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青铜器长信宫灯的品评与鉴赏

2016-04-04 06:14李兆宇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16年8期
关键词:阳信长信宫灯

李兆宇-文

汉代青铜器长信宫灯的品评与鉴赏

李兆宇-文

长信宫灯是我国古代工艺设计中的精品。它注重功能和仿生形态的结合,表现了形式和内容、功能与装饰的高度集成,体现了当时的儒家思想。长信宫灯借助于实用且科学的结构,凭借其美观大方的造型,可以说能够代表汉代造灯工艺的最高水平,同时也具备了极高的历史价值与艺术价值。

汉代青铜器长信宫灯鉴赏

1968年在西汉中山王刘胜墓出土的长信宫灯是我国的一件瑰宝,被后世称为“中华第一灯”。灯通高48厘米,宫女高44.5厘米。灯形为一宫女跪坐双手持灯,女子留发辔,着深衣,左手向右前伸持灯座,右臂高举,形成灯的烟管,烟经底盘水层过滤后就有烟无尘,造型优雅大方。其身上共有九处铭文,有“长信尚浴”四字,其中“长信”二字为汉文帝皇后窦氏所居宫名,故曰长信宫灯。[1]本文拟从汉代灯的类型分析出发,探讨长信宫灯的整体造型、结构特征、设计思想以及历史价值。

一、汉代灯具的主要类型

灯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种照明用具。随着人类社会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照明工具经历了由篝火到火把再到专用灯具的演变,之后的春秋战国时期开始慢慢出现“炬”“燎”“烛”等照明工具。到汉代,灯具进入了第一个繁荣期。汉代灯具材质有铜、石、铁、陶等,其中青铜灯具占据主流。当时的灯具按照形制、结构的差异一般分为下面几种类型:

1.釭灯。属于一种带烟管的灯具。汉代多用动物油作为燃料,易产生大量的烟尘,因此导致了釭灯的出现。釭灯为汉代独创,属于空腔容器,其中盛水。导烟管把灯罩内的烟气导入灯体溶于水中,能够起到净化空气的作用。汉代釭灯的导烟管一般制作得较为隐蔽,会采取人的手臂、动物的肢体等造型。因此它不但具备了很高的实用性与科学性,也具备了一定的艺术性,说明自汉代开始人们便形成了科学的环境意识[2]。

2.行灯。顾名思义是可以携带的灯具。行灯种类很多,造型也各异,一般会在灯盘一侧设有长柄,供提拿行走。行灯的灯盘中一般只竖一枚尖锥状灯柱,这样的灯柱是用来插放硬性燃火灯柱的。灯柱一般以柴薪担当,灯柱下沁灯油。其造型有鸟型、羽人型等。

3.类物型灯具。这种灯具在汉代非常之多,特别是豆形灯,其余还有卮灯、多枝灯等。这类灯具的造型外观平实端庄、简易方便。在汉代,这种灯既继承了春秋战国此类器物的基本造型,又在此基础上有了长足的发展。

4.动物形灯。动物形灯一般有牛、羊等家畜造型,也有少量龙、孔雀,造型相对来说比较丰富,灯具外表美观且具备一定的实用性。一般以写实风格为主,动物造型刻画细腻形神兼备。

另外汉代还有吊灯、枝灯和辘轳灯等等,造型依旧以动物或者人俑造型为主。

二、长信宫灯的造型与流传过程

长信宫灯于1968年出土于我国河北省满城县西南部的陵山西汉中山王刘胜妻子窦绾的墓中,除了此灯还出土了众多的珍贵文物。墓中发现40余种灯具,有豆形灯、行灯、盘灯和各种兽性灯,长信宫灯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件。长信宫灯造型优雅,通体鎏金,看上去十分华丽。青铜器的鎏金制作工艺早在战国时代便已经出现,汉代人称之为“金涂”或“黄涂”,把金和水银合成金汞剂,涂在青铜器表层,加热后水银蒸发,金则牢固地附着在铜器表面。青铜器进行鎏金处理之后,表面变得金碧辉煌,同时金层还能够对青铜器的外部进行保护。这件长信宫灯的外观造型是一名跪坐的宫女双手掌灯,灯包括灯座、灯盘以及灯罩等六个部分,分别分铸套合完成。宫女身体为中空,头部与右臂能够拆下。宫女左手托住灯座,右手提住灯罩,右臂和灯的烟道直接连接,以宫女手袖当作是排烟通道。宽大的袖管巧妙地构成了灯顶,灯罩是两块弧形的瓦状铜片结合成圆形,镶嵌在灯盘凹槽之内,能够左右开合。有了这样的灯罩,使用者就可以自由开合调整光照范围,避免火苗不规则的跳动,还可以反射聚集光线,达到增强照明强度的效果。灯盘中心插上蜡烛并点燃之后,其燃烧的烟气会直接经过宫女的袖管进入灯体,经过过滤,不会对使用环境产生任何污染,保持室内清洁,可以说具有较强的环保性。

