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邀约,无主题聚会。朋友做婚礼司仪多年,业内有口皆碑。席间两位素未谋面的小伙子,据说,是朋友的两位徒弟。一位来自河南,一位来自黑龙江。他们都是市区某花店的演员。他们的日常工作,是伴宴。每逢婚礼或生日宴,他们代表花店送来亲友们订购的花篮,并随花附赠几首吹拉弹唱。演出地点当然随时变化。有时在大酒店,有时在简易餐厅,有时呢,是在乡间宅头。觥筹交错的宴会现场,人们其实也不在乎他们表演什么,偶尔抬头看一眼,稀稀拉拉给几下掌声,算是象征性地表示感谢。更多的时候,没有人在意他们的到来,也没有人在意他们的离开。
他们管朋友叫师父,一口一个师父地叫着,酒,一杯一杯地敬着。酒一多,话就多。两个异地的小伙子演双簧似的打开了话匣子。他们与朋友之间,原本素不相识。因为经常在同一处宴会、同一方舞台邂逅,渐渐便混了个脸熟。至于师徒情分的确立,是有一次两个小伙子鼓足勇气毛遂自荐的结果。他们想跟著朋友学做婚礼司仪。言谈之间,对朋友俨然仰慕到了顶礼膜拜的地步。
他们后来又轮着敬我们,言必称老师、前辈,被纠正后,又改口叫大哥。那种礼貌的分寸感,即使酒过三巡仍拿捏得恰到好处。说到高兴处,他们唱起了歌,清唱。小酒馆的服务员在门口说:“唱得真好。”她们不知道,唱歌本就是他们的拿手好戏。只是,这里不是舞台,没有大批心不在焉的观众,只有几个熟识或不熟识的朋友。这种时候,歌声成为一种表达的需要,而不是表演。更重要的是,这里有真切的掌声和喝彩。
因为年轻,所以背井离乡;也因为年轻,所以满怀激情。他们俩是艺校时候的同学,毕业后各自天南海北,数年后又辗转一起来到同一个城。2013年初,两人身上的钱加起来不到100元。两个异乡人,一座陌生城。生活就这么戏剧性地开始了。好在花店包吃包住,他们就靠着这100元钱过了一个月苦行僧般的日子。而对于他们,生活更大的戏剧性,是每天都能在各种舞台上忙碌,是他们逐渐被这座城市所接纳。
我相信他们对于生活的定义,是奋斗,是前程似锦。生活之于他们,是确切的可供抵达的某个目标。他们的词典里,应该还来不及出现诸如慵懒、悠然、闲散等慢节奏的字眼,他们更喜欢一溜小跑奔向未来。在他们的心里,未来就像此刻的笑容一样,那么明亮,那么值得憧憬。
漂泊,不过是他们精彩人生的进行时,与伤感丝毫扯不上关系。
席间最安静也最年长的,是来自河南的小伙子前程的父亲。他原本在苏州打工,儿子在启东打拼,他便也跟着来了。在陌生的城市里,相依为命就是一种安定。说起河南老家的妻子和女儿,他的眼里满满的都是笑意。前程接过父亲的话头说,他们的家乡叫栾川,距洛阳城三百里的一个小县城。傍晚的时候,他会爬到自家的屋顶上点燃篝火。晚风轻轻地拂过,周围是一片安静的山。我脑海里立马就显现了一幅画。我总是向往有着连绵群山的地方,就好像他们,向往着启东这座滨江临海的小城。只是,人生中的某些远行与风景无关。
或许有一天,他们会回到画里的家乡。再或许,他和他,将来会从事另一份全然不同的职业。然而今天所发生的一切是如此美好,就像青春路上的一场盛宴,不尝遍诸般滋味,又岂肯轻易老去。
来自黑龙江的小伙管前程的父亲叫老爸。古龙说,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落地为兄弟,这种豪迈和不羁,江湖上历来就有。然而真正联接这份兄弟情谊的,恰是因为他们见证了彼此生命中的一段漂泊。
江湖不散,情谊不老。
(摘自《江南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