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新标,刘卓红
(华南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广东 广州 510631)
延安时期中国革命理论话语的思想建构
张新标,刘卓红
(华南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广东广州510631)
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通过对伟人、进步知识分子、英雄模范等人物的纪念、宣传这样一套特殊的话语系统,不仅有效地阐释、宣扬了党的理想信念、性质宗旨、革命任务等,更使中国共产党构筑起坚强的精神支柱,凝聚了强大的精神力量,为党领导人民夺取全国政权奠定了坚实的理想信念基础。
中国共产党;延安;纪念;理想信念
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借助对伟人、先进知识分子、英雄模范等人物的纪念、宣传,以文本宣示、仪式展演、符号象征等形式,阐释、宣扬党的理想信念、性质宗旨、革命任务等,使社会各界对党的政治理念进一步认同,进而使党的凝聚力、向心力不断地持续地增强,为党领导人民夺取全国政权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
民主革命早期,中国民众对马列主义知之不多,了解不深。如何使马列主义为中国民众认知、认可和接受,是中国共产党面临的紧迫问题之一。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通过对马恩列斯等经典作家进行介绍、纪念,对其著述予以译介,就成为了马列主义进入中国民众视野并为其认知、认可和接受的重要渠道[1]。通过对马恩列斯等伟人的介绍、纪念,宣传其革命思想,有效地培养了民众的马列主义情感,增强了革命意识,强化了革命理念。
借助纪念马恩列斯,昭明革命思想。通过纪念活动,明确马恩列斯为全世界无产阶级革命伟大理论家和导师的地位。每逢马恩列斯诞辰日或逝世日,一些学者、知名刊物纷纷发文对伟人予以介绍、颂扬,明确指出,马克思是“新科学、新世界观的创造者”[2],其一生“就是一部战斗的实践的历史”[3];恩格斯是继马克思之后“全文明世界中最著名的学者,现代无产阶级底导师”[4],他们都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创造者,世界共产主义运动底鼻祖,国际无产阶级政党底组织者和领袖”[5];列宁是“共产国际之创立者”、“第一个无产阶级国家之创立者”[6],领导苏联人民取得了十月革命的伟大胜利;斯大林是“一切被压迫者的救星”,等等。有时则是通过放映电影、召开庆祝大会等更直观的方式对马恩列斯等伟人予以颂扬。这样的纪念、宣传方式,年复一年周期性地进行,经典作家的革命思想逐步渗入广大民众脑海之中,马恩列斯的伟人地位不断凸显,作为中国革命事业领导者的中共以马列主义为指导思想的理念得到有效传播,由此更使广大民众清醒地认识到,只有中国共产党才是实现民族解放和人民翻身做主人的根本力量所在。
借助宣传经典作家对中国革命的同情与支持,鼓舞革命斗志。在马克思诞辰120周年之际,《新华日报》撰文指出,马克思“是中国人民最热烈的同情者”,“是第一个用科学的方法研究中国问题和中国社会的理论家和政治家”,他研究过 “鸦片贸易”和“鸦片战争”,同情太平天国和中国人民的反侵略斗争,科学分析了中国社会经济结构和对外贸易,“指出了中国人民奋斗的目标——‘中华民国——自由平等博爱’”[7]。通过发表社论、撰写纪念文章等方式,列宁对于中国革命的关注及支持也被广泛宣传:“对于中国的革命运动,列宁是没有一刻不特别关心和援助”[8];对于中国民众的觉悟,列宁给予高度评价,“几万万的人民正在睡梦中醒过来,争取生存,争取光明,争取自由了!”[9]借助宣传经典作家及其对中国革命的关注、同情与支持,极大地鼓舞了中国民众奋起抵抗列强侵略的革命斗志。
借助翻译、出版经典作家作品,提升革命素养。延安时期,马列学院陆续翻译出版《马恩丛书》、哲学小册子、通俗读物等30多部著作,列宁著作被译为多种中文版本[10];马克思诞辰日——每年5月5日则被定为学习节。通过对经典作家作品较为系统的翻译、出版,延安掀起了学习马恩著作的热潮,中共对马列主义的理解、认识因此更加全面、更加准确,广大民众与马列主义之间的距离因此进一步拉近,革命素养进一步提升。“介绍马列主义的通俗小册子,曾帮助了中国成千成万没有足够实际经验的知识青年开始确定他们的人生观。”[11]
借助对经典作家的纪念仪式及图像符号等方式,筑牢革命信仰。为纪念马克思诞生120周年,延安创办了第一所专门学习和研究马列主义理论的学校——马列学院;成立了研究、宣传毛泽东思想的“泽东青年干部学校”;在会场、楼馆、机关单位和学校等公共场所张贴、悬挂马恩列斯及毛泽东、朱德等伟人画像;红军每个连、团都建有“列宁室”,室内悬挂具有鲜明东方人特征的马列画像,“眼睛细得象条线,前额高大,象孔子的形象”[12]。通过这种具有鲜明政治色彩的视觉符号,党的性质、宗旨、使命、理念、任务等得以有效宣传,强大的革命信仰不断筑牢,党的组织动员能力因此得以极大提升。“红军在建军的教育工作方面的成功,使他们能够抵抗得住敌人的在技术上和数量上的巨大优势。”[13]
