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锦秀
(上海理工大学 学生处,上海 200093)
刘湛恩职业指导思想的现代科学性及启发
陈锦秀
(上海理工大学 学生处,上海 200093)
刘湛恩是中国近代职业指导教育的先驱,他积极开展职业指导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在指导方法、指导原则、指导思想、职业价值观等方面,兼具科学性与发展性的特点,在今天看来具有鲜活的现代科学性特征,对当前职业生涯教育的发展方向,如对接专业、行业、德育及创业教育等,依然具有启发意义。
刘湛恩;职业指导;职业生涯教育
刘湛恩博士(1896—1938),湖北阳新人,1918年赴美留学,于哥伦比亚大学获得哲学博士学位,1922年回国执教,1928年起担任沪江大学(现上海理工大学)校长,致力于中国的教育事业。他积极推进职业教育和职业指导方面的研究和实践,宣传“教育救国”“公民教育”,提倡举办职业学校和文化补习学校,掀起了职教运动的热潮,是我国近代著名的教育家、职业指导专家。
在职业指导方面,刘湛恩先后担任中华职业教育社职业指导委员会主任、上海职业指导所所长、南京职业指导所所长等职,积极开展“一星期职业指导运动”,发起“立业星期”活动,将职业指导作为职业教育的一部分,研究、借鉴西方职业指导教育的做法,立足本国情况,不断实践、调研、总结,著书立说。先后在《教育杂志》《教育与人生》《教育与职业》等杂志上,发表了一系列有关职业指导的理论文章,介绍西方的职业指导教育,草拟《择业自审表》,撰写《职业指导实施法》,与潘安文合编《升学指南》等。尤其是在他担任沪江大学校长期间,身体力行,“对职业指导的提倡和研究,也有相当成绩,校中设有教育顾问,以备学生关于择业上的咨询……又设职业指导部,专理研究和实施职业指导事业”[1]96。
“职业指导”已经从当初的运动,发展成为现在体系完备的“职业生涯教育”学科,从其学科理论与实践发展至今的成果,反观刘湛恩当时的职业指导思想,在许多方面具有现代科学性,依然值得我们思考和借鉴。
刘湛恩提出职业指导要包括研究、选择、准备、加入、改进、改选职业六个方面,对职业指导的目的、内容、意义、作用、实施方法及理论依据,进行了探讨和实践,还重视中学职业指导、升学指导并倡导心理测验。其现代科学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指导原则:人与职相匹配
人职匹配早期的理论为特质因素论,由1909年美国波士顿大学教授弗兰克·帕森斯提出,就是研究个人特质与职业因素相匹配的理论,1959年至1984年间,以霍兰德类型论为典型的特质因素论逐渐成熟,将个性特质与适合这种特质的工作相链接匹配,成为现在职业指导的重要理论和方法。刘湛恩的职业指导思想中,十分讲求个性与职业的匹配。在择业方法上,强调考察个性和特长,调查社会之需要,并以科学的方法和实验态度分析自身和社会[2]。他认为“青年如果要选择职业:第一在研究自己的个性……发现自己性质上与他人差异之点”[1]87,“职业之去就,当适合个性,并以社会需要为标准”[1]97,“第一还是要请诸君自己问问自己:‘我究竟是一个什么人?我究竟是对什么科目最有兴趣?我准备将来贡献于社会的,究竟是哪一件事业?我应该学哪一种学问?’然后才来决定进哪一个学校”[1]139。在任职上海职业介绍所所长时,制定了详细的工作制度,其中的“就业者反省十则”就是引导来访者对自身进行全方位思考以准确定位的指导[1]110。
除了个性之外,需要对职业世界进行科学分析,才能有效进行匹配。“要指导青年选择职业,第一步的工作,先要把各种职业,一一都分析起来,比较异同。”[1]87为此,刘湛恩加紧开始了职业分析工作。他专门撰写了《职业分析》《职业指导与职业分析》以对此进行指导,指出“举行职业分析,需要特殊的训练和专门的技术,并须出以审慎,运以智方,方不致挂一漏万,演成毫厘千里的差误”,文中以科学的思维提出职业分析的进行步骤,并列举了机械专业的岗位需求与求职者应具备的能力[1]80-83。虽然职业世界现在已千变万化,但关于职业分析的方法和严谨态度,至今仍有借鉴意义。
(二)指导方法:定量化分析
依据科学的指导方法,对来访者的个性、兴趣、价值观等进行定量化分析,可以增加职业指导的效率和效用,目前比较流行的是霍兰德职业兴趣类型测试、MBTI性格测试等,被职业生涯指导用作辅助依据,也广泛应用于企业人才选拔等方面。
