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少数民族音乐传播现状与展望

2016-11-11 06:59:04杜怡萱
音乐传播 2016年3期
关键词:民族音乐云南少数民族

■杜怡萱

(云南艺术学院,昆明,650500)

云南少数民族音乐传播现状与展望

■杜怡萱

(云南艺术学院,昆明,650500)

云南是我国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一个宝库。其音乐资源多样化且个性鲜明,但过强的个性也增大了特定音乐文化遗产广泛传播的难度。另外,相关保护与传承工作所需资金的整体匮乏与传承人的断档,也阻碍了这些音乐资源作为文化符号在大众传媒中实现良性循环的途径。要改善这种局面,除加大资助力度、完善传习制度、推动音乐传承与校园音乐教育的结合之外,还可以在创作和改编上积极探索云南少数民族音乐与现代音乐创新潮流融合的可行性,用联系的、发展的眼光将这些原生态的音乐逐步与审美主体相连接,顺应音乐艺术的变化趋势,辩证地处理民间音乐和当代音乐在发展中的关系,在传承中保护,在保护中传承。

云南音乐少数民族音乐传统音乐保护民族文化传播

云南是少数民族众多的省份,其得天独厚的民间音乐素材也为少数民族艺术研究提供了非常丰富的资源,同时,这些资源在时代浪潮的冲击下,也成了保护与传承力度最强、难度最大的项目。所以,保护与传承它们,对它们的传播途径进行更为广泛的研究是许多音乐学者的共识,这也是为了让它们不再拘泥于当地传播,拓宽它们的影响范围,这既包括不断传承经典,也包括通过创造性的改编使大众能够更加乐于了解它们。本文分析了云南民族音乐的现状——资源非常丰富并且特色突出,也分析了其传承中棘手的问题——保护难度大,传承工作者的资金短缺,传承人老龄化,与现代生活有种种矛盾。由此,本文试图提出几点传播方面的建议,尽量通过客观的评述,用联系的、发展的眼光辩证地看待云南本土少数民族原生态音乐元素和经典作品通过艺术家和学者的努力成为一种艺术符号在大众中呈现良性循环的可能性。以下四个方面的特点。

资源丰富,特色多样云南省是一个多民族的“彩色地带”,其中为云南独有或以云南为主要聚居地的有彝族、哈尼族、傈僳族、纳西族、拉祜族、基诺族、景颇族、阿昌族、白族、普米族、独龙族、怒族、傣族等。各民族的音乐往往特色鲜明、个性突出。如红河南岸的彝族音乐“音列调式独特,以带半音的五声徵中立调式为主,旋法上运用七和弦分解进行,(有)si-fa-sol的彝族典型终止式,旋律装饰也主要表现在主和弦sol-si-re三个音中”①张兴荣著《云南原生态民族音乐》,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6年版,第271-300页。。又如傈僳族,能歌善舞、质朴勇敢,其音乐特征多采用不带半音的五声羽、商调式,其歌曲《摆时摆》全曲仅用sol、do、re三音,但拥有多声思维,体现了原始、古朴的风格。

文化个性增加保护难度“所谓保护少数民族音乐主要是让音乐遗产的持有者继续使用这些音乐,但当地人同样向往现代社会,希望像外界人一样生活,这就与

一、云南民族音乐现状特点

针对云南本土少数民族音乐的现状,至少可以总结保护少数民族音乐遗产形成一个根本性矛盾。”①樊祖荫、赵塔里木、徐天祥《我国少数民族音乐保护与开发的现有策略与当前困境》,载《中国音乐》2015年第1期。但是,单个少数民族与作为一个整体的中华民族,在气质、神韵上是个性与共性的关系,也是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他们相辅相成、互为前提。少数民族音乐更是如此,“‘当一种美的独特性较强,这种陌生刺激物会与作为主体的审美态度与信息结构总体特征相距较远,于是审美主体还是无法对其产生审美愉悦,最终使得这种狭隘之美难以被接受和理解’。很显然,这种不能对等的音乐符号是需要一种介质对它进行过渡的。少数民族音乐之所以不能被作为一种艺术符号广泛传播,是因为它文化的‘个性’和遗产性,‘文化遗产具有明显的地域性,甚至只能因地域而存在,极具文化个性,是特定区域中一个文化群落成员之间相互交流、相互沟通和共享的文化,从而产生精神凝聚力。’当这种‘个性’包含更多共同性的介质时,就会产生‘共性’。这种介质也就会与其他审美主体产生更多的联系,更容易引起共鸣。”②杜怡萱《从施光南作品特色中探索云南民族音乐传播与发展的新理念》,载《北方音乐》2015年第16期,第21-22页。

