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丽君歌曲海外传播的成功因素分析

2016-04-04 03:22:51郭小利
音乐传播 2016年3期
关键词:邓丽君唱片日本

■郭小利

(福建师范大学,福州,210013)

邓丽君歌曲海外传播的成功因素分析

■郭小利

(福建师范大学,福州,210013)

邓丽君是当代在世界流行乐坛中最有影响的中国台湾流行音乐歌手,其海外传播的成功源于三方面因素:一是文化因素——台湾地域文化的多元杂糅、外向输出特点,使得其流行音乐以本地为中心,不但传向香港、内地等中国以内的其他地区,还向海外的东南亚各国、日本以及欧美传播;二是个人因素——邓丽君既具有中国特色又是中外贯通的国际型人才,其个人中外融合的音乐素养、精湛的演唱实力以及精通多种语言的才能,使其可以走向世界舞台,深受海内外华人、国际友人的喜爱;三是外在因素——邓丽君非常重视现场演出、媒体宣传,尤其是利用国际唱片公司进行跨国公关,而成功进入海外市场。

邓丽君歌曲海外传播中国通俗音乐

本文为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中国当代音乐海外传播研究”(项目批准号:15ZD02)阶段性成果

有学者曾经指出:“在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建构方面,我们目前面临的最主要问题是流行文化产品还不具备与海外同类产品相抗衡的软实力,进而不能承担起文化价值观的传播作用。”①贾磊磊《流行文化是增强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力量》,载《艺术评论》2012年第6期,第63-64页。简言之,“我国国际影响力的缺失在流行文化领域”,“流行文化软肋拖累中国软实力”。②贾磊磊《流行文化软肋拖累中国软实力》,载《人民论坛》2012年第18期,第74-75页。当务之急是发展能够与好莱坞电影、韩剧、欧美流行音乐相抗衡的具有中国精神、中国风格、中国气质的大众文化。③贾磊磊《全球化时代中国文化传播策略的当代转型》,载《东岳论丛》2013年第9期,第82-87页。审视中国流行音乐历史,在真正能够在世界流行乐坛占有一席之地的中国流行歌手中,邓丽君是一个个性鲜明的案例,其歌曲不仅深受中国人的喜爱,还为海外特别是东南亚地区华人、日本以及欧美地区等的国际友人所拥戴。她的演唱足迹辐射多个国家和地区,其唱片远销世界各地。笔者将从地域文化因素、邓丽君个人因素、外在传播手段等方面来分析邓丽君歌曲何以在海外成功传播。

一、地域文化因素

邓丽君所生长于其中的台湾文化具有“多元杂糅”特点,在继承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包容、吸收外来文化。同时,台湾文化的“外向输出”特点,又使其以台湾为中心,向香港地区、大陆地区,以及海外的东南亚、日本以及欧美国家传播。

(一)多元杂糅

邓丽君所生长的台湾省的人口组成呈“多元杂糅”特点,既有许多很早就移居台湾岛的山地部族,也有历史上的闽南人(来自漳州、泉州等)、广东潮汕人多批次移居台湾后逐渐形成的主要人群“闽南人”和客家人(被统称为“本省人”),还有20世纪40年代中后期从大陆迁台而来的近二百万人(他们来自全国各地,被称为“外省人”)。台湾成为全国各地人口、各种方言的汇集地,也成为全国各地的地域文化的汇集地,所以台湾文化呈现出“多元杂糅”的特点:既有中国传统主流文化(儒释道文化),又有闽南(客家)地域文化,还有后殖民文化(主要是日本文化的遗存),更有全国各地的地方文化,以及全球化背景下的欧美强势文化。在台湾,人们既说本土的闽南语和客家话,也说普通话,时不时夹杂着日语、英语,尤其是日据时期接受日本教育的一些老年人则是闽南语与日语夹杂,还有大量留学欧美归来的知识分子,日常语言中夹杂着英语。

