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华, 郭丽杰, 刘晓音
(河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河北 石家庄 050091)
论高校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内在关联性
王建华,郭丽杰,刘晓音
(河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河北 石家庄050091)
高校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具有十分密切的内在关联性,这种关联性影响着二者的教育成效,只有深刻认识这种关联性,才有利于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顺利圆满进行。本文从二者的有机统一性入手,分析了二者关联性的三个方面:核心内涵具有承递性、教育功能具有趋同性、实施环节具有相似性。提出了两方面的对策:一是规避差异性,精准发力;二是坚持关联性,形成合力。
高校;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高校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高校对大学生进行人格塑造教育的重要内容,它通过对国学优秀内涵的深刻发掘,利用高校平台,结合现代实践及理念,对大学生的行为模式、思想动态、心理倾向、主体意识进行本土化的培育。高校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在大学生人格成长、能力成长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则是高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和措施,2013年中央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明确指出,要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国家在新形势下对高校大学生成长教育提出的新要求,是大学生德育教育的新内容,是德育教育的基本要求,也是时代发展的必然。
在高校德育中,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具有紧密的关联性,二者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而又有机统一的。从教育功能、教育对象、教育主体以及教育环境来看,二者基本是统一融合的,它们统一于高校德育整体工作当中,是高校开展立德树人教育的重要教学内容,因此,要正确看待二者的有机统一,要系统发挥其合力作用,促使高校德育工作发挥最大化效用。
(一) 核心内涵具有承递性
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注重的内涵包括精神层面的正确引导、实践层面的积极践行和价值方面的正确塑造。在精神层面,优秀传统文化体现的是高度民族认同、肯于担当的爱国主义情怀,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就是其高度概括。在实践层面,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注重积极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在认识改造的过程中要实现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孔子的“和为贵”“和而不同”既努力实现和谐状态,也不回避冲突争端,体现了积极进取的实践观。在价值层面,优秀传统文化倡导以人为本,实现人文关怀,“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无论是人与人,还是人与自然,都要尊重主体价值性。高校传统文化教育正是高校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基本路径和现实选择。[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和集中表达,是中国在社会主义社会初级阶段,对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的理性思考。从实事求是到“八荣八耻”,再到“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社会每个成员的价值观导向的正确引领,它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突出体现,紧密契合了中国社会主义特色,是全党智慧的结晶。
从二者内涵来看,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具有天然的紧密联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国家民族站位、人与外部环境关系的思考都体现着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富强、和谐、平等、爱国、诚信、友善等都是优秀传统文化一直倡导的。社会主义价值观的确立离不开对本土优秀文化理念的继承与发展。正如恩格斯指出的恩格斯指出:“历史从哪里开始,思想进程也应当从哪里开始,而思想进程的进一步发展不过是历史进程在抽象的、理论上前后一贯的形式上的反映;然而是按照现实的历史过程本身的规律修正的”。[3]没有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发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只能成为无本之木、无根之水。
(二)教育功能具有趋同性
功能趋同是指两种事物自身属性功能向着相同的发展,在其过程中,能够相互吸收相互影响,形成合力,进而增强事物的功能性作用。就教育功能来看,二者具有天然的趋同性,并且在实践过程中,这种趋同性促进了其教育作用的最大发挥。具体来说。塑造合格的高素质人才是高校教育功能的主要内容,高素质的人才不仅仅体现在“专”上,也体现在思想素质的“红”上,简而言之,就是要塑造专业素质、思想素质具合格的全面人才。高校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侧重的就是塑造人格健全、心理健康、与外界环境和谐相处的人才,注重的是“红”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要功能之一就在于通过正确价值导向引领,塑造人人能够遵守的基本行为规范,通过规范的约束作用,提升整体社会的公序良俗水平。二者的趋同性发挥了强大功能,促进了相互支持,相互融合:一方面,高校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厚值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本土化文化背景,有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真正符合老百姓的文化思维,能够真正深入其内心,外化其行动,真正实现教育目的;另一方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正确导向引领对高校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起着巨大的促进作用,对其在如何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继承与扬弃上提供了思想指南和发展方向。总的来说,二者育人、树人的基本功能相重合、相趋同,对社会的健康良性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三)实施环节具有相似性
