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邦《F大调第二叙事曲》的演奏与教学

2016-04-03 19:25孙岩
乐府新声 2016年2期
关键词:叙事曲八度肖邦

孙岩

肖邦《F大调第二叙事曲》的演奏与教学

孙岩[1]作者简介:孙岩(1962~)女,沈阳音乐学院音乐教育系副教授。

[内 容 提 要]素有“钢琴诗人”之称的波兰作曲家、钢琴家——肖邦,将叙事曲体裁首次创作为乐器作品,产生了一种新的器乐体裁形式。本文通过多个方面介绍肖邦《F大调第二叙事曲》的创作背景,体裁分析、演奏艺术,并论述它的教学运用。具体从手指的弹奏技巧方面入手并结合曲谱中的音乐要素、技术难点逐一进行分析、讲解,使习琴者较为准确的把握肖邦《F大调第二叙事曲》的音乐风格,进一步加深对整部作品音乐内容的理解,以审美为出发点,研究该作品带来的教学启示。

肖邦叙事曲/创作背景/演奏艺术/教学启示/审美意义

一、肖邦与叙事曲体裁

波兰作曲家、钢琴家肖邦(Fryderyk Franciszed Chopic,1810-1849)被享誉为“钢琴诗人”。肖邦一生前20年是在波兰度过,后20年则生活在法国,正是19世纪西欧的政治、文化、浪漫主义文学艺术对肖邦的创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他的音乐蜕变到高度的成熟,特别是从1838年至1845年期间,是他创作艺术的巅峰时期,也是他创作成果最为突出的佳绩时期。而肖邦第二首叙事曲便是在此时期创作完成。巴黎时期创作的总的风格是在一定的层次上从简短的、倾向于抒发情感的体裁逐渐发展成为大型器乐作品体裁。音乐的内涵也随之扩充、深厚,戏剧性效果与悲剧性力量容纳在更加富有张力性的音乐结构中。肖邦音乐中充满着坚强、柔情、细腻、诗画般的意境,是19世纪繁荣的浪漫主义时期所特有的。1848年二月份,肖邦举行了他在巴黎最后的一场演奏会,隔年10月17日溘然长逝,享年39岁。

最初的叙事歌曲源于一种西方古老的声乐体裁。到了19世纪,将这种艺术形式运用在纯器乐作品中,标志着叙事曲这一体裁问世。它们都具有叙事性,这意味着旋律具有言语表达性,就像讲故事一般,内容多取材广泛,有的是来自民间传说、史诗题材和文学。肖邦开创了钢琴叙事曲这一体裁形式,后继勃拉姆斯、李斯特和格里格等作曲家也都有发展、丰富了这一体裁。肖邦的叙事曲还受到了诗人密兹凯维茨所写的叙事诗的灵感熏陶,创作而成。肖邦的叙事曲深受浪漫时期文学的熏陶,是音乐领域中一种新兴的艺术形式,而这种器乐型叙事曲富有浪漫抒情的特点,从曲调方面看,肖邦的叙事曲与舒伯特等其他作曲家的叙事曲有着相近的地方,肖邦所创作的叙事曲属于具有交响性的大型体裁乐曲,音乐形象深刻而复杂。肖邦的叙事曲它体现了他超强的创作才能以及技术手法。这一类的作品需要相当构思复杂、篇幅庞大和自由的曲式结构来容纳它,内容上具有史诗性质,戏剧性冲突比较明显。主题材料的对比异常突出,伴有一种内在的冲突促进着音乐的发展,这被赋予更为广阔和深刻的意义。

二、演奏艺术

(一)音乐创作背景及作品形象

肖邦的第二叙事曲是作品38号,献给舒曼的。它同浪漫时期的诗歌有着一定渊源,从某种角度说来,它们共同具有一定的标题性。在这方面比较确认的是;《F大调叙事曲》(作品38)的创作受到波兰诗人密兹凯维支的长诗《希维德什扬卡》的启示,并且提供了灵感的来源。《F大调叙事曲》取材于一位自杀后变为美丽水妖的少女报复她的负心人的神话故事。音乐中,月光下幽静湖面的自然景色同惊涛骇浪般的严峻、惊恐气氛指尖的强烈对置,再现了原作中的情景交融的诗意氛围。