如此包容而开放的文化氛围,也体现在音乐方面。在台湾,音乐也呈现多元杂糅的特点。在传统音乐方面,既有本土的传统音乐,如南管(南音)、歌仔戏、北管、木偶戏、民谣等,也有从大陆传入的戏曲,如京剧、豫剧、昆曲等。在流行音乐方面,从1932年第一首闽南语流行歌曲《桃花泣血记》诞生开始,流行歌曲进入第一个发展高峰期;日据时期一度几乎停滞,以日语歌曲、“混血歌”(日本歌曲曲调填上中文歌词,最具有代表性的是叶俊麟、文夏填写的大量歌曲)以及接受了日本音乐教育的本土作曲家所创作的具有日本音乐风格的流行歌曲(如杨三郎早期创作的日式“哭调”歌曲等)为主;台湾光复之后,迎来了上海“时代曲”及后来香港“时代曲”等流行歌;60、70年代由于美国驻军台湾,英文流行歌盛行;70年代中期,由于大学生、知识分子的参与,台湾出现了“现代民歌运动”,一改之前流行歌曲以“怨女”倾诉为主的“情歌风”,追求歌词纯洁、台风质朴,徐志摩、余光中、席慕蓉等人的新诗被谱曲,后来还出现了大量优秀的“校园歌曲”;80年代,台湾流行音乐界出现了一些以社会批判、人文反思为内容的流行歌曲,如罗大佑、郑智化、黄舒骏等人的作品;90年代,台湾流行音乐高度商业化发展,概念歌手、偶像歌手盛行,出现了“摇滚歌手”苏芮、“阳光歌手”周华健、“情歌王子”张信哲、“都市女性”陈淑桦、“月亮公主”孟庭苇等等;21世纪以来,出现了以周杰伦、陶喆、王力宏等人为首带动起来的“中国风”R&B音乐,以及小众流行音乐走向主流舞台的“多元化”发展趋势。

而邓丽君本人在多元文化的影响下,自己也成为多元化发展的歌手:她出生于20世纪50年代,受教于传统音乐、戏曲电影(如黄梅戏、歌仔戏、京剧等)盛行的60年代,在酷爱戏曲的父母影响下(父亲邓枢喜爱京剧,母亲赵素桂喜爱黄梅戏),有着良好的中国传统音乐文化基础,10岁演唱黄梅调《访英台》获歌唱比赛第一名,13岁以一曲民歌风的《采红菱》获金马奖唱片公司歌唱比赛冠军;她受本土闽南语民歌和流行歌曲影响,演唱了大量此两类歌曲,如《天黑黑》、《思想起》、《六月茉莉》、《望春风》、《烧肉粽》等;她还受到“时代曲”的影响,尤其是周璇、白光的歌曲——从后来翻唱的大量“时代曲”可窥一斑;①邓丽君翻唱的上海“时代曲”有周璇首唱的《何日君再来》、《四季歌》、《天涯歌女》、《采槟榔》等,龚秋霞首唱的《蔷薇处处开》,黎莉莉首唱的《凤阳花鼓》,吴莺音首唱的《明月千里寄相思》,李香兰首唱的《夜来香》、《恨不相逢未嫁时》等;邓丽君翻唱的香港“时代曲”有刘韵首唱的《姑娘十八一枝花》、《知道不知道》、《茶山情歌》,江宏首唱的《采红菱》,顾媚首唱的《阿里山的姑娘》,崔萍首唱的《南屏晚钟》,张露首唱的《给我一个吻》,紫薇首唱的《绿岛小夜曲》,蓓蕾首唱的《我一见你就笑》,屈云云首唱的《月儿弯弯照九州》,华怡保首唱的《东山飘雨西山晴》等。1974年,她赴日本发展,学习日本演歌的演唱技巧,并将其与中国传统民族唱法相融合;1979年赴美国南加州大学学习期间,她又受欧美乡村歌曲、摇滚歌曲的影响。所以,邓丽君的演唱,既秉承着中国传统声乐审美追求——字正腔圆、含蓄委婉,又兼有日本演歌演唱技巧及西方发声方法。

(二)外向输出

作为四面环海的岛屿,台湾面积不大,人口不多,其文化不仅具有“多元杂糅”的特点,还兼具有海岛的开放性特点——“外向输出”也成为其显著特点。

关于当代台湾经济的转型,人们早有共识:20世纪60年代初至80年代实现第一次转型,从内向型经济转向外向型经济,以出口导向策略为核心;80年代中期以来,进行第二次经济转型,由“初级外向型”向“高级外向型”转型,以经济国际化为基本特征,贸易、金融和投资相互配合,实现进出口协调的贸易自由化。②金泓汎《台湾经济的转型机制》,载《台湾研究集刊》1990年第Z1期,第1-9页。台湾流行音乐文化方面,经历了日据时期本土作曲家赴日学习日本音乐进而创作本土方言流行歌时代(只在本土流行),光复后学习上海、香港“时代曲”的“向内输入”时代,直至1966年美黛的一首《意难忘》风靡整个东南亚,打开了台湾流行歌曲“外向输出”的视野;后来姚苏蓉演唱的《今天不回家》再次促进了台湾流行歌曲的“外向”传播;20世纪70年代,日本作为亚洲流行音乐的中心,吸引了一大批歌手纷纷选择在日本出道并发展,进而影响了整个亚洲——这也是邓丽君去日本发展的根本原因。