教育心理学研究认为,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 非智力因素起着主导性、决定性作用。[4]而非智力因素的培育与提高,必须要遵循规律,不能急功近利。高校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一个共同点体现在:两种教育都针对教育对象的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是不易量化和难以用数据考量的,因为其偏重于通过对教育对象的主观世界改造而促进其外部行为的良性升级。因此,从教育学观点来看,实施二者教育,必须要坚持教育的长远性和规范性特质,切忌急功近利,切忌与政绩挂钩,要本着循序渐进的教育属性开展。具体来讲,润物细无声是开展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象写照,从二者教育的基本属性来看,它们注重的是主观世界的改造,需要循序渐进,需要成系统地规范性推进,而不是急功近利式的大张旗鼓,这也是教育的基本规律所决定的。优秀传统文化理念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培育针对的就是非智力因素,这种非智力培训必须要循序渐进,防止“大跃进”式思维。十八大报告中对如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出的“三个倡导”就是秉持了这种科学发展思路。“倡导”一词用得很准确,其词义就是对某种活动行为发起意见建议,并且能给与帮助,是引领而不是强制,这就是对其循序渐进性特质的一个准确把握。总之,二者实施环节必须要做到:坚持稳步推进的基本原则,遵循循序渐进的工作方法,采取正确引领的理念导向,注重以小见大的工作方法,从小处着眼,放眼于未来。
(一)规避差异性,精准发力
要充分发挥二者关联性的内在合力作用,还必须要注意规避二者的差异性。具体表现在:
第一,在教育内容上,以24个字为核心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有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又融合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正确思想,既包含着对全党全社会的殷切期许,又展现出我国一贯以来的国际态度,始终贯穿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兴”的中国梦。[5]而高校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内容主要是包括家国情怀、社会关爱、人格修养等方面的内容,简而言之就是爱国、处世和修身等方面。这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虽有重合,但也各有特点,有所区别: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的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是执政党对全党和全社会的要求,呈现着国际性特点;高校优秀传统文化秉承的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经典理念,侧重的高校学生的必然需求。
第二,在教育形式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站在国家层面,通过各种平台,对其内涵进行积极宣传和引导,通过培育和践行来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最终确立,使其占据主流意识地位;而高校优秀文化传统教育则是主要借助于高校教育平台,通过课堂讲授、实践教学、活动开展等形式,将传统文化精髓塑造于学生内心,使其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从教育形式来看,高校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形式比较欠缺,需要进行深度和广度的发掘。
第三,从学生关注度来看,通过笔者做的一些调研,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和传统文化教育的了解大都停留在表面程度,既不系统,更不深刻。二者相比较来说,对传统文化的了解稍高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固然与学生的兴趣点有关,同时也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开展的深刻程度紧密相关。不可否认,在实践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与践行很多处于形式上的活动开展,较少有触动学生内心感应的举措。无论怎样,无论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还是高校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都必须要将学生关注度纳入认真思考的范畴。
(二)坚持关联性,形成合力
第一,在方向上,人类历史是社会的历史,社会的发展不断促进思想理论的创新,[6]要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深刻吸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核心理念,把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始终和以改革创新的时代要求结合在一起。这样既能有利于高校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积极应对思想多元化大背景的冲击,也有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深化与拓展。
第二,在内容上,要重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作用。这意味着要规避二者的差异性内涵,寻找共性的基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立足于中国的这块土地上,关注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7]正如习近平指出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凝练和升华,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基因作用的必然结果。
第三,在手段上,要能准确把握教育对象的特点,有的放矢。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质就是主观世界的改造,主观世界的改造关键在于理念的塑造和思想的转变,这种塑造和转变必须要以教育对象的个体特点为基础,不能大而化之。尤其是我国和谐社会正进入涉及社会成员“精神信仰”的深层次攻坚期,[8]以教育对象特点为基础更显得尤为必要。
