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勇艳 仲如林
泰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董勇艳仲如林
随着全球化融化程度的加深,中国与泰国之间的往来联系也日益密切。本文在对当前泰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现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探讨了相应的优化对策,以期能促进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从而进一步满足现代化的市场需求。
泰语专业人才培养复合型人才
随着全球化程度加深,中泰两国之间无论是政治、经济或文化教育之间的合作程度都在逐渐加深。同时随着社会对于人才培养的要求也不断提升。因此泰语专业人才模式应进行相应的优化进而创新,争取向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转变,以更加符合市场需求的发展。
(一)泰语专业人才培养式
就我国当前教育系统现状而言,关于泰语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大多是“2+1”、“2+2”或“3+1”等教学模式,即在国内高校系统中学习两年或三年之后,再到泰国高校学习一年或两年。而泰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可以分为语言型,语言方向型以及专业语言型这三个模式种类。语言型是基于语言本身规律及运用而设置的教学模式,而这种模式也是当前大多数高校所选择的。语言方向型则是基于泰语的应用,同时也会涉及泰国文化知识、外贸知识、旅游知识、物流知识等衍生方向的学习。专业语言型则是指以某一学科专业知识为主要学习内容,同时辅修泰语语言,这要求学生在系统掌握专业学科基础知识及相关技能的同时,还需要具备泰语语言应用能力。这三种教学模式为当前我国高校教育系统应用较为广泛的模式。
(二)泰语专业人才就业现状
在高校教育体系内,泰语专业开设时间并不长,是一门新兴的小语种专业。同时泰国与中国的贸易往来十分频繁,中国也是泰国主要的进出口国家。因此无论是在国内或是国外就业,都有其一定选择优势。国内可以适用于外贸单位或是翻译部门进行相关就业,同时泰国外企的数量也在逐渐增加。泰语专业人才的就业市场整体是比较开阔的。但同时还是需要注意的是,随着全球融合程度的不断加深,对于泰语专业人才的需求层次也更高。不仅仅需要对于泰语语言本身的研究型人才,更需要既能满足语言应用要求,同时也具备核心专业技能的复合型人才。在当前这样的新形势之下,泰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也需要向复合型人才培养方向进行转变。
(一)加强高层次师资力量的建设
泰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向复合型人才培养方向转变,这便对师资力量提出了更高要求。泰语专业教师不仅应是泰语语言类的专家,同时也需要拓展其他与泰语衍生行业的相关知识的储备。教师应该明确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目标,设计符合教学目标的教学内容及教学计划方案,并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的开展过程中。泰语专业学习不应局限于语言本身的研习,因此教师需要有意识地拓展教育学、外国文化、外贸知识、法律知识等其他相关衍生专业的教学,以此帮助学生拓展知识面,为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奠定良好的理论学习基础,使其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二)教学模式注重理论与实践并重
泰语专业学习一方面需要增强学生听说读写以及高阶翻译的能力,另一方便也需要结合社会实践,拓展其应用面,不能局限于传统的课堂教学和单一教学模式。泰语专业人才培养是为未来涉外事业提供专业人才储备,因此需要在教学期间内有意识加强学生对于社会实践能力的重视。如可以与泰国高校建立协作平台,或是加强中泰交换生的专业知识交流,建立国外实习基地。还可以同国内涉外部门进行阶段性定向合作,以合作共赢作为协作发展的宗旨,借此强化泰语专业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同时在此基础上,应建立完善的实践反馈机制,能够从具体的涉外工作实践中总结协作体系的不足,从而指导这一协作模式,使其能够更加完善地发展。
(三)强化就业指导相关教育
就业指导一般意义上是高校系统的必备课程,但往往是针对毕业年级而开设。事实上,可以强化就业指导相关的教育课程安排,让泰语专业学生从入学初始便明确就业方向和职业规划。这可以通过设置相关的讲座或课程,对本校课程设置情况、实践平台构建情况、合作办学人才培养情况、进阶学习情况和就业市场情况等多方面内容进行介绍,帮助泰语专业学生尽快确认自身的职业生涯规划。这样能够促使学生在未来学习的过程中明确学习目标和能力培养方向,了解自身的短板和优势,为成为符合市场需求的复合型人才而加强自身核心竞争力的构建。
由此可见,泰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向复合型人才方向转变,有利于增强人才队伍的素质建设,同时还能更加满足就业市场对于人才储备的需求。对该教学模式进行探讨,有利于促进泰语专业长远发展。
(作者单位:云南经济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