流行音乐的经济效益主要源于现场演唱会以及唱片销售,20世纪90年代之前,在业界中,台湾与大陆之间没有经济与人员往来,由于台湾人口不多,唱片购买量受限,且演出场所屈指可数,歌手没有太大的发展空间,因此唱片公司与歌手自然将视线投向海外市场,尤其是华人较为集中的东南亚各国以及日本等等。

二、个人修养因素

邓丽君个人演唱水平、舞台表演实力与人格魅力等综合素养,才是其歌曲得以广泛流传的根本因素。邓丽君具有极高的音乐天赋和语言天赋,能够演唱不同情绪、不同语言(方言)、不同风格的多种歌曲——可胜任轻快、抒情、热情、幽默、哀怨等不同情绪歌曲的演唱,能精准把握普通话、闽南语、粤语、日语、英语、印尼语等多种语言歌曲的表达,还能够驾驭流行歌曲、艺术歌曲、地方戏曲、民歌小调、日本演歌等多种风格的歌曲,具有令人惊叹的演唱技巧与表演能力。邓丽君一生演唱了一千多首歌曲,其中包括中文歌曲(包括普通话歌、闽南语歌、粤语歌)、日文歌曲、印尼歌曲、英文歌曲。可以说,邓丽君是既具有鲜明中国传统特色又中外贯通的国际型人才。

(一)具备深厚的中国传统音乐文化基础

邓丽君从小深受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影响。父亲邓枢喜爱京剧,偶尔拉二胡尽兴,母亲赵素桂喜爱黄梅戏,经常带着女儿邓丽君观看戏曲电影,使邓丽君在传统戏曲、民谣的耳濡目染中长大,并从小以演唱戏曲、民歌、小调而闻名。因而,邓丽君能够演绎多种风格的中国歌曲。

演唱中国民歌、戏曲等传统音乐1967年,14岁的邓丽君退学正式出道,加盟台湾“宇宙唱片公司”,进入演艺圈。邓丽君早年主要演唱民谣、黄梅调等,推出了黑胶唱片《邓丽君之歌》系列共20集,被称为“小调歌后”,尤其是其演唱的《采红菱》被称为其踏入歌坛的招牌金曲。她演唱的其他歌曲如《小放牛》、《阿里山的姑娘》、《凤阳花鼓》、《桃花江》以及黄梅调《访英台》等也广受好评。她还演唱了一些闽南语民谣歌曲《丢丢铜仔》、《天黑黑》、《六月茉莉》、《思想起》等以及《望春风》、《雨夜花》、《补破网》、《烧肉粽》等闽南语流行歌曲;另外,黄梅戏也是邓丽君的强项。

翻唱“时代曲”20世纪30、40年代的上海“时代曲”以及50、60年代的香港“时代曲”是当代中国流行音乐发展的源头,且与国际接轨,成为中国流行音乐发展的一个巅峰阶段。邓丽君本人非常喜欢周璇、白光,翻唱了大量的时代曲,许多老歌一经她翻唱,立即重新流行,甚至成为其代表作,乃至人们全然不知原唱是谁,只记住了邓丽君的演绎。其中,有改编民歌如《采槟榔》、《天涯歌女》、《四季歌》、《回娘家》,流行歌曲如《美酒加咖啡》、《何日君再来》、《夜来香》、《叹十声》、《恨不相逢未嫁时》等。《何日君再来》成为邓丽君最成功的翻唱歌曲之一,甚至成为她的个人代表金曲,是多场演唱会的必唱曲目——与原唱周璇比较,邓丽君的声音更为圆润、柔婉、抒情,尤其是其中道白,让人回味无穷。邓丽君所翻唱的“时代曲”还有《给我一个吻》(张露首唱)、《南屏晚钟》(崔萍首唱)、《绿岛小夜曲》(紫薇首唱)等,均演绎出独具一格的“邓氏”风格,雍容华贵、委婉大气。邓丽君的翻唱均有鲜明的个人风格,甚至于超越了原唱,深受海内外华人的喜爱。