第四,在教育要素环节上,要实现科学规范配置资源。一是要强化施教主体的主观世界改造。提升思想认识水平,重视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改造,能够用系统化规范化的视野将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作为重要施教内容来对待。二是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实施教育内容。能够因地制宜、因材施教,注重长远。三是提供有力的硬环境保障。通过资金支持、物力支持,保证教育过程的顺利进行。四是及时改革体制机制。如职称评定、课时分配、科学评估等不合适的体制机制都要进行改革,只有良好的体制机制能切实保证教育活动的顺利开展。
第五,在教育思路上,要坚持创新观点。在当前“互联网+”的大数据时代,文化数字化无处不在,已成为一种理所当然,[9]以数字技术为核心的虚拟空间逐渐成为了社会交流的平台,这在很大程度上也颠覆着传统的教育方式方法,高校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不应“谈网色变”,而是要积极引导,融入其中。通过创新,创造出人们喜闻乐见而易于接受的教育内容,从而促进教育成效实现。
总之,高校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紧密联系、相辅相成的,只有深刻认识这种内在关联性,才能促进二者教育成效的最大化。同时,也要注意到二者的差异性,不能盲目的一刀切,这样才能少走弯路。在高校这个教育平台,针对大学生这个特殊的对象群体,必须要从教育诸环节要素积极入手,科学规范配置资源,才能有助于教育目标的真正实现。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的:“要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要处理好继承和创造性发展的关系,重点做好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10]
[1]中共中央办公厅.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EB/OL].(2013-12-23).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3-12/23/c_118674689.htm.
[2]乔恩杰.论新形势下高校传统文化教育的使命[J].廊坊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31(3):120-122.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3.
[4]陈遂彦.论人文教育对于大学生培养的重要作用[J].沿海企业与科技,2005,67(9):168,116.
[5]王奎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践行途径研究[J].石家庄铁道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9(4):82-85.
[6]吴玉梅.儒家“民本”思想的当代价值研究[J]. 石家庄铁道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 9(3):67-71.
[7]薛明珠,陈树文.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历史逻辑性[J].石家庄铁道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 7(6):61-64,80.
[8]李伟哲.“仁爱”精神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的价值[J].石家庄铁道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7(2):65-68.
[9]刘梦月,刘晓华,谢德银. 赛博空间语境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J].石家庄铁道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0(1):92-95.
[10]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EB/OL]. (2014-2-26). http://cppcc.people.com.cn/n/2014/0226/c34948-24463617.html.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Core Socialism Value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Wang Jianhua, Guo Lijie, Liu Xiaoyin
(Hebei Jiaotong Vocational﹠Technical College,Shijiazhuang, 050091, China)
Chines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education and core socialism values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has strong correlation which decides how successful the education will be. With profound understanding this correlation, we may accomplish successfully the core socialism values education goal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organic unity of the two, this paper makes an analysis of this correlation from three aspects: the relevance of core connotations, the uniformity of educational functions, and the similarity of practices. In the end, it puts forwards two measures: one is to neglect the differences and realize their respective advantages; the other is to insist on the relevance in order to form resultant forc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the core socialism values education
2095-0365(2016)03-0098-04
2015-03-25
王建华(1976-)女,硕士,副研究员,研究方向: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与实践。
河北省科技计划研究项目(134076183D)
D643
ADOI:10.13319/j.cnki.sjztddxxbskb.2016.03.20
本文信息:王建华,郭丽杰 ,刘晓音.论高校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内在关联性 [J].石家庄铁道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0(3):98-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