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 丽,彭 曦,李艳丽,肖 芹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成都 610041)
改良留置针穿刺方法预防静脉输液不畅的效果观察
蒋 丽,彭 曦,李艳丽,肖 芹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成都 610041)
关键词:留置针;穿刺方法;输液不畅;效果
静脉留置针因其留置时间长、避免反复穿刺、留置后不影响患者活动等优点,成为静脉输液治疗首选的穿刺工具。留置期间排除导管堵塞、液体外渗等情况出现静脉输液不畅时,需患者变换手臂位置或责任护士反复多次用胶带将留置针向后拖拉固定,才能保证静脉输液治疗的顺利进行。据报道,患者液体滴注不畅时,可先将敷贴取下,消毒穿刺点及周围皮肤后将留置针外退0.1 cm再重新固定[1]。此方法虽然可行,但其增加了护士的工作量,也增加了患者的医疗费用。为了改善上述问题,我们通过改良留置针穿刺方法,取得良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1对象 选择2014年1—10月在我院行静脉输液治疗的患者256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28例。排除神志不清、不合作及有静脉炎史的患者。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两组患者均由工作5年以上,经过培训的护士进行穿刺,穿刺部位为上肢前臂。留置针型号:BD封闭式留置针24号;敷贴型号:爱立敷iv3000型6 cm×7 cm。①对照组:常规消毒待干后,右手持留置针在血管正上方以15~30°角进针,见回血后降低角度,继续送针2 mm,退针芯5 mm后将留置针导管全部送入血管,退出全部针芯,敷贴固定。②观察组:消毒、穿刺方法同对照组,送管时当留置针导管剩余1~2 mm时停止送管,退出针芯,敷贴固定。
1.3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留置针留置期间液体输注的通畅性,每分钟输注滴数≥50滴,视为完全通畅[2]。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均数以±s表示;计数资料进行卡方检验。
2.1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 对照组男71例,女57例,年龄58~81岁,平均年龄(70.2±3.6)岁;观察组男66例,女62例,年龄55~87岁,平均年龄(72.2± 3.1)岁。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2两组患者液体输注通畅性及静脉炎发生情况见表1。
3.1改良留置针穿刺方法保证了患者液体输注的通畅性 静脉留置针作为目前临床首选的静脉治疗穿刺工具,其优点受到一致肯定。临床工作中发现,留置针留置期间常出现液体输注不畅,在检查穿刺处无异常、排除导管堵塞、液体外渗等情况时,责任护士通畅会用胶带将留置针向后拖拉固定,来暂时解决这一问题。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胶带松动和患者变换体位等因素影响,静脉输液的通畅性会再次受到影响,如此反复,不仅增加护士的工作量,影响患者静脉输液治疗的顺利进行,同时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也大大降低。王景等[1]通过对改变体位和后撤留置针0.1 cm两种方法进行比较,结果后者不仅使输液通畅,且患者的满意度也高于前者。此方法由于需先取下敷贴,并重新消毒待干再粘贴新的敷料,其虽然解决了输液不畅的问题,却增加了护士的工作量,患者也会因此多使用一张敷贴,增加医疗成本。我们通过对拔除的留置针导管观察发现,穿刺时留置针导管完全送入血管,留置期间由于患者手臂运动、肌肉收缩等因素影响,导管与针栓连接处会形成一个夹角,其是导致患者液体输注不畅的主要原因。临床中责任护士用胶带将留置针整体后拉,消除了这一夹角,使液体得以顺利输入。本研究,通过改良留置针穿刺方法,即穿刺时将留置针导管预留1~2 mm在血管外,以避免导管与针栓之间夹角的形成,保证了患者液体输注的通畅。表1显示,两组输液通畅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2改良留置针穿刺方法不会增加静脉炎的发生率改良的留置针穿刺方法,留置针导管虽预留1~2 mm在血管外,但其也是被敷贴固定在整个无菌区域的中心范围,因此不会增加静脉炎的发生率。表1显示,两组患者均无静脉炎的发生。
改良后的留置针穿刺方法,在不增加静脉炎发生率的前提下,既能有效保证患者静脉输液的通畅性,又不会增加护士的工作量及患者的医疗成本,保证了医疗安全。
参考文献:
[1]王景,金明,张露露,等.后撤留置针对输液不畅留置针的留置效果影响[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1,11(17):4075.
[2]吴娟,许慧芬,单君.ICU患者输注静脉营养液时PICC导管堵塞的影响因素分析[J].护士进修杂志,2011,26(19):1748-1749.
作者简介:蒋 丽(1984—),女,主管护师,本科,主要从事临床护理工作。
收稿日期:2015-06-04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8399(2016)01-004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