1838年,肖邦与乔治·桑到巴里阿力群岛旅行。乔治桑这样写到;“这是诗,是静谧,是阳光装点出的一片美景。多么晴朗的天空,多么美的地方呀,我们大喜过望。”可惜幸福时光消失的太快,一场大雨让肖邦一病不起,身体疲惫不堪。岛上风光依旧无限,肖邦却无福欣赏,一直在和病魔相抗衡。正是在这美丽的岛上,肖邦忍着重病带来的痛苦,坚持写下了传世之作——《F大调第二叙事曲》。尼克斯在谈到肖邦的作品时说;“在《第二叙事曲》中带有矛盾的东西。”肖邦当时的创作心态,就像《第二叙事曲》中所描绘的一样,第一主题仿佛在诉说着美好的怡人景色和美好心情。第二主题好似在训斥着突如起来的自然现象,也反映了作曲家失落无助的伤感和内心的爆发出来的怒火。

肖邦将这首作品献给了舒曼,从第一主题可以找出音乐风格上有模仿舒曼的痕迹;由两小节、四小节、八小节组成的乐句推动着音程平稳的进行。采用赋格的写法来构思旋律,在节奏上具有轻扬飘逸的律动。

《F大调叙事曲》的段落结构分明,音乐对比突出。乐曲的第一段落(1-45小节)音乐平缓而明朗,歌曲性与舞曲性相结合,突出了美好而放松的心情,抒情与叙事并重。旋律从容不迫地进行着,六拍子的节奏韵律给人以轻微摇曳的感觉。第一主题在安静诉说中结束。

正当音乐停留在美好的幻想时,延长记号结束后,第二主题如突如其来的疾风骤雨般,充满着骚动不安的情绪。低音走向的急板如狂风暴雨而至,仿若巨浪从高空中直击拍下。第二主题在发展中各个要素都在向低走向,高音部也移低了八度。感觉一切要归为平静之中。在第83小节之处,音乐再次走向平静。

第二叙事曲的典型音乐形象主要是突出前后主题之间的鲜明对比。一个是抒情、悠长、美好、诉说式的表达。一个是冲突性的、不安、惶恐、急躁的发泄。小行板的速度与急板的速度恰好形成了反差式的强烈对比;调性上由F大调转入a小调,增添了明暗色彩度的对比;力度上sottovoce与ff形成了轻扬与急躁的对比。从整体来看,第一主题犹如涟漪而第二主题正如波涛。

(二)弹奏技巧分析

1.流畅弹奏的分析

在钢琴演奏中,所谓流畅技巧就是要求最快的速度,需特别强调的是,在最快速度的情况下,每一个音都是自由挥动的结果;快速弹奏的力量包括自手指的肌能发力,也包括手臂的控制力量。速度慢练时,切忌勿将手指下键过程做放慢练习,而是速度慢下来的情况下,有足够的时间去思考完成下一步动作所需要的准备及状态,例如曲例第46小节出现快速、强有力的下行琶音,右手第一个音程由4,5指支撑,要求音色坚挺、有力,这就需要演奏者在弹奏之前做好充分的准备,用大臂带动小臂去带动手指,避免身体上不必要的动作,直接将力量送到指尖,在每四组音要求换至的时候,从拇指的A音转到A音与其下方大三度F音组成的音程时,并且由4、5指来完成,注意弹奏过程中将手指贴键进行转指,使得旋律进行流畅、连奏。

2.连奏和断奏

本曲的初处标注andantino(行板),右手旋律部分在第三小节之后开始出现两个声部,同时用右手来完成,但突出侧重的是高声部的旋律,这就要求手指的协调能力了,将力量落在弹奏高声部旋律的指尖上,并配合科学的指法来达到旋律连奏的效果,右手控制的两个声部好像恋爱中的男女相互诉说、深情回应,从1-45小节,这一段旋律描写爱情最美好的一段时光,音色上要求柔和、扎实、饱满,给人带来阳光般的温暖。