长信宫灯的灯身共存九处铭文,一共六十五字,其上部刻有“长信尚浴,容一升少半升,重六斤,百八十九,今内者卧”的铭文。其他铭文内容主要是宫灯的所有者以及制造时间等。其中铭文中六处提及“阳信家”的字样,《满城汉墓发掘报告》的作者认为这代表这盏宫灯过去是属于阳信夷侯刘揭的。刘揭在西汉初年被封为阳信侯,死后其子刘中意继位,之后因参加“吴楚七国”之乱而受到废黜,同时也撤销其封地。这盏宫灯也被当时的朝廷没收,归长信宫所有,长信宫是当时皇太后的宫殿。但也有学者认为属于阳信长公主,另外李学勤先生则认为该灯应先属于窦皇后长信宫所有,后转入阳信公主手中最重落入中山王宫。[3]这里就有两个关键问题需要搞清楚:一是这盏灯首先应属于长信宫还是阳信家,二是所谓“阳信家”到底是指平阳公主还是指阳信侯。根据学者从器物和历史背景两方面的研究认为这盏灯应先属于阳信家后转入长信宫。[4]而至于后一问题,学术界至今观点不一,但我们较为倾向于阳信家即指阳信侯家一说。[5]后来,得到长信宫灯的汉文帝皇后窦氏是中山靖王刘胜的祖母,窦太后又与中山靖王的妻子窦绾有着亲缘关系,便将宫灯赐给他们。这就是长信宫灯的流传过程。

三、长信宫灯的鉴赏旨趣

1.服饰、发式凸显汉代特色

西汉服饰基本上延续了秦制,但同时也有所发展。从长信宫灯宫女服饰上来看,她所穿着的便是汉代非常普遍的曲裾深衣。通常而言,汉代着衣表现出如下特征:外衣多是领大且弯曲,喜欢暴露中衣的领型,衣服一般是白色面料为里;袖宽一尺二寸,衫无袖;着裘毛向外,腰带非常考究。我们看到的出土汉代陶俑通常是长衣履地不露足,袖子端立或者双手摊开,也见到有微微露出双足的;女人通常在头后挽髻,形象端庄。从长信宫灯的宫女发式外观来说,能够让我们了解到汉代妇女十分看重发型,那时的发髻通常是单髻、双髻与多髻三种。发式包括了迎春髻、垂云髻、同心髻以及三角髻等。

2.造型设计的科学性与艺术性

从长信宫灯的结构来说,其设计十分科学。因为汉朝依旧延续了席地而坐的习惯,因此家具一般较矮,因此青铜灯具的尺寸通常都偏小,小的仅12厘米高,大的高66.4厘米。长信宫灯高度为48厘米,在其灯座之上设计了可滑动的灯罩,灯光与跪坐人眼平行。长信宫灯生动的造型在很大程度表现于处理人俑和灯之间的关系上:宫女低首含眉,神态端庄自若,右臂举起扶灯罩,左臂向右方伸去持灯托。人体形象生动,宫女神态端庄自若。宫女右臂下的灯盘点燃之后,形成的烟气经过宫女右臂直接进入中空的身体中,不会对使用者造成任何影响。反之因为灯光更加突显了宫女的美丽,实现了实用与审美的统一。

3.体现出汉代艺术的深沉雄大

(二)严格消毒杀菌 定期对环境、用具等进行消毒,对母猪乳房部位进行清洗消毒,仔猪第1次吮乳前要用0.1%的高锰酸钾水将母猪乳头的积污洗净。

汉代注重人和自然之间的和谐共生,即所谓“天人感应”“天人合一”,这样的理念便直接决定了汉代工艺美学的风格主要是贴近自然、返璞归真,注重朴素之美。长信宫灯的外观造型直接取材于生活中人们常用的坐姿,宫女的人物形象也十分平凡,这就让灯具自然而然的带给我们一种亲近感。和祭祀使用的一些青铜法器有了很大的差别,也体现出汉代统治阶级思想认识的一种改变[3]。西汉中期所兴起的儒家思想作为艺术创作过程中的重要理念也直接反映为艺术品的功能和装饰之间关系的处理方面。因此,长信宫灯可以说是工艺美术内容和形式、功能和装饰的有机融合,其形式依附于功能,功能是形式美外化的表现。长信宫灯的外观造型不但拥有极高的艺术美,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出了汉代艺术的深沉雄大,极具艺术价值。