传承工作者资金匮乏田丰的传习馆作为资金问题的一个例子,对许多这方面的研究者来说并不陌生。20世纪80年代中期,田丰多次到云南采风,并被云南的少数民族音乐文化所吸引,出于对国家的热爱和对濒临消亡的民族资源的痛惜之情,他决定开设传习馆。他解除传习馆学员食宿问题的资金,除了自筹的一部分外,主要是通过与工厂和公司合作得来的。

传习馆的教师们大多是来自农村、有着深厚民族文化底蕴的老艺人,作为学员的青年和孩子也都有天分和意愿来学习。由于教师和学员在传习馆均无须交费,并且还会定期得到基本费用,传习馆的收支严重不平衡。田丰的创举虽然得到了云南省政府的支持以及省委领导的关注,但依然缺少资金支持,而合作公司在利益的驱动下也逐渐背离了田丰的初衷。最后,某公司的撤资让整个传习馆陷入致命困境,当田丰个人从事创作的稿费难以继续支撑传习馆运行时,部分学员开始回家,另一部分也转向了其他歌舞团,导致传习馆于1999年被迫宣告解散。

传承人老龄化与断档如今科技和经济的高速发展,让乡村年轻人外出就业成为潮流,而这与守在家乡保护民族文化形成了较明显的矛盾。尽管每位国家级传承人每年的补贴为人民币一万元,后又增至两万元,但对年轻人来说这笔钱仍然偏少,所以他们宁愿外出务工也不愿再保护音乐文化,让相关人员的年龄分布出现了断层。当然,有一少部分人仍然在当地的旅游开发区或展览馆从事相关工作,他们以本民族的歌舞作为给游客展演的项目,以解说员的身份去解说相关文化,但是这股力量在保护民间歌舞的整体格局中的作用是有限的。

二、对传播和传承途径的建议

根据上述对云南少数民族音乐现状特点的分析,我们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关于促进其良性传播与传承的建议。

加大投资力度,制定完善措施仅从2006年到2009年,我国就向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投入经费共计5.86亿元,这一数字目前仍呈增长趋势。笔者认为,在这些投入中,给予科研工作者经费方面的支撑还可以适当增加,这能有效确保田野工作的全面进行。同时,加大传承人经费方面的投入,可以使更多的年轻人能够安心留在当地进行传习。此外,增强少数民族人民在这方面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也十分重要。蔡武在担任文化部部长时,曾在“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部际联席会议”上指出:要积极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应全力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立法工作;要稳妥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整体性保护工作;可以结合“文化遗产日”和民族传统节日,开展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展示活动;等等。③参见蔡武《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部际联席会议上的讲话》,2010年11月25日。http://www.gov.cn/gzdt/2010-11/25/content_1753164.htm

少数民族歌舞进课堂由于传承人出现断层,需要更加积极地推进少数民族歌舞进入课堂,并聘用一些熟悉民族乐舞的青年教师进行学校式的传习。在跟紧时代潮流、接触新鲜事物的浪潮下,现在的学生很少会唱家乡的歌,很少会跳家乡的舞,这与过去“不学歌,无以言”的社会是大相径庭的。传承力度层层减弱,最后只能让遗产消亡。若能让少数民族歌舞成为学校的某种必修课程,即可从小培养孩子的民族认同感和责任感。当然,“进课堂”不仅是小学层面的,例如云南艺术学院已经成功地让云南民族歌舞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通过“云南民族音乐”精品课程建设,开展了民族音乐艺术进校园的活动,该活动以“传统在场”为教学主题定位,集中展示由“非遗”传承人领衔表演的、丰富多彩的云南民族原生形态歌舞及其所蕴含的人格精神,云南特有民族中的傈僳族、怒族、纳西族、白族、拉祜族、傣族、布朗族等都有传承人和民间艺人参加了活动。学生们从陌生、茫然、好奇的心理状态开始,逐渐领悟到与自己过去的认知完全不同的“音乐”与“舞蹈”的声音、体态等。同时,这种教学资源及学习方式的引入,也拓展了师生们对不同民族的音乐舞蹈体系的认识,进而为重新审视人类的音乐舞蹈能力做了很好的经验储备。“的确,在云南各民族丰富的歌舞文化中都存在着不同的认知体系,每一种认知系统都联系着不同族群制造声音和身体动作的能力,它包括运动协调、情感、文化体验等所有的大脑活动和社会生活实践。”①《云南民族歌舞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进入“云南民族音乐”精品课程建设》,载云南艺术学院音乐学院网页,2015年11月4日。http://yyxy.ynart.edu.cn/xyxw/58015.shtml