刘湛恩十分重视职业指导的科学性。他认为“选择职业,须用科学的方法,客观的研究,对于进行程序与结果,须有缜密的计划,系统的步骤”[1]128。其实早在1922年哥伦比亚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时,刘湛恩就完成了《非语言智力测验在中国的应用》作为自己的博士论文。回国后他积极在国内推动职业测验,专门撰写《动作测验与机械测验对于职业指导的功用》。刘湛恩还编制了《择业自审表》,为了“补助15岁以上的学生分析自身的特性、兴趣、志愿与环境,藉以选择终身的职业”[1]118,包括“个人的历史”“个人的环境和志愿”“个人的特性”“个人的兴趣”“职业调查”计5个部分63个问 题,内容十分详尽。通过让学生填写《择业自审表》,一方面可进一步引起学生对于职业和择业的兴趣,另一方面也是职业指导人员和学生进行个人谈话以进一步进行职业指导的重要参考材料[2]。
(三)指导思想:动态生涯发展观
刘湛恩认为,职业指导只是“讲到任这职业以前,应有怎样的准备,既经就业以后,可得怎样的进步”,“这种职业指导的眼光浅近”,“不过占青年一生的小部分时期”,他认为,“凡研究(探索)职业、选择职业、准备职业、改换职业、改进职业等等问题,无不根据实际的调查,与分析的研究予以有效的指导和协助”。他提出职业指导的实施,应是“自小学职业准备,直达青年离校后,确能在职业界自立的时候为止”。同时,他认为个人的职业选择还应有个人、家庭、社会各方面的角色考虑[1]98。
我们知道,从人生的不同阶段进行生涯关注的理论,是1953年“生涯发展理论”创始人Super基于“生涯发展形态研究的结果”提出的生涯阶段理论。他将人从出生到死亡,分为成长期(0~14岁)、探索期(15~24岁)、建立期(25~44岁)、维持期(45~65岁)、卸任期(65岁以后)共5个阶段。他提出在探索阶段,要进行自我了解和职业探索,初步尝试和确定职业偏好[3]。
对于这个问题,刘湛恩已经提出了阶段发展理论的思想主张。“人应有一生的职业计划,并应规定进行方针,以期达到所定的目的”;“择业是一生大事,一失足成千古恨,万不可草率从事”;中学阶段,他认为青年学生在体格、智力、性情等方面变化极速,此时学校应注意学生个性差别,注重分科研习,加强职业预备[2]。为此,他与潘文安合著了《中学职业指导方案》,详细阐述了中学职业指导之意义、方法、重要、急切,并列举了17项具体操作的指导办法。高中阶段升学指导是职业指导的重要方面,升学作为人生大事,“应知己知彼,出以审慎。知己,当知个人的智力、才能、兴趣如何?知彼,当知社会的趋势、职业的内容和学校的真相,我以为尤应注意社会的职业大概”[1]。为了给予学生的升学更好的指导和帮助,1930年,刘湛恩和潘安文合作编辑《升学指南》,收有107所大学、专科学校、职业学校、师范学校的基本情况,1934年又进一步探讨《青年升学问题》,将当时社会上的主要职业包括农业、工业、商业、教育各类职业对人才素质的需求进行了阐述,为青年升学提供了更为直观的参考[2]。
(四)职业价值观:以社会需求为导向
刘湛恩认为“职业之去就,当适合个性,并以社会需要为标准”[1]97。20世纪初,肇始于清末的实业救国思潮在民国初年更加高涨,特别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西方列强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从而客观上为中国的民族工商业提供了极好的发展机遇,民族工商业有了一定的发展。但由于当时的教育内容与社会需求严重脱节,使得本来数量有限的毕业生,“专业不对口”,常常“赋闲”在家。为解决这一社会问题,包括刘湛恩在内的一大批爱国教育者开始不遗余力地倡导并实践职业指导。
刘湛恩认为“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封建余毒没有革除干净,“多是偏重再利己的观念,虚荣的心理,很少顾及到社会的公益和职业的真正价值”。他认为职业指导必须要改变人们对职业的认知观念。“第一要打破一般人对职业的错误观念,便是要打破一种升官发财功名富贵的卑劣心理,第二要使人人认识职业的真价值,是不但为个人,并且也为社会”,要使人们认识到“一个人学习职业,从事职业,是要利用他的特长,适合社会的需要,然后职业才能进步,才能发展”,“我再三声明,进大学的目标不是升官发财乃是服务社会,改良国家”。选择职业,不能怕“小”“少”“远”,“微小的事情也是职业,社会上少的事情我们来创新”,求职要“到全国,到内地去,到乡下去”[1]115-136。
