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张弘
春晚中的文化传承与技术创新—以2016年安徽电视台春晚为例
Taking 2016 Anhui Spring Festival Gala Evening as an example to see the cultural inherita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文/张弘
春晚早已与年夜饭、祭祖、放鞭炮一起成为除夕夜必不可少的项目之一,成为一种新的年俗。春晚节目形式多样,从传统的戏曲、舞台艺术到魔术、摇滚音乐应有尽有。内容上,涵盖我国传统文化的方方面面,形式上,展现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科技、艺术成果。可以说,春晚在传承与传播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上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21世纪以来,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为了追求更好的节目效果,春晚的录制设备、舞台设备等都在不断地更新换代。传承与创新从来都是相对的,如何将两者很好地结合在一起,在创新中传承,在传承中创新,一直是春晚所需思考的课题。从央视春晚到各省级卫视、地面频道的春晚都在努力寻求二者的平衡点。2016年安徽春晚就很好地做到了这一点,将对文化的传承融入到了技术的创新里面,用更科学的手段展现传统文化的优点,较好地将二者结合到了一起。
1、传统民族文化的传承
民族文化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民歌和民族舞蹈。2016年安徽春晚(后文简称徽晚)共13个节目,其中有5个节目是民歌,分别是新疆民歌《掀起你的盖头来》,安徽民歌《采红菱》、陕北民歌《天下黄河九十九道弯》以及经典民歌《彩云之南》和《美丽的草原我的家》。民歌的形成极具偶然性,很多都是民众在劳作中即兴创作而成,体现着当地的风俗文化。2016届徽晚上的五首民歌代表着不同的民族,通过歌手的歌唱展现出了不同民族的语言、服饰、生活等传统文化,很好地传承和传播了传统民族文化。
2、传统民间文化的传承
安徽可以说是戏曲之乡,这里孕育了黄梅戏、凤阳花鼓等传统戏曲,徽晚一直会注重对这些民间文化的传承。黄梅戏《女驸马》中的《谁料皇榜中状元》是黄梅戏的经典唱段,也是老百姓朗朗上口的戏曲选段。2016年徽晚导演组邀请来了安徽戏曲界首位“二度”梅花奖获得者韩再芬及其弟子中三代“女驸马”的扮演中,共同再现了这家喻户晓的黄梅戏名段,引起了现场广大观众的共鸣。凤阳花鼓是具有安徽符号的音乐。它又称"花鼓"、"打花鼓"、"花鼓小锣"、"双条鼓"等,是一种集曲艺和歌舞为一体的民间表演艺术,一般认为形成于明代。凤阳花鼓演唱的曲调丰富,它源于当地的民间小调,后又吸收了全国各地精彩的俚语,极具传统民族音乐的典型特征。凤阳花鼓这种流浪卖艺的民间歌舞表演,在新中国成立后,被作为一种传统的民间艺术保留下来,并成为我国汉族民间喜庆丰收、欢度节日和反映劳动人民幸福生活的一种民间歌舞表演形式,曾被周恩来总理誉为“中国的芭蕾”。2016年徽晚导演组邀请来自大洋彼岸的美国亚特兰大的舞蹈艺术团,给观众带来精品舞蹈《乡恋》。这一舞蹈将中国的芭蕾与西方芭蕾艺术完美地糅合到一起,促进了“凤阳花鼓”这一极具安徽民族特色的艺术与现代艺术有机的融合。
1、内容上的创新
2016年的徽晚不仅沿袭了以往以歌舞娱乐节目为主的习惯,还关注起民生话题和时政热点,比如《新闻故事:生命的忠诚》、歌舞《共筑中国梦》等,其他节目诸如小品也紧密结合社会热点。2016年徽晚导演组不再仅仅把徽晚当成一档大型文艺节目,而是更注重它的现实意义,用艺术形式将热点话题娓娓道来,这种内容上的创新不但没有削弱徽晚的可看性,还让它的主题和内容更加丰富多彩起来,更吸引观众。
2、技术上的创新
2016年徽晚在技术上运用了许多高科技,如在国内舞台上不多见的小球矩阵,这种技术配合灯光音响,场面宏大、气势恢宏,极具视觉冲击力:在摄像上则通过使用三台虚拟定位摄像机,配合“飞猫”和“电兔子”技术,全力打造了一个全方位、多角度、超越视觉极限的视频系统,创造性地突破了舞台局限,以高科技将传统文化更好地展现出来,为收看这台有着浓郁安徽特色的春晚的观众增添节日欢乐,深得广大观众的赞誉。
文化是伴随人类文明发展而出现的一种精神产物,它的存在能起到传递历史、促进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的作用。所以我国向来注重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春晚受众广,传播面大,能够更好地传播传统文化,纠正各种负面的破坏传统文化信息的传播,保证传统文化更好地传承下去。
所以说,春晚对于传承传统文化有着不可推卸的作用,且作用巨大、意义巨大。它表现在:对民生大事的及时关注并能以艺术的形式予以恰当地鞭讽,能够较好地起到“移风易俗”的良好文化引领;对时尚审美进行及时地发掘并进行艺术形式的呈现,能够较好地对广大群众进行影响,能有效地促进审美情趣的提高;对新兴的艺术形式和文化品牌进行及时地褒贬,对文化建设进行恰当地充实;对地方音乐文化的传统及发展进行反应或引领,可将之与兄弟、国家的音乐发展协调同步,尤其对地方传统音乐文化的发掘与引领,将对地方文化高峰建设步伐起到积极的推动,这已在“徽晚”的历届效应中得到了较好地体现,值得相关春晚举办者、策划者以借鉴。
通过对2016年“徽晚”的研究可以看出,传承传统文化越来越成为春晚的主旋律。但科技在进步,社会在发展,人们的思想观念和审美追求也在不断的变化,一味地传承不仅不能更好地传播传统文化还会造成观众的流失。但抛弃传统文化,一味地追求创新,又丧失了春晚的意义所在。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作为其重要表现形式之一的春晚对于传承传统文化有着不可推卸的作用。但传承并不意味着一味的守旧,而是要与时俱进,在传承的基础上不断创新,以期用更好的形式、更好的技术将传统文化表现出来。2016年徽晚在传承传统民族文化和民间文化的基础上,创新内容和技术,用更丰富的内容、更科学的技术来传承传统文化的做法值得肯定,这不仅能吸引更多的受众,还可以将传统文化传承、传播给更多的人,能够更好地推进传统文化与时俱进的发展。
张弘 安徽广播电视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