3.同音反复

谱例第168小节出现了反复音程的弹奏,此时音乐标注为Agitato(震荡、不安、焦急的),弹奏时运用手臂的力量配合手腕去做落提式的弹奏技巧,此时注意强拍落在了每小节出现的重复音程的第二个音程上,所以,第一个音程弹奏时力量是带出来的,手臂落在了后一个音程上。弹到这一段落时配合好指法的应用,音程中的两个音弹的既要扎实,又不可缺音、断音。

4.音阶

叙事曲的第62小节中,左手出现音阶的快速跑动问题,在音阶跑动过程中手臂的除了补充一定的力量之外,还参与姿势的转变,即弹奏音阶的那只手的运动和滑奏时一样重心纵向稳定。并且手臂的挥动是利用它的侧向动作以及腕部的调整进行协调的,这些动作的意义随着速度的变化而呈现幅度不一样,因为他们会促使音色圆滑、通透、没有杂质。手臂将快速音阶组成一个动作,当音阶沿着一个方向进行时,腕部不该改变自己的状态。音阶弹奏进行时出现转指的地方,如果腕部沿动作方向转动手指,那么2指和3指就都能易地完成自己的工作。总之,为了利于手指姿势的变化,在快速音阶跑动中腕部一直倾向于弹奏的下一个方向。开始的慢速练习中,每一个手指弹奏的力量要集中,快下键,以达到音色的扎实、饱满。

5.八度与和旋的技巧

曲谱中左右手多次出现八度音与八度和旋的进行,首先要明确一下弹奏八度的过程中所有的手指都具有同等重要的作用,三只最长,因此必须把注意力集中在三指上,这样易于协调腕部到指尖的动作,增强手腕力量最有效的方法是使一指和五指很好地“互相支撑”,但是手指绷的越紧手腕活动就越难,由此可以确定,在弹奏八度时,手指略微伸展最为适宜,这可以保证在手腕部拉紧的情况下使手指保持最大的坚持性。接下来弹奏的速度,首先来自肘关节,准确性来自肩关节,连走程度依赖于整个手臂的挥动。手腕只是完成补充性的动作。例如,第46小节左手八度音的连奏,结合上述理论,将旋律线条弹得紧凑,第一个八度音爆发力很强,力量侧重落在第一组音上,做减弱的趋势,但每组音要求音色扎实,饱满。在八度的基础上,还有八度和旋的演奏,谱中右手出现的和弦较多,其发力点基于八度弹奏技巧,要求手指奏出的每个音更加坚挺、有力,手指抓的动作要更充分,有时旋律音在高声部,这就要求右手弹奏时侧重八度和弦中小指的音,具体因曲例而定。

第二叙事曲的结尾是按部就班地不断加速地产生了结尾。对于多数习琴者来说,乐曲的第一主题相对难度更大,娓娓道来般的流动的旋律,对应着平缓而平均的弹奏。在演奏时,也要注意并不追求过多的个体性。钢琴教师要尤为注意这一点。首先,第一行乐谱练习时要求掌握轻巧的音色和平均的力度控制,然后在进行和弦的练习弹奏,掌握相应技术点以后,可以剖析叙事曲的音乐语言与旋律的乐句划分。不只是为了追求一种纯音乐的表达,而且赋予对话的寓意。此种叙事性与波兰诗人密斯凯维兹所写的的抒情诗《斯维杰江卡》类似,其中讲述了一对恋人之间的故事。同样地,第一主题阐述的是积极的爱情观念,表明了爱的萌芽阶段,或者可以想象成有多种旋律拼成五彩斑斓的画板。

乐曲的第二个主题具有可变的,轻盈的特点,倾向于沉稳庄严的性格。在这之后,乐曲需要连续不断的表达,在演奏第二主题时,这要求演奏者手指上的坚固的坚固力量与扎实的弹奏,并不是依赖于踏板。因此,相应的练习必须严格控制在无踏板参与的情况下完成。