延安时期,中华民族正处于内忧外患、民族危亡之际。此时,争取民众认同、联合一切可以联合的革命力量团结抗日,成为中共最大利益诉求。为此,中共通过纪念中山先生,将自身塑造为中山先生及其三民主义的追随者、继承者,使广大民众在认同、理解中山先生及其三民主义的同时,阐明革命思想,凝聚革命力量,确立中共革命领导地位,这对增强抗战救国信心、争取抗战胜利无疑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宣传中山先生,夯实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思想基础。延安时期,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中华民族最大的利益诉求。从创立同盟会、改组国民党、联苏联共,中山先生一以贯之的是 “革命联盟的精神”,“不但坚持了而且发展了统一战线”[14]。中山先生的伟大历史贡献“在于他的三民主义的纲领,统一战线的政策,艰苦奋斗的精神”[15],其关于统一战线的遗教,是战胜日寇的最好方针[16]。中山先生“始终坚持了三民主义,并且发展了三民主义”。对此,中共进行了广泛宣传。在中共看来,自己才是中山先生及三民主义的继承者与实践者,愿意在三民主义指引下与各党派、各阶级共同奋斗。中共认为,挽救民族危机的唯一道路就是“实行孙中山先生的遗嘱,即‘唤起民众’四个字”[17],就是要建立最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为彰显中山先生遗教及精神,在其逝世13周年之际,中共举行盛大仪式纪念中山先生,明确肯定中山先生是中华民族解放斗争的伟大的“导师”和“领袖”,其对劳苦群众极恳切的同情,对压迫者剥削者的极深刻的仇恨,是“我大中华民族之高尚精神与英勇气概的圆满的体现”,是“为民族解放事业而努力的战士与青年的模范”[18]。通过纪念中山先生、宣传中山先生精神,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思想基础逐步夯实。
借助纪念中山先生,阐明革命合作理念。每年的3月12日、14日,分别是孙中山、马克思的逝世纪念日,中共往往举行盛大集会予以纪念。在中共看来,纪念两位伟人“是有特殊意义的”,因为“从抗战的胜利中建造独立自由幸福的新中国,这正是执行马克思的指示,继承孙中山的遗志。”[19]中山先生就任非常总统的日子和马克思诞辰的日子都是5月5日。每年的这个日子,中共往往或撰文或集会予以纪念,时间巧合被刻意安排,“要在实际上证明马列主义是三民主义的好朋友”[20],意在宣告国共之间存在共同的对话、合作空间,“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中国共产党,孙中山先生所领导的国民党,都携手合作为真正的中华民国,为实现三民主义的新中华民国,共同进行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民族解放战争”[21],“马克思主义与三民主义联系起来——国共应该很好的团结,长期合作”[22],“我们同意以孙中山先生的革命的三民主义、三大政策及其遗嘱,作为各党派各阶层统一战线的共同纲领。……用以扩大和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23]。通过纪念中山先生,中共不仅对抗日统一战线中的动摇、投降分子予以了严厉批评[24],同时也使得中共为国家独立、民族解放的革命合作思想不断彰显,最大限度地聚集了革命力量、动员了广大人民群众参加抗战。
延安时期,中共通过集会、出版刊物、发表文章等方式,对在民族解放进程中涌现的大批进步知识分子进行纪念、宣传,不仅树立了中共民主革命同盟者的光辉形象,同时还广泛宣传了自己的文化方针政策,确立了自己的革命文化取向,这对最大限度地争取广大知识分子积极投身伟大的革命事业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通过纪念进步知识分子,揭露反动政权的文化专制。进步知识分子在促进民族进步、发展民主政治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历史作用,但在“一个政党、一个主义”思想指导下,国民党政权实行残酷的文化专制主义,进步知识分子与共产党人一样均被视为国民党政权的挑战和威胁。
闻一多先生即是这样的一个进步知识分子。由于他大力反对国民党当局的文化专制,遭到了暗杀。一多先生被暗杀后,中共一方面通过集会、出版刊物等多种方式对先生予以纪念,对先生为民主奋斗而不屈不挠的精神予以充分肯定,“死去了一个闻一多,继起者将有千千万万的闻一多”[25],“一多先生,著名教授,志行清高,学者研究,青年导师,人民领袖”,“为了和平,出而奔走,为了民主,出而奋斗,如此善人,世间罕有”[26]。另一方面,对国民党当局文化专制暴行予以强烈谴责,谴责政府指使特务机关暗杀和平民主领袖,大力呼吁释放政治犯、取消特务机关及责成各地保护民主人士等,明确指出,一多先生等进步人士遭到暗杀,是“和平民主运动中一种反动的逆流”。通过对进步知识分子中代表人物的纪念、宣传,彰显其“进步性”和“战斗性”,有力地控诉了国民党反动政权的文化专制,最大程度地争取了进步知识分子参加、支持或同情革命。