对于个人职业道德,刘湛恩提出根据各个行业的要求进行完善。他认为每个青年不仅要审慎知己并了解职业内容、社会的趋势,更要根据行业的要求塑造自己,完善职业道德。如从事“农业”,要目光远大,因为农学是生物学的基本科学,要淡泊名利,勤苦耐劳,性情宁静;从事“工业”,“须有精密的思想”,“对事实忠实”,“须有坚忍的力量”;从事“商业”,要有“信实的美德”,“谦和的态度”,“有序的行为”;从事“教育”,要有“专业的信仰”,“坚定的志愿”,“勤肯的精神”,“不计酬报”,“用热烈的情感去爱好儿童”[1]134。
即便是对女青年回家做家庭主妇的角色定位,他认为“回家是最高尚的出路”,“家庭是稳定社会国家的基础”,“回到家的女子应当负起社会改造者的责任,使家庭成为一个国家的基础,文化的中心”[1]136。
这些正向的价值观、行业职业道德也是当今社会依然提倡的,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倡导方向。
新中国成立后,由于计划经济条件下实行统包统配的就业制度,我国的职业指导一度中断,发展受到抑制。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体制的转轨、就业双向选择就业制度的实施,就业指导、职业生涯教育才开始被重新拾起,逐渐得到提倡和推广。研究近代以刘湛恩为代表的中国职业指导思想,有利于推动职业生涯教育的继续发展。
刘湛恩积极提倡教育与社会生活的联系,不但在任职沪大校长期间,将沪大在原来以职业为导向的专业教育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了“职业化”的应用性专业教育,并且非常重视职业指导教育,将职业指导视为职业教育的“先决”。他不但亲自给每届新生上“教育与职业指导课”,而且对于即将毕业的学生,他都要亲自进行个别的职业指导谈话[4]。刘湛恩对职业指导的重视及其职业指导理念与实践对现代职业生涯教育依然具有启发意义。
(一)职业生涯教育要加强与专业教育对接
当前,高校中职业生涯教育、就业指导和专业教育割裂的现象较为明显,从事职业生涯教育的师资多是辅导员兼任,对专业不了解,而专业课程教师根据教学大纲安排教学,也极少涉及职业生涯教育。刘湛恩认为职业指导要与职业教育结合,无论职业教育还是其他专业教育,都要解决这样一个问题:“凭怎样方法,替他们分科……养成适于职业界的种种资格,学成后,更用什么方法,使得他们走一条相当的路?”[1]91在他看来,职业指导是解决当时非常严重的“所学非所用、所用非所学”之教育危机的有效方法。
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发展以及专业划分精度的提高,人们越来越关注“学什么专业”的问题,但由于国内基础教育过程中职业生涯教育的欠缺,加上以分数为标准的高考录取制度,接受调剂、对专业的不了解等等造成的“所学非所爱”的现象非常明显,造成入学后大学生厌学情绪严重,专业基础没学好,专业技能没掌握,最终的结果,就是就业的专业对口率低。有关调查显示,从事职业与所学专业完全对口比例仅占26.83%,部分相关占52.44%,完全不相关占20.73%,专业的不对口导致了跳槽频发(60%的人认为是专业不对口导致跳槽)[5]。
解决这个问题关键在于提升学生的专业认同,而提升认同的方法,就是将职业生涯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融合。围绕专业认同的五个维度——专业身份、专业价值、专业教学、专业前景和专业学习[6],开展教育教学引导工作。职业生涯教育一方面要引导学生加强自我兴趣、性格等认知外,还要结合学生所学专业,深入挖掘专业对口相关岗位价值、技能需求、行业发展形势等,增强学生对专业全方位了解。另一方面,以深入的调查研究,提供社会对人才培育的要求,为高校教育教学改革、专业改造提供反馈和参考。而专业课程教育体系,也应该将职业生涯教育理念渗入其中。在课程引入之初,将专业对应的职业环境和学科等做整体介绍,使学生们在接触这门专业课时,提前对学科和专业进行精准定位,掌握对应职业需求情况,从而激发学习主动性和专业认同感,最终减少教育资源的浪费。
(二)职业生涯教育要加强与德育对接
青年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才能形成正确的择业观、职业道德观。就如上文所讲,刘湛恩十分注重择业观、职业道德的培养,认为职业指导首要的任务,是摒除掉学生功利的职业认知和职业追求,将学生既要有“为个人谋生”又有“为社会服务”的双层职业属性根植国民思想中。国家也对高校教育有明确的要求,“高校要牢固树立主动为社会服务的意识,全方位开展服务”。“着力培养信念执著、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7]
