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作品中的詈语研究

2016-04-03 11:45杨倩
文学教育 2016年29期
关键词:语言

杨倩

电影作品中的詈语研究

杨倩

詈语作为语言的一种,经常出现在人们日常的言语行为中,是使用频率很高的一种语言形式,也是语言学界无法忽视的一种语言现象。电影作为一种广泛的大众传播方式,其语言具有口语化的特点,其中出现的詈语体现出了詈语在实际语言运用中的使用特点。本文结合电影中具体的詈语例子,分析出詈语的存在是文化和生活的双重需求,是心理和生理的双重需求,是使用和效果的相互作用。又从詈语对于施詈者和受詈者的影响、对于人们常用语的影响、对于电影的影响三方面分析了詈语的语用效果。

詈语 电影作品 原因 效果

电影作为老少皆宜和参与程度很高的大众文化形式,以一种直观、形象的方式迅速而有效地向我们展示了社会生活中的各个方面,尤其是在反映现代生活的电影中,使我们能更好地了解本国文化和融入外国的文化。在电视电影广播网络中,詈语作为直接表现情绪的、对他人造成一定影响的语言行为,是一种不可忽视的语言现象。詈语是我们了解现时文化的一个特殊的角度,它直接反映了人们的喜怒哀乐,显现出了一定的时代特征。到底是什么原因使这个文明人避之不及的、不登大雅之堂的现象如此经久不衰、随处可见呢?又是什么样的原因使其能随着社会的改变而改变,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呢?

我们将通过分析电影中存在的詈语例子,探究詈语存在原因。

一.詈语存在的原因

1.詈语的存在是文化和生活的双重需求

随着语言和文字的产生,各个时代、各个地区、各个阶级也产生了相应的类型繁多的文化,人类文明正是在各种文化现象中慢慢升华聚集的,文明是文化的结晶。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之一,透过它,可以照见人们的信仰、喜好、憎恶,它作为一种文化形态形象地显现了一个社会的历史和文明,使文明这种形式上的东西透过日常的话语就能呈现在人们面前,也让想要融入当地文化的外地人、外国人有了突破界限的途径,学会了一种语言就可以和当地的人交流,有了沟通才可以相互理解,有了理解才谈得上合作和包容,因此,融入了语言这个家庭就等于进入了文化这个组织。但是,人类自己制造的文化并不是都能被世人所广泛接受,表现在个人选择上就会有亲有疏,受时代背景、国家地区政策、个人喜好和社会宽容程度等方面的限制,这在电影中随处可见,最主要的表现形式是电影角色使用詈语表达主观看法:

比如《Ocean's Eleven》中有一段男主角的话:FuckingDante. Goddamned poetry-rhyming faggot piece of shit.(把诗人但丁说成是舞文弄墨的同性恋)。

虽然不可否认詈语是语言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但是在生活中它是“语言垃圾”,是一种不文明的行为,在学校教育中它是禁语,在课堂上它是空白。詈语一直以一种负面的形式存在着、发展着。而其实语言本身并没有好坏,如果我们以一种正确的心态去对待它,从审丑审恶中发现社会中的历史文化影响因素、人们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态度、社会的思潮走向,也算是它作为语言的一份子为社会做了贡献。

当人们无法改变现状又不甘委屈于现状时,就有了靠语言寄托内心期冀的现象,中国古代有人们咒昏君死的詈语:时日曷丧,予及汝皆亡![1]中国的圣人孔子就曾骂过:“始作俑者,其无后乎”[2]。《三国演义》中有家喻户晓的诸葛亮舌战群儒、骂死王朗的故事。西方也有“To make a saint swear.”的说法。世界上大概没有哪一种语言文字不带粗语、脏话的成分[3]。要论詈语在生活中起到的最大作用,莫过于是用语言化解了拳头间的暴力,用语言象征性的施暴从一定意义上来说维护了社会安定。不得不说詈语的普遍存在主要是因其具有坚实的群众基础。