四、长信宫灯的设计思想与历史价值

1.汉代设计思想演变

汉朝是我国五千年历史长河中的首次发展时期,它在秦朝的基础上对现有的相关制度予以了调整和完善,汉文帝、景帝时期全国休养生息,风调雨顺;汉武帝时期国富民强,边疆稳定。在汉代,我国生产力不断提升,社会经济也得到了非常快速的发展。在思想文化方面,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被统治者所采纳,思想界也开始慢慢地摆脱焚书坑儒的阴影。这些思想都对当时的工艺设计带来了非常深远的影响,利用大一统集权国家的优势让当时的人们以更多的投入创造出更卓越伟大的成果。汉代和战国不同,不再是单纯地重视礼器和明器的制作。不再沉迷于像先秦时期那样想通过对于器物的设计而努力透露出某种世界观和价值观,同时也不像秦朝那样穷兵黩武,将大部分精力放在对兵器的制造方面。在工艺设计中更为注重实用与艺术,大多造型生动,抛却了先秦的庄重与神秘感,利用艺术将亲切感灌输其中,使之与人的感官联动起来,达到一种特殊的和谐,这对我国古代工艺设计技术以及设计思想的发展非常大的促进作用。

随着汉代社会的逐渐发展,礼器和明器的重要性逐渐下降,转变为更加强调轻巧实用的生活用品与观赏品,也产生了非常多的精品,长信宫灯便是这一过程中设计思想的最好体现。长信宫灯的精巧在于它很好地把设计和科技联系起来,既重视外在形态又注重实际功能,实现了装饰性和实用性的统一,在当时的社会带动了设计思想的演变与发展,对后世也带来了非常大的影响。汉代工艺设计的特征表现为博大雄浑,而长信宫灯具备的实用性特征为这一艺术特征融入进了一丝娇媚,让当时的设计思想更为丰富多样。强调实用是社会成熟和发达的直接体现,同时也正好是天人合一思想在另一个层次中的直接表现,这给后来的魏晋南北朝以及盛唐时期的设计思想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在长期的设计实践活动中演变成为的一种“物”的规范,借助于系统、优化以及协调等原则的引领,让工艺设计具备了更加科学的功能性作用[6]。长信宫灯凭借实际生活中的实用性、科学性、美观性,将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结合起来,反映出了汉代造灯工艺的高超水准,使其成为民族美学价值的载体。

2.长信宫灯的历史价值

目前我们所知的汉代灯具高度通常较低,相对其他朝代来说更加小巧。从汉魏壁画上我们发现两汉时期多流行宾主席地而坐,中置茶几。汉代人的坐姿通俗来讲便是现代人的跪势,曲足朝后,膝盖接地,臀部坐于脚后跟上方。这样的习俗也让汉代人家中的很多器物都显得较为低矮,长信宫灯灯罩的实际高度与人们跪坐时双眼的视线相适宜。另外,汉代青铜灯具的装饰纹样种类较多,而长信宫灯的装饰却十分简洁,恰恰能够反映出朴素的宫女形象,整个灯具通体鎏金也提升了整件物品的艺术价值。一直以来,长信宫灯都被很多著名研究人员看作是我国工艺美术品的巅峰之作,这不单单是因为它十分珍贵,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同时也因为它精巧绝伦的制作技巧和艺术构思。众多考古学家以及冶金史研究人员都认为,长信宫灯设计精妙,制作水平在汉代宫灯中完全称得上是首屈一指的存在[7]。

长信宫灯出土墓的主人为中山靖王刘胜以及其妻子窦绾。窦绾应当是当时窦太后的近亲,长信宫灯很可能是当时窦太后作为一份礼物赐给窦绾,几经流转的长信宫灯最终在窦绾死后成为他的陪葬品,直到两千年后才重现天日,让世人领略到它和它所处时代的魅力。中山靖王刘胜墓葬中出土了无数的珍宝,不单单是长信宫灯,刘胜的“金缕玉衣”也是我国禁止出境展出的珍贵文物之一,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

五、结语

注释:

[1]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河北省文物管理处编.满城汉墓发掘报告(上)[M].北

京:文物出版社,1980,225.

[2]曹雪.文化资源保护是文创产业的基石——记国宝长信宫灯商标的维权之路[J].中国博物馆文化产业研究,2015,00:249-253.

[3]李学勤.汉代青铜器的几个问题[J].文物研究1986(02).

[4]秦进才,张玉.由长信宫灯铭文说“阳信家”铜器的最初所有者问题[J].2005

(04).

[5]杜小钰,孙凯.试论长信宫灯的最初拥有者[J].2015(01):75.

[6]石磊超.“两千多年前就有环保意识”长信宫灯[N].中国集邮报,2015-09-04005.

[7]杜小钰,孙凯.试论长信宫灯的最初所有者[J].中原文物,2015(01):75-80.

(作者单位: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猜你喜欢
阳信长信宫灯
又是一年梨花开
长信宫灯
一盏灯的绚烂
开发梨花茶 助力梨农增收500 万元
长信宫灯:光影婆娑中的汉代智慧
论阳信鸭梨品牌提升策略研究
汉初皇太后宫官考述
纸制宫灯高高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