筹划古典诗词流行演唱专辑《淡淡幽情》20世纪80年代初,为了传承中华文化,邓丽君开始筹划《淡淡幽情》专辑的发行与制作事宜。该专辑精选收录了12首中国古代诗词(为唐诗宋词为主),邀请港台最优秀的8位制作人谱曲,将中国古典文学与现代音乐巧妙结合,包括《独上西楼》、《胭脂泪》、《虞美人》(取自南唐李煜作品)和《万叶千声》、《人约黄昏后》(取自宋朝欧阳修诗词)等,内容均是抒发古代文人的人生感怀之作。曲调多采用中国传统五声音阶,同时又吸收了西洋音乐元素,将古词韵律与现代流行音乐融合。邓丽君以个性鲜明的流行演唱技巧,再现唐宋文学意境,打破了以往的古典歌词只能用艺术歌曲形式演唱的传统。

这张专辑成为邓丽君个人演唱事业的里程碑。其中的《独上西楼》,几乎成为后人无可超越的经典之作,第一段清唱似乎是内心独白,第二段朗诵加伴奏似是自言自语,第三段达到情绪的高潮。《但愿人长久》也是一首佳作,钢琴与弦乐将邓丽君的声音衬托得非常完美。后来许多著名歌手都翻唱此曲,如王菲、张学友、谭晶、龚琳娜等,甚至还出现了张远演唱的京剧版本,足见其受欢迎程度。

演唱影视歌曲及创作歌曲20世纪60、70年代,是琼瑶言情文艺影视剧的黄金时期,邓丽君(演唱)与琼瑶(作词)、左宏元(作曲)组成了黄金搭档,演唱了大量的影视主题曲,如《晶晶》、《云河》、《彩云飞》、《千言万语》、《海鸥飞处》、《小城故事》、《在水一方》、《魂牵梦也系》、《月朦胧,鸟朦胧》、《我俩在一起》等。她还演唱了很多原创歌曲,如《路边的野花不要采》、《海韵》、《小城故事》、《南海姑娘》、《原乡人》、《月亮代表我的心》、《你怎么说》等——这些歌曲既成了邓丽君的个人代表作,也成了华语流行歌曲的经典,深受世界各地华人的喜爱。

(二)赴日本发展,演唱日语歌曲

日本宝丽多唱片公司的星探当年在香港发现了刚满20岁的歌手邓丽君,当时她已经在香港地区和东南亚一带颇有影响。为了另辟市场,走上国际歌坛,接受正规系统的音乐教育,1973年,邓丽君赴日本发展自己的演唱事业。到日本后,邓丽君开始学习日语和演唱技巧,日本作词家荒木丰久、作曲家三木刚专门为她创作日文歌曲。一年后,邓丽君便能够说流利的日语,1974年3月正式推出日语专辑《无论今宵或明宵》,但市场反应平平。1974年6月,邓丽君推出第二张日语专辑《空港》,轰动了整个日本歌坛,《空港》使邓丽君获得1974年的“最佳新人新星赏”,开始在日本乐坛具有一席之地,且知名度越来越高。到1977年为止,邓丽君在日本推出8张大唱片、12张小唱片,每张唱片都进入排行榜前30名,销售业绩好,且频频获奖。1987年,邓丽君推出唱片《演歌的王道》,被誉为“演歌皇后”,日本媒体评价:“邓丽君在日本演歌艺术方面的造诣,即使在演歌的故乡——日本也是第一流的。”①参见于立行著《一代歌后邓丽君》,中国文联出版社1998年版,第89页。之后其代表作《爱人》、《何日君再来》等都融入了日本演歌的风格。邓丽君还翻唱了一些日本歌曲(填上中文歌词),如《偿还》、《我只在乎你》、《谁来爱我》等。

在日本发展期间,邓丽君以自己是中国女歌手为荣,喜爱穿中国传统旗袍,每次演唱会至少演唱一首中文歌,《何日君再来》、《高山青》和《泪的小雨》是邓丽君最常演唱的三首中文歌。她还常教同台的日本歌手或日本歌迷演唱中国歌曲,如日本歌手山口百惠、泽田研二等都曾跟邓丽君学过中国歌曲。

(三)具有丰富的跨国演出与学习经历

邓丽君虽然生于台湾,但因为父母为北方人(父亲河北人,母亲山东人),普通话非常标准;她身处台湾,自然也讲一口流利的台湾本土方言——闽南语。她从16岁开始就到香港地区及东南亚各国演出,发行闽南语、普通话、粤语、印尼语唱片,为了能够尽快适应当地文化,学习当地语言就成为必需工作,并及时了解观众审美需求,调整自己的演出。