2.詈语的存在是心理和生理的双重需求

上文说到詈语能够化解拳头间的暴力,所以当一个人情绪激动时,这种能使他发挥拳头般功效的语言必定是普通语言无法表达的,这时候詈语应运而生,詈语能使他的情绪得到宣泄,从而达到心理平衡。而且当我们情绪激动,詈语脱口而出之时,也说明了我们并没有处心积虑的遣词造句,相应的,除去詈语的杀伤性或漫无目的性等外部性能之外,詈语背后也暗含着我们真实的言论与感受,这无疑增强了言论的可信度。可以说,所有的情绪都可以使用詈语进行宣泄,不管你是沮丧 (depression)、失望(despair)、绝望(hopelessness)、困窘(embarrassment)、愤怒(anger)还是憎恨(hate)、嫉妒(jealous)、恐惧(fear)、悲哀(grief)、厌恶(abominate)、无奈(helpless),甚至于高兴(cheer)、欢乐(pleasure)都可以用詈语表达出来,而同样的詈语在不同的语境下也可以表达多种不同的情绪。

《Thelma and Louise》中出现了多处goddamn,有的时候还和shit一起加强自己的情感表达。我们来看其中的三例:Goddamn it!Thelma.Don'thollerlike that.Shit!妻子的大喊大叫使丈夫感到烦躁和反感。Goddamn,you are so gorgeous!表达了施詈者的赞美。Goddamn it.Thelma.Every time we got in trouble you justgetblack,or plead insanity or some such shit.表达了施詈者对受詈者的表现感到非常无奈和失望。

语言学家索绪尔曾说过:“语言学……不仅要注意正确的语言和‘优美的语言’,而且要注意一切表达形式。”[4]打破常规语言规范的詈语,无疑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表达形式值得引起我们的注意,它使人们在循规蹈矩的日常生活背后找到了在宣泄自己情绪的同时又不会给人造成极大伤害和损失的手段(相对于暴力来说)。特别是现代社会生活压力大、各种都市病奇形怪状、网络发达、表达无界,各种因素使人们产生了骂人无罪,骂人也有骂人的价值的观点。在此意义上,恐怕世界上任何一种语言中都存在着詈语。就像中国人喜欢的吉利数字、倒贴福字又或者是西方人忌讳的黑色星期五、数字13、黑猫一样,骂詈语有着浓厚的历史沉淀因素,也有着当时当地的心理作用。

但这样说并不是给詈语作辩解,毕竟,我们需要更加文明的社会,“语言仿佛是民族精神的外在表现,民族的语言即民族的精神,民族的精神即民族的语言,二者的同一程度超过了人们的任何想像。”[5]一个民族的道德修养决定了一个民族的语言素质,一个社会的精神文明程度决定了人们使用话语的选择方向,正所谓“言为心声”、“慧于心而秀于言”。

3.詈语的存在是使用和效果的相互作用

中国伟大的文豪鲁迅(1981)曾说过:“漫骂固然冤屈了许多好人,但含含胡胡的扑灭‘漫骂’,却包庇了一切坏种。”[6]詈语到底存在什么样的使用效果,让它能有这样的能力和力量,让我们不能够含含糊糊的扑灭它?詈语只有存在了才能使人们使用它,而只有使用之后才能够产生相应的效果,这些现实语用条件下的使用效果又反过来促使詈语能够长期存在并发展,成为詈语存在的必要性和合理性的理由和原因。詈语的存在与詈语效果是相互依存的关系。我们将在下面讨论到詈语的语用效果。

二.詈语的语用效果

这里,我们主要研究以下三个方面:

(一)詈语对于施詈者和受詈者的影响

在人际交往中,美好的话语不仅可以给别人美的感受、抚慰别人的心灵、改善人际关系,还可以起到赠人玫瑰、手留余香的效果,能够通过美言体现自己良好的修养和高尚的人格。相反的,詈语有时候不仅可能给他人造成伤害、降低自己的品格,还会影响彼此间原本的情谊、给人际关系造成负面的影响,甚至阻断交往和合作。当然,根据我们划分的上述詈语的各项功能,真正有着严重杀伤力的消极詈语并不多,而且,詈语的詈骂色彩还要根据具体语境的变化而变化。按照詈语的三大类别,我们认为使用詈语之后,对于施詈者和受詈者的关系也可以从三方面来分析:

1.产生正面色彩的影响,詈语使用之后,施詈者和受詈者会变得更加亲密、团结,气氛会更加和谐,或是受詈者注意到了施詈者,从而关心施詈者,使交流更加顺畅,达到互相理解的最终目的。