除第一主题之外,多数的技术复杂与难点存在于结尾部分。右手练习动作是两个音符的进行,然后是突出两个主题之间的对比层次。第一主题要求演奏者在手指上运用较小的力量,显出它轻松自由的旋律特征,第二主题相比第一主题则需要音乐上的扩张,音响效果坚挺有力,以此附和激化的情感矛盾。若演奏者没有处理好各部分的力量,他不只会对演奏灰心丧气,而且还会出现丢音等严重问题。

对于钢琴音乐教育者和习琴者来说,肖邦叙事曲是不可或缺的一课。钢琴教学的发展历程中,每一位从事钢琴的音乐爱好者,都是欣赏着肖邦的优美动听的旋律,探索着他的音乐世界。

三、教学中注重对音乐作品内容的表达

F大调叙事曲的开始部分速度定为小行板,富有强烈性的情感和舞曲性的节奏。他将各个乐句之间明显的用长连线描出,基本上将八小节定为一个乐句。声部之间互不干扰,带有层次的从容地进行着,建议采用贴键式触键方法弹奏,这便要求习琴者对四、五指具有良好的控制能力去处理连线的句子。整首六拍子的节奏带给听众进行的律动感,因此特别强调左手在节奏方面的准确把握。踏板的替换建议采用后踏板,这样有利于旋律听似不间断的衔接,还要酌情和声功能的进行而替换踏板。在力度方面,乐曲起初的的单声部需要平静的出现,仿佛被带进了一场安静而和谐的梦,在旋律呈现之后,声音逐渐清晰而明亮,和声的运用带给人一种满足感。第一主题使用了复调手法,所以第二、第三声部的力量均控制在一定力量范围之内,为了突出第一声部的旋律,这样有利于音响效果上的层次清晰以及听觉效果上的主次分明。同时,第一主题仿佛让人们置身于美丽的大自然中,气氛谐和,心情愉悦。

一片安详过后,是来势凶猛的第二主题如骤雨般急剧而降,在抒情的第一主题之后掀起一阵狂潮,令人心生波澜,从音声弱化的(sottovoce)发展成突如其来的(presto confuoco)。因此,这一主题触键要求要迅速而有坚挺,不仅要求颗粒性,还要达到通透性。标有的力度记号虽是“ff”,但肖邦的浪漫抒情性风格,要求即使是标有极强力量的情况下,习琴者也要在力度方面做好相应控制,不能强的过于狂野奔放,从而抹去原本的优雅。在该作品第46小节,右手的琶音下行演奏与左手八度上行挥动,在力度方面的控制是反向进行的,左手上行渐强处理,右手则作减弱处理,而难点是旋律突出在左手上表达。之后的一小节,右手旋律部分越来越强,与前一小节小节形成波涌式的推进,仿佛风在回旋,浪在跌宕。

从乐曲的第63小节开始,右手采用的相似节奏好似第一主题的呼应,而左手做出力度渐变的起伏式伴奏音型。向上移调小三度关系,带来旋律的模进和力度的逐强欲将音乐推送至乐曲的高潮部分的e音,犹如惊涛拍案。

随着音乐走向的下降,力度也开始渐弱。惊涛骇浪趋向于平静,音乐随之由危转安。第78小节开始越来越细微的声音,直至第二主题的完毕。张力十足的第二主题貌似在叙述一段惊险的场面,恰恰与密斯凯维兹的叙事诗情节再次重叠,也可反映出肖邦内心所经历的暴风雨景象和抑郁心情。

全曲的最高潮出现在167小节左右,即第二主题再次出现后,突兀的和声音响与半音阶进行带来不断升温的矛盾情绪。此段的练习要求触键敏捷、迅速,颗粒性强,有利于完整地表现出半音阶变化。第175小节之后,右手开始强调音程中低音的效果,而旋律在蕴藏在中间声部。随着音乐发展到第二主题的音乐再现时,“ff”的力度标记迅速转至“pp”。充满张力的音乐归于平静,最初的主题部分再现。不论在音乐要素的各个方面都存在着强烈的衬托和反差,例如在力度、速度、音色和情绪方面制造出强烈的冲击感。音乐的高潮突然转变,回到安静的氛围中。