邓丽君与国际唱片公司签约到日本发展期间,为了适应日本观众的审美需求,在舞台服装方面极尽华丽,与之前的朴素截然不同;日本歌坛非常注重“宣传”,因此邓丽君奔波于北海道、九州、四国及本岛各地,宣传唱片、接受采访、登台演出、出席晚会等活动非常密集;日本歌坛还有“打歌”的传统,即一位歌手在一段时间内只重复演唱同一首歌,邓丽君每首新歌问世,至少反复演唱三个月,无论上电视还是现场演唱都仅唱这一首歌,并且发型、服饰等装扮也一样,便于外在形象与新歌融为一体,使观众印象深刻,这种方法也使邓丽君能够有足够时间打磨一首歌,从发声吐字、演唱技巧到情感抒发都认真对待。

1979年,由于“假护照事件”,邓丽君被迫去美国加州的大学进修学习,开始关注美国现代音乐动向,对乡村音乐产生了兴趣。1980年在美国洛杉矶音乐中心和纽约林肯音乐中心演出期间,她不仅演唱中国歌曲,用英语阐释每首歌的意境,还演唱了富有特色的美国乡村歌曲《火》(Fire)、《闪电舞》(Flash Dance)。在美国拉斯维加斯凯撒皇宫酒店演唱会期间,邓丽君得到当地音乐监督卡·苏达的指导,半年后声音技巧有了较大提高,日后还高薪聘请苏达当音乐总监。

三、外在传播因素

“古往今来,音乐(无论是大众音乐、文人音乐或宫廷音乐)与社会的交际互动,是由两种(或两类)传播形式所支撑,即音乐的自然传播形态和音乐的技术传播形态。”②曾遂今《从音乐的自然传播到技术传播》,载《黄钟》2003年第3期,第29页。邓丽君歌曲的传播自然包括这两种传播形态,即现场演出与技术传播。

(一)注重现场演出

音乐现场演出是最富有感染力的音乐传播形式,歌手与观众面对面的交流与互动,不仅体现歌者的真实演唱水平与实力,也是歌迷朋友值得炫耀的体验。邓丽君是名副其实的童星出身,有着丰富的舞台表演经验:她6岁便随军乐队慰问演出,后随母亲在夜市街头、酒屋卖唱,再到夜总会、歌厅演唱;11岁在电台举办的黄梅调歌曲比赛中夺魁,开始奔走于电台;13岁拜音乐人翁清溪为师学习歌唱技巧,参加唱片公司举办的歌唱大赛,以一曲《采红菱》夺冠,在台北歌厅、酒店驻唱;14岁加盟唱片公司,成为专业歌手;16岁饰演电视角色并演唱琼瑶电视剧《晶晶》同名主题歌一举成名;1971年2月至1972年8月,邓丽君开始在香港地区以及新加坡、马来西亚、菲律宾、泰国、越南等国家巡回演出,期间到夜总会演出、参加慈善晚会义演、主持电视节目、灌制唱片,声名大振。在日本发展演唱事业期间,邓丽君每个月都要举办一场个人演唱会,每次长达1小时45分钟,安排35首歌曲——包括了中、日、英三种语言,从背歌词到舞台表演都精心准备。后来,邓丽君到美国、东南亚各地的演出一票难求,如,纽约林肯中心演唱会场只有2800个座位,临时加了200个座位,票全部出售,不仅有华人华侨观看,还有许多美国人、加拿大人前来观看。

(二)重视媒体宣传

20世纪是科技高度发展的一百年,无线电、留声机、电影、电视以及后来的互联网等,不仅改变了人们的视听体验,也同样成就了音乐产业。早在日据时期,台湾的唱片业、广播、电影等媒体娱乐业就已迅速发展,并使流行音乐得到发展。邓丽君出生于20世纪50年代,她的音乐学习与收音机的普及、电台广播和影院放映等传媒环境密切相关;她在广播公司举办的歌唱比赛中获奖而真正踏上歌坛,且又是以演唱电影主题曲和插曲获奖;她出道后参加综艺歌唱节目“群英会”(“台视”),使自己声名远播;她歌而优则演,饰演台湾第一部电视剧(琼瑶剧)《晶晶》剧中角色并演唱同名主题歌曲一举成名;她主演为自己量身定做的电影《谢谢总经理》并主唱10首插曲,主演为自己量身定做的香港新型歌唱片《歌迷小姐》并主唱14首插曲;在演过一些电影(如《天下一大笑》)、电视剧与戏剧之后,邓丽君认为自己适合歌唱,就专心于歌唱事业,不再演戏,只进行练歌录音、歌唱宣传与现场演出等活动;在日本发展期间,她的唱片也经常依靠电视、专业比赛等宣传途径。