电影《The Other Woman》中,妻子和丈夫沟通时,妻子坚持认为自己的父亲、丈夫的前妻和自己死去的女儿Isabel是他们家庭关系紧张的原因时,丈夫最终受不了她太过锋利的性格,爆发了压在心底已久的不满:

And that makes it okay?It’s not the two of us fucking things up?…You’re cold,Emilia.Cold.…Not everything in the fucking world is about Isabel.通过这次交流和发泄,夫妻之间最终认识到了他们之间存在的问题和各自的不足。

2.产生负面色彩的影响,詈语使用之后,施詈者刺激或伤害了受詈者,在施詈者的各种情绪和心理得到释放和发泄的同时,受詈者的情绪和心理也会发生一定的变化。

如果受詈者采取正面冲突的态度对抗施詈者,比如强调自己的态度、付出等或还以更恶毒的詈语,这个时候的詈语交锋会导致下一次詈语交锋或暴力行为的发生,从而导致正常的人际交往恶化、受损或破裂,使原本存在的问题郁结或更加突出。

比如《Fame》中A在街上用大喇叭放儿子的音乐引来很多学生热舞,从而导致交通堵塞,引发了他和司机B的争吵。

B:Hey!You!Moveyour fucking parade!What do you think this is,5th Avenue?

A:Back it up!

B:I’ll get your ass,buddy!Who do you think you are?

说着B就走过来把A的公放喇叭从车顶上打了下来,A骂道:Pick that up!You son of a bitch!于是,两人打成一团,同时还互相骂着。

3.产生中间色彩的影响,詈语使用之后按照施詈者掌握真理的程度、使用詈语的伤害性程度或是受詈者的理解能力、心理承受能力、意志力和容忍力会对施詈者和受詈者的人际关系造成不同的影响。

施詈者掌握真理的程度越高(含自认为真理在自己这一边)越会使他使用詈语时理直气壮、面不改色,在这种情况下,受詈者的态度对两者的人际关系的变化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一般说来,施詈者使用詈语时是在认为受詈者可以理解詈语内涵的基础上进行的,当然,也不排除施詈者对普通话语或詈语实施虚假语用预设故意挑起事端,“虚假语用预设是预设的一种超常操作现象。其超常之处在于它把非言语交际双方所共有的知识(信息)处理为预设信息。这种预设信息至少对于交际中的一方来说是未知的、或有争议而不能接受的。产生的原因可能是非故意,如说话者错误估计了对方的知识范围或话语意图;也可能是为了某种目的(如试探虚实或纯粹逗乐)而故意为之。”[7]

《Forrest Gump》中,Forrest是一个单纯、善良的人,有点一根筋。参军后,他上车前介绍自己:Hello, I’m Forrest.Forrest Gump.得到的答复却是一番侮辱:Nobody gives a horse’s shitwho are you,pus ball!You’re not even a lowlife, scum-sucking maggot!Get your maggoty ass on the bus!You’re in the army now!在这里,军车司机已经对军队该使用什么样的话语进行了虚假预设,Forrest并不知情,于是他错愕了一下,还是淡定的上了车,只能说他有着强大的心理承受能力和容忍力。

(二)詈语对于人们常用语的影响

说到电影语言对于大众语言的影响,我们不得不提到周星驰的《大话西游》(1994)。该片以“后现代”和“无厘头”的话语地位和独特的审美视角风靡全国。电影分为上下两部,里面存在大量的詈语,随着电影大热,里面的台词也成为大众追捧的对象,其中不乏大量的詈语,在“大话西游_经典台词” 的总结中共有16个场景的对话,出现詈语13处,充斥着“贱人、畜生、三八婆”等詈语,这些詈语不仅没有影响到影片的质量,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反而增强了影片的感染和传播力度。

一般来说,热门电影中的语言常会受到大众的借鉴、模仿和改编,它们在青年人和网络中的传播度更广,有些语言因为其传播的广度和深度而成为人所共知的日常用语。但是,通过观摩电影,我们发现,电影作为源于生活并高于生活的艺术形式,它本身具有浓厚的商业性质,电影中詈语的自创性和独创性成分不大,一般采用的是在现实生活中已有的、常见的詈语,即使是虚构如《大话西游》之类的故事,詈语也多是“我靠、神经病”之类的人们常用词,也就是说,电影中的詈语特点和功能不能脱离现实生活中的詈语。