大学毕业生中存在理想与现实错位、创新意识较差、择业观与现实性存在着矛盾等问题。部分毕业生找工作时追求“钱多活少离家近”,功利色彩异常浓重,重物质轻责任,只考虑符合自己的专业发展,把名企、外企,发达地区作为自己的择业首要目标[8],甚至有的学生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一夜暴富”的心态有之。职业生涯教育有责任,让学生意识到并且坚信,无论选择什么职业,从知识到财富都有一个转化的过程,只有把知识更快地转化成能力的人,才能创造出更大的财富。
当前的职业生涯教育,在注重学生个性的培养,引导学生关注自身的职业性格、兴趣,尊重学生个性化发展方面,已经理论结合实际,做得较为成熟。但在引导学生确立职业目标、职业道德培育方面,仅仅侧重探索和依据其自身已经形成的价值观进行职业生涯的目标设定和追求,而缺乏对学生树立正确职业价值观的引导和培养。解决的方法,即是职业生涯教育与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大学生德育相对接,利用马克思主义的就业价值观指导,将学生中非理性的价值选择、不诚信的价值观念扭正。
(三)职业生涯教育要加强与社会行业对接
刘湛恩十分重视对职业世界的了解,注重职业分析,撰写《职业分析》,《职业指导与职业分析》,为职业指导工作在指导青年选择职业方面指出方向。掌握行业需求,是职业生涯教育有效实施的重要条件。
随着市场经济转型的深入,资本的高速运行,伴随社会组织关系的深刻变革,各种新兴行业层出不穷。但由于我国的教育制度等原因,很多学生社会实践锻炼缺乏,职业体验缺失,对社会职业结构变化知之甚少,对行业以及发展趋势不甚了解,使得职业目标的设定过于主观臆断,缺乏深度和广度。在职场上则表现为岗位要求与人才素质不相匹配,这也是导致大学生结构性失业的重要原因之一。而职业生涯教育在我国高校起步较晚,缺乏对发展新、变化快的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和行业波动规律深刻的认识,因而在职业生涯教育实施过程中,这块工作依然薄弱。
职业生涯教育要加强与社会行业的对接,加强对新兴行业的职业分析研究。了解行业需求,具体到专业技能需求,人才素质需求,以及发展趋势,为学生提供更加方便快捷的职场探索、生涯决策依据。通过分析行业波动规律,增设行业指导课程,指导大学生快速或提前做好入行准备。随着我国职业生涯教育前移到中学阶段,初、高中学生对职业社会的了解将更多地通过间接经验获得,高校与行业对接的经验总结物化成果可与之共享,帮助学生提前获取职业认知信息,扩大社会效益[9]。
(四)职业生涯教育要与创业教育对接
刘湛恩意识到中国当时的社会生产水平对于职业的限制,单靠职业指导和针对现有职业开展的职业教育根本无法实现“无业者有业,有业者乐业”。“目前中国事业消沉如此,简直无业可就,所以非个人自辟新生路,以求事业的发展不可。”[1]97他提出:“职业学校毕业生欲人人加入事业已成之职业机关,处处立于求人之地位,其势之难,无足为怪。苟得具有自立经营与组织之能力,利用小资本,集全同志共组小厂店而经营之,从少作起,渐谋发展,则其创始虽艰而所成必大,吾深信吾国职业教育,苟不从此方面力谋扩充,则前途殆难发展。”职业指导必须注重社会精神的培育,强调“培训学生自立经营之组织能力”[10]。
虽然社会境遇迥异,但当前的就业压力,却有相同之处,每年庞大的大学生毕业生群体的就业问题、社会人员就业问题越来越凸显,创业是出路之一。促进人的全面、长远的生涯发展是职业生涯教育的宗旨,因而,将创新创业意识、创新创业精神、创新创业素质及技能融入职业生涯教育,是提升大学生素质的途径,也是教育宗旨的体现。
“大众创新,万众创业”被提为国家发展的动力之源、富民之道、公平之计、强国之策,职业生涯教育与创业教育对接,一方面有助于唤醒大学生的创业意识、调整创业期望,拓展职业生涯的广度和宽度,另一方面,也有助于帮助大学生依据自我潜能,进行创业设计,为新兴的创业教育健康发展提供助力[11]。