曲终部分运用的是转变为关系小调后的第一主题,但在调性做了转变,好像处在沉思之中,又仿佛是哀伤的叹息。此时的力度一定要控制到非常弱。在休止7拍的寂静之后,采用a小调的主和弦为全曲画上完美的句号,留有无限的思考空间。

四、浅谈肖邦第二叙事曲的审美意义

钢琴音乐的审美应从音乐艺术的美学规律出发,从音乐的本质、艺术价值,探讨有意义的声音带给人们以打动人心的精神力量与心里需求。按音乐作品的创作、表演与欣赏的三维度出发,将纯粹的艺术目的带向内心的感性需要。而审美就是其中之一。肖邦的钢琴音乐是艺术文化遗产中的无价之宝。他的钢琴叙事曲的独特之处奠定了在器乐作品中的经典之位。肖邦作品的叙事性经典之处在对音乐形象的表现上能恰如其分与浪漫主义音乐风格相融合。

肖邦的四首叙事曲都是以六拍子为主。在一首叙事曲中可以运用多种音乐表达方式,可以看出他的钢琴叙事曲包含了复杂的技巧和思想性特征。肖邦的叙事曲为之前钢琴艺术的表现力乃至今后的钢琴音乐的发展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F大调第二首叙事曲{作品38号}是四首叙事曲中标题性最突出的一首,它以最为激烈的主题对比为主,尤其是第二主题毫无预备的到来,使得戏剧性深刻、强烈、深入人心。第一主题清、优美、明亮、质朴,充满着田园般气息。同时也表现一种愉悦、美好的心情。波涛汹涌的第二主题好似一阵疾风骤雨旋地而起,在美好之后又带来惊涛骇浪。在再受到第二主题狂风暴雨般的席卷,没有重生,接近尾声。

肖邦的叙事曲具有美学应用价值,主题突出,形式创新,这使得肖邦和他的钢琴叙事曲体裁成为历史发展长河中值得人民学习并永久保存的精神财富。而肖邦“钢琴诗人”的美誉正映衬着他在钢琴叙事曲首创成就的光辉。

结论

肖邦第二首叙事曲深受叙事诗这一文学体裁的影响,该作品采用奏鸣曲式和回旋曲式相结合的原则,这也是作者构思和形象塑造的巧妙之处。此曲形象对比鲜明,旋律如牧歌般悠扬,充斥着不安的情绪。他创作的这首叙事曲,篇幅庞大、气势宏伟,具有史诗性和戏剧性,具有歌曲性和叙事性。这在钢琴教学中,启示演奏者应从多方面和更为深刻的掌握作品。给钢琴爱好者带来无穷的宝藏,也为李斯特等人和交响诗、音诗、音画体裁的形成奠定了深厚的基础。

[1]A·索洛莆磋夫.肖邦的创作[M].人民音乐出版社,1960

[2]K.U.Schnabel盧昭洋.现代钢琴踏板技巧[M].全音乐谱出版社,1980

[3]约·霍夫曼李素心译论钢琴演奏[M].人民音乐出版社,1984

[4]葉绿娜.诠释肖邦练习曲作品25[M].大吕出版社,1990

[5]王润婷.钢琴演奏的艺术[M].全音乐谱出版社,1992

[6]钱仁康.肖邦叙事曲解读[M].人民音乐出版社,2006

(责任编辑 白丽荣)

1001-5736(2016)02-0164-4

J624.1

A

猜你喜欢
叙事曲八度肖邦
“钢琴诗人”肖邦
论肖邦《第二叙事曲》(Op.38)的叙事、形式与风格
奔驰在祖国大地上
——选自大型交响叙事曲《苗寨的故事》
肖邦
浅析《兰花花叙事曲》特色揉弦的运用
钢琴演奏中的八度技巧
——探究李斯特钢琴曲《魔王》
性依存叙事曲
刍议音乐表演与钢琴演奏中的八度技巧
试论音乐表演中如何进行钢琴演奏中的八度技巧
肖邦故园,在谁的心里——我对《肖邦故园》教学的一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