陈汝东先生认为:“尽管污言秽语对作品人物的塑造具有一定的作用,但对社会道德特别是言语道德也带来了一定的冲击,随着文学作品的广泛传播,污言秽语、粗话、脏话也会不断扩散,使本已脆弱的言语道德在公众的耳濡目染中继续滑坡。[8]至于詈语是否使公众的言语道德滑坡,我们在这里不予评判,但无疑,詈语通过电影得到了传播,电影中詈语对于大众的影响也已经受到了学界的关注和重视。

(三)詈语对于电影的影响

需要说明的是,本文涉及到的中国电影是指在中国境内由中国制作发行的带有中文字幕的原声电影,美国电影是指在美国境内或中国境内由美国制作发行的带有中英字幕的原声电影。

詈语对于电影的影响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察:

1.詈语塑造人物性格

事实上,电影中的人物性格是导演和剧本创作者预先设置好之后呈现给大众的。这里的塑造是从大众的角度出发的,指的是大众通过詈语了解电影中人物的性格特点。不得不说,詈语有时候简洁明了的呈现了人物形象或使原本的人物形象变得更加突出和丰满。

《Something Borrowed》中通过女主角闺蜜的一句话:

“She ditched my ass for stupid law school.”表明了女主角是学的是法律,做事比较严谨保守。通过“He’s being a dick.”介绍次要人物的品格。

2.詈语助推故事情节

这里指的是通过使用詈语使得人物关系或事件发生变化或进展。比如《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中,雨中,男主角生气走了,女主角对着他背影大喊:

女:笨蛋!

男:对啦!我就是笨蛋!

女:大笨蛋!

男:大笨蛋才会追你那么久!

男主角和女主角在这次争吵之后就分手了。虽然争吵不是他们分手的直接诱因,却是助推剂。

3.詈语传递丰富内涵

这里指的是通过使用詈语的评骂功能显现出来的施詈者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比如《不见不散》中男主角想借房子给拍电影的朋友们用,但是女主角李清刚到美国,只是给不在家的房东照看房子而已,并不敢私自借给他用:

男:都是从国内来的,房主不也是中国人吗?互相帮个忙啊。《北京人在纽约》那部片子就是他们拍的。哦,光知道看的时候过瘾,拍的时候也得出力。

女:看的时候我也没觉着怎么样啊。瞎编乱造。

男:那就更得帮他们了,本来他们智商就低,再不选点好看的景,不是更看不过去了嘛。回头片子全世界都播放,丢谁的人呐?还是丢咱中国人的脸,是不是?你说应不应该帮他们?这是有关咱们民族的尊严,跟你是有关系的,我的李清同志。

在此段对话中,男主角骂自己的朋友是为了表示跟女主角是同一战线,从而把女主角拉到自己的战线上:人在国外,要力所能及的帮助朋友。

以电影中的詈语为出发点,通过探讨詈语的存在原因和语用效果,我们发现,詈语作为一种特殊的言语行为,其有自身独特的语言特点,我们不能唐突地把它划定为“垃圾语言”,也不能广而宣传它的存在意义。

[1]王世舜.尚书译注[M].四川:四川人民出版社,1982.

[2]杨伯峻.孟子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60.

[3]黄粉保.英语中粗语、脏话的翻译[J].中国翻译.1998(3).

[4]米敏.“死亡”类詈语[J],滨州学院学报,2005(2).

[5]洪堡特.论人类语言结构的差异及其对人类精神发展的影响.[M].姚小平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05.

[6]鲁迅.鲁迅全集第五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

[7]于磊娟.吵架言语行为研究[D].山东大学,2006.

[8]陈汝东.语言伦理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作者介绍:杨倩,陕西理工大学文学院助教,2013年参加陕西省教育厅与韩国江原道教育厅交流项目,赴韩任教一年)

猜你喜欢
语言
(n,k)-语言及左-(n,k)-语言的一些性质
语言是刀
语言的魅力
让语言描写摇曳多姿
累积动态分析下的同声传译语言压缩
日常语言与播音语言
语言技能退化与语言濒危
我有我语言
论语言的“得体”
语言的将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