玉,浙江邮电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宁波大学访问学者)
浙江省语言文字“十二五”科研规划2011年度立项项目“经典诵读与地域文化的融合---我院提升学生语文应用能力的教学实践 (项目编号: ZY2011C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