(三)签约国际唱片公司开拓海外市场

在其职业生涯早期,邓丽君出入于歌厅、酒店、电台、电视台等场合,出演影视角色,演唱影视主题曲和插曲,后来她将自己定位于唱片歌手,安心于歌唱事业。邓丽君早年签约于“宇宙唱片公司”专注于台湾本土市场,1972年后曾在“海山唱片公司”录过几张唱片,就转签马来西亚的“丽风唱片公司”,以马来西亚为根据地,辐射新加坡等东南亚各地,期间还推出了一批个人风格明显的唱片。1973年,邓丽君转签日本宝丽多唱片公司,赴日本发展,短短一年后,就已经成为日本红极一时的“亚洲歌姬”,频频获奖,唱片畅销市场。

“假护照事件”后,邓丽君赴美国洛杉矶学习。之前宝丽多公司就曾计划将邓丽君推向国际舞台,捧为国际巨星。邓丽君在美国安顿下来情绪好转之后,开始筹备巡演。第一次演出在加州举行,由于准备不充分而失败;1980年,在友人和唱片公司的帮助下,第二次巡演获得巨大成功,拓展了她在海外华人中的影响。当时为了提高邓丽君在美国的知名度,宝丽多唱片公司通过几个方面为她进行宣传:一是安排在全美各地巡回演唱,二是在全美的电视台和广播电台做全国性的电视和广播演唱,三是参加国际性电影演出或演唱电影主题曲,然后在全世界广泛发行。邓丽君的巡回演唱会由中美综合娱乐公司主办,演唱会安排在了华人较多的纽约、旧金山和洛杉矶。唱片公司从世界各地为邓丽君邀请组合了最佳的工作团队(包括专用乐队、灯光和音响技术队伍、合唱团、伴奏乐团等)。演唱会结束后,美国主流媒体《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国际先驱论坛报》、《新闻周刊》、《时代》等各大报刊均以显著版面进行报道。演出两天后的庆功宴上,纽约市长郭德华向邓丽君颁发一枚象征纽约市的金苹果胸针。

美国巡演成功后,“邓丽君旋风”再次刮起,随即邓丽君前往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泰国等地表演,演出盛况空前,她的歌声飘荡在街头巷尾。

综上所述,邓丽君歌曲海外传播的成功为中国音乐的海外传播提供了有益的经验。首先,在地域文化环境方面,台湾文化的“多元杂糅”内外兼收性和“外向输出”海洋拓展性,为邓丽君既传统又现代、既个性又多元的演唱风格奠定基础;其次,邓丽君个人音乐天赋、语言天赋、学习能力、演唱能力均超乎常人,具有传统音乐功底,又能驾驭中外不同语言、风格歌曲,常年的跨国演出与学习经历,使其具备国际视野,能够以自己独特演唱实力征服中外观众;再就是,邓丽君对各种传播形式的注重(现场演唱会、发行唱片、媒体宣传等),以及所签约的国际唱片公司的策划与组织,使其在亚洲各地有重要影响,并成功在美国巡演,成为轰动一时的国际明星。

(责任编辑:韦杰)

郭小利,音乐学博士,福建师范大学两岸文化发展研究中心、音乐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音乐教育、音乐文化传播。

猜你喜欢
邓丽君唱片日本
日本元旦是新年
华人时刊(2022年3期)2022-04-26 14:29:08
大自然的唱片
小主人报(2022年1期)2022-03-03 03:36:11
探寻日本
中华手工(2021年2期)2021-09-15 02:21:08
CIT十周年纪念唱片预告与简介
唱片
心声歌刊(2020年1期)2020-04-21 09:25:02
全球首发!“酒是这样——邓丽君品牌酒上市发布会”盛大举行
金桥(2019年11期)2020-01-19 01:40:14
《黄金时代》日本版
电影(2019年3期)2019-04-04 11:57:16
“南京邓丽君”李家华:唱着“君歌”走世界
华人时刊(2018年15期)2018-11-10 03:25:24
坏唱片
海峡姐妹(2018年8期)2018-09-08 07:58:40
邓丽君的清迈“小城故事”
海峡姐妹(2018年4期)2018-05-19 02:12: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