加工创作,分类传承“文化部从2007年开始‘国宝’传承人的保护”,传承人“指那些在艺术表演领域具有突出才能、精湛的技艺并愿意将自己的技艺传诸后人的杰出艺术家”。②凌建英、李太容《文化遗产保护视野下文艺创作的理念》,载《文艺理论与批评》2015年第1期。例如,壮族《坡芽歌书》这个伟大的作品是由一个当地年轻人组成的“坡芽歌书山歌队”在老一辈民间艺术家口传心授下,通过一批杰出音乐家的共同策划改编成的合唱曲目,它在原始的“个性化”的单声部主题中,加入“介质”(运用现代音乐素材,融入和声的创作技法,通过后加的主持和舞蹈元素演绎传达歌词大意),把山歌从相对封闭的环境中通过音乐家的传播与现代接轨,将古老的壮乡风情和现代音乐审美成功结合。

已故音乐家施光南在创作中,也有很多颇具特色的作品是反映浓郁的乡土风情的。他的很多艺术歌曲都以民族区域的生活作为创作素材,精心加入现代音乐元素和符合主体审美的素材。像《月光下的凤尾竹》娓娓动听,其悠扬婉转的旋律让人心旷神怡,不禁有随音乐起舞之念。“曲中频繁运用三度进行及同音反复的旋法,充分体现傣族的阴柔温顺,婉转的小滑音,更加增添了傣族特有的柔美。”③王志远《施光南歌曲创作民族特色的形态学研究》,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3年。这是将区域性和时代性紧密结合的例子。可以说,在部分由当地传习人员原汁原味进行传承的同时,使用现代技法加工创作进行传播未尝不可,它至少能让大众更愿意去熟知这些音乐符号的存在。

时代的进步给音乐的发展带来更多的机遇和挑战,在让更多的人享受它带来的新鲜血液和时尚元素的同时,民族民间音乐元素的传承人也严重减少。所以,探索民族音乐和现代音乐相融合的、顺应时代发展并符合大众审美的途径,不仅能让少数民族音乐在原生地得到更加稳固的传承,也能让其独特性触发其他门类的音乐的灵感,有助于二者都能更好地传播和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体现其民族风格、民族气质和民族凝聚力。“民族风格”指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内,一个民族的社会形态和心理素质(包括审美心态)的集中概括和高度升华,它反映在具体的音乐作品中时,应该被理解为该民族的精神、文化、气质、神韵,④参见钱勇《施光南抒情歌曲的民族情结》,载《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4年第2期。由此可以充分利用少数民族的特色来创作出与原有作品求同存异的新作。例如,将云南少数民族的特性化调式和织体与现代元素相结合;充分保留少数民族特有的伴奏乐器;将少数民族的特色充分彰显(比如使用特有的节奏型、特色化的终止式、少数民族语言特有的衬词);必要时将少数民族语言翻译成汉语以利于广泛传播,同时充分尊重本民族对使用这类手法的心理意愿。这样,既没有丢失民族音乐的核心的美,也没有破坏本民族对原生态音乐的传承,又能将新鲜的血液注入当今的音乐潮流之中,在探索求同存异的美妙的同时,传播云南原生态艺术的自然美。“文艺创作是提升民间艺术的良好途径,可以把他们推向高级,向高层传播,有了多样化的文化个性,才能构造出整个民族文化的博大,才能真正让文化走向复兴,这才是民族的神圣使命和责任担当”⑤同上。。

(责任编辑:魏晓凡)

杜怡萱,云南艺术学院音乐学专业2014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中国音乐史。

猜你喜欢
民族音乐云南少数民族
云南茶,1200年的发现
云南画报(2021年11期)2022-01-18 03:15:40
传统民族音乐在高职教育中的传承——以高职民族音乐课程为例
云南邀您来“吸氧”
云南画报(2020年12期)2021-01-18 07:19:20
民族音乐处在“低谷”
当代陕西(2020年14期)2021-01-08 09:30:24
云南是你避暑的最佳选择
云南画报(2020年9期)2020-10-27 02:03:16
高校音乐教育对民族音乐文化的挖掘
时代人物(2019年27期)2019-10-23 06:12:18
一图读懂云南两新党建
我认识的少数民族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一)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