通过宣传进步知识分子,明确革命文化取向。延安时期,中共不仅对反动文化进行了有力抨击,对自己在文化建设和文化意识形态方面之价值取向也进行了大力宣传,其方式之一即是借助对进步知识分子的纪念。
在诸多进步知识分子中,鲁迅是代表性人物之一。鲁迅之所以成为中共文化意识形态价值取向的代表性人物,是因为其作品体现了鲜明的“革命性”和“人民性”特质,他“做了中华民族一切忠实儿女的模范,做了一个为民族解放、社会解放、为世界和平而奋斗的文人的模范”,他是共产党的同路人,是“共产主义苏维埃运动之亲爱的战友”[27]。毛泽东更是将鲁迅誉为“现代中国的圣人”,认定鲁迅的方向即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正是缘于此,每逢鲁迅逝世日,延安各界都要举行纪念、宣传活动,同时还陆续整理、出版鲁迅文集,甚至一些机构以鲁迅名字命名,鲁迅被看作是文化战线上一名坚决拥护党的领导和统一战线政策并一心为工农大众、有着强烈的民族主义情怀和韧性的战斗精神的革命战士[28]。通过对鲁迅这样代表性进步知识分子的纪念、宣传,中共革命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价值取向得以阐明并被广泛传播。
延安时期,中共逐步确立起一套三位一体的榜样评价体系:在个人修养方面,要信仰坚定、不怕牺牲、吃苦耐劳、大公无私;在政治觉悟方面,要对党忠诚、忠于革命、忠于人民;在业务素质方面,要勤学苦练、为民谋利。榜样的作用是无穷的。通过对英雄模范的宣传、解读,革命榜样的完美形象不断得以提升、丰富、完善,这为中国革命的最后胜利无疑又提供了一个强大的精神力量。
通过纪念、宣传英雄模范,指明革命方向。模范党员张清益受到表彰,是因为他能够“团结群众,为民谋利”,具有“坚强的布尔什维克意志”[29];太行山区优秀共产党员申瑞受到表彰,是因为他 “忠于革命,忠于人民”;山西武乡的高志山、程臭小、程二则、郝云生等等受到表彰,是因为他们能够“关心群众、带头生产参战、勇敢坚决”[30];英勇就义10年后的吉鸿昌之所以被追认为革命烈士称号,是因为他是为和平民主而献身。通过对英雄模范的纪念、宣传,共产党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品质,信仰坚定、忠于革命、忠于人民、吃苦耐劳、大公无私、工作积极、团结群众、为民谋利的共产党员评价标准及高大形象得以完整呈现。这就为普通民众树立了学习的榜样,指明革命方向。
通过纪念、宣传英雄模范,明确革命价值观。张思德是一名很普普通通的战士,烧炭时因炭窑崩塌而牺牲,延安为其举行了隆重追悼大会,毛泽东亲笔题写了“向为人民利益而牺牲的张思德同志致敬”的挽词,并发表《为人民服务》的著名演讲,高度赞扬了张思德完全、彻底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境界和革命精神,他“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31]。
中国共产党对像张思德这样的英雄模范进行宣传、纪念,始终坚持用事实说话,不拔高,不夸大,特点鲜明,通俗易懂,让广大民众从大量生动感人事迹中去感受、体会、理解英雄模范的精神实质和时代意义。正是通过对像张思德这样的英雄模范的纪念、宣传,共产党人“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的革命价值观得以明确。
延安时期,中共正是通过对马恩列斯、孙中山等伟人及进步知识分子、英雄模范的纪念、宣传这样一种方式,构建了一套特殊的话语系统,不仅有效地阐释了党的理想信念、性质宗旨、革命任务等,还为广大民众提供了坚强的精神支柱,使中共在完全不同的根据地之间形成强大的感召力,这为中共进行社会整合、加强社会控制,进而动员民众和改造社会提供了坚实的理想信念基础。这一特殊的人物纪念方式,以信仰价值体系建构、凝聚精神力量的符号形式汇集于“延安”,使“延安”成为理想、真理和美德的最高体现[32]。中共这种做法有效地凝聚了人心,最大范围地团结了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对此,当时的国民党也不无感慨地承认,“共产党控制下之陕北,彼能无论男女老幼采纳于各种组织之中,……不但外人不易轻入,即入内亦难立足,更无论有所活动。”[33]由此亦可看出,中共能够领导人民夺取全国政权的原因之所在。
[1]林绪武.论民主革命时期中共对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纪念[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2,(11).