刘湛恩短暂的一生,致力于职业指导的探索、研究、实践,对推进我国早期职业指导运动的蓬勃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无可争议被称为我国早期职业指导开拓者和职业指导理论的主要奠基人。综上所述,虽然刘湛恩的职业指导思想,由于时代的局限,处于职业指导理论实践的初级阶段,还存在着对职业世界、对人认知不够深入全面,理论体系不完善的缺点,但作为几乎与西方同时起步、同时实践的职业指导思想,我们应加强研究,以资借鉴。
[1] 燕爽.刘湛恩文集[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1.
[2] 谢长法.刘湛恩与近代职业指导运动[J].职业技术教育,2009,30(16):75-79.
[3] 金树人.生涯咨询与辅导[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77.
[4] 王立诚.沪江大学简史[M].上海:上海理工大学,2006:61.
[5] 彭妮娅.我国近年大学生就业专业对口程度及影响调查报告[DB/OL].(2014-10-27)[2016-09-01]http:∥www.jyb.cn/job/jysx/201410/t20141027_602253.html.
[6] 杨宏,龙喆.大学生专业认同的内涵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09(11):152-153.
[7]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DB/OL].(2010-07-29)[2016-09-02]http:∥www.gov.cn/jrzg/2010-07/29/content_1667143.htm.
[8] 李军玲.大学生树立正确择业观的分析[J].科技创业月刊,2016(2):73-74.
[9] 梅煌伟.行业分析视野下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对策探析科[J].科技经济市场,2015(10):225-227.
[10] 王立诚.刘湛恩与近代职教运动[J].教育与职业,1999(3):57-60.
[11] 姜海燕.基于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依托对高校创业教育模式的再认识[J].高等农业教育,2010(7):11-14.
(编辑: 巩红晓)
Analysis on Modern and Scientific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Thought of Liu Zhan’en
Chen Jinxiu
(StudentAffairsDepartment,UniversityofShanghaifarScienceandTechnology,Shanghai200093,China)
Liu Zhan’en is the pioneer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in modern China,he carried out theoretical research and practice,and his scientific ideas took the lead in vocational education,such as guiding methods,guiding principles,guiding theories and vocational values,which are still enlightening the modern.Career education with regard to the general education,ideological education and enterpreneurship education.
LiuZhan’en;vocationaleducation;careereducation
2016-09-28
陈锦秀(1978-),女,讲师。研究方向: 职业生涯教育、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就业指导。 E-mail:chjx@usst.edu.cn
G 719-29
A
1009-895X(2016)04-0395-05
10.13256/j.cnki.jusst.sse.2016.04.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