[2]马克思的生平、著作及其事业[N].戈宝权译.新华日报,1940-05-05.
[3]马克思逝世五十周年纪念[J].红色中华,1933,(60).
[4]列宁.纪念恩格斯[J].柯伯年译.解放,1938,(47).
[5]恩格斯的生平、著作及其事业[N].新华日报,1940-11-28.
[6]腊狄客.列宁[N].华林译.新青年,1925,(1).
[7]纪念马克思与孙中山[N].新华日报,1938-05-05.
[8]纪念世界革命导师——列宁[N].新中华报,1940-01-24.
[9]西园.伟大的纪念[J].群众(第1卷),1938,(6).
[10]戈宝权.列宁的著作在苏联和各国[N].新华日报,1940-04-22.
[11]列宁活着呢[N].解放日报,1943-01-21.
[12]埃德加·斯诺.红星照耀中国 [M].北京:新华出版社,1984.262.
[13]何显明.超越与回归——毛泽东的心路历程[M].上海:学林出版社,2014.
[14]毛泽东.在纪念孙中山逝世十三周年及追悼抗敌阵亡将士大会上的讲话[A].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1册)[C].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850.
[15]陈金龙.继承与超越:毛泽东与孙中山比较研究[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1998.
[16]周恩来.怎样纪念孙先生的伟大[N].新华日报,1938-03-12.
[17]毛泽东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366.
[18]纪念中山先生[N].新华日报,1938-03-12.
[19]纪念马克思和孙中山[N].新华日报,1938-05-05.
[20]洛甫.关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与党的组织问题.中共中央文件选集 (第11册)[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663.
[21]纪念两个伟人——马克思和孙中山先生 [N].新华日报,1939-05-05.
[22]纪念马克思孙中山本市举行盛大晚会 [N].新中华报,1939-03-16.
[23]和英国记者贝特兰的谈话[A].毛泽东选集(第2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377.
[24]质问国民党[A].毛泽东选集(第3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906-907.
[25]闻黎明,侯菊坤.闻一多年谱长编[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1088-1101.
[26]闻黎明.闻一多传[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
[27]毛泽东思想万岁(1913-1943)[M].北京:本刊编辑部(内部)1967.162-163.
[28]张新标,刘卓红.改造与型塑:延安时期党对知识分子的思想政治教育[J].思想理论教育,2011,(9).
[29]志敏.七一,向贺龙同志学习[N].晋绥日报,1946-07-01.
[30]中共武乡七区区委会表扬奖励模范党员[N].新华日报(太行版),1948-07-01.
[31]毛泽东.为人民服务[N].解放日报,1944-09-21.
[32]David E.Apter&Tony Saich.Revolution Discourse in Mao’s Republic[M].Harvard:University Press,1994.
[33]防制异党活动办法[A].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二编).政治(五)[C].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79.21-22.
【责任编辑:张西山】
【】【】
Ideological Construction of the Theoretical Discourse of Chinese Revolution in Yan’an Period
ZHANG Xin-biao,LIU Zhuo-hong
(College of Politics and Administration,South China Normal University,Guangzhou,Guangdong,510631)
In Yan’an period,CPC commemorated and propagated characters such as great people, progressive intellectuals,and heroes.Through this special discourse system,CPC effectively interpreted and publicized the party’s ideal and faith,nature and objectives,and revolutionary tasks and so on.Besides,this discourse system enabled CPC to build a strong spiritual pillar,gather strength,and lay a solid foundation of ideals and beliefs for CPC to leadpeople to seize the state power.
CPC(Communist Party of China);Yan’an;commemorate;ideals and beliefs
D 61
A
1000-260X(2016)02-0099-04
2015-10-16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的历史唯物主义创新研究”(14ZDA004)
张新标,华南师范大学博士研究生,从事思想文化研究;刘卓红,华南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事发展哲学、政治哲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