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语文学科的情感融入

2016-04-03 10:33杨晓丽
文学教育 2016年30期
关键词:课文情感语文

杨晓丽

例谈语文学科的情感融入

杨晓丽

《“诺曼底”号遇难记》是沪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中的一篇课文,它选自法国著名作家雨果的短篇小说。小说讲述的是“诺曼底”号轮船被撞遇难,船上的人一片恐慌,船长哈尔威镇静地指挥船员救援、运送争先恐后逃生的人,使救援工作顺利进行,最终所有的乘客和船员都脱险了,只有船长哈尔威沉入了大海的故事。在这篇小说中,他的临危不惧、沉着机智、舍己为人、忠于职守高大形象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语文学科情感融入

在教授《“诺曼底”号遇难记》一课时,我决定安排学生观看《泰坦尼克号》影片片段,了解灾难的残酷和人们面对灾难时的表现,作为本节课的导入。对于这个设计,我心里颇为得意,通过直观性情景,一定会给学生视觉上和心灵上的震撼,此时我再以“看看主人公哈尔威船长是如何救助众人脱离险境的?”牵引学生进入课文,就可以充分激发学生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满怀自信的我走进课堂,一上来就选用泰坦尼克号片段,帮学生体验当时的特殊情境。一切都像预设的一样,学生的目光立即被沉船时危急时刻的场面所吸引,专注地看了起来:船逐渐下沉,很多乘客慌不择路,情况危急……我不禁为自己的设计得意。但影片演到有一名乘客为了逃生,拼命抓住船侧的栏杆,然而船身渐渐竖直进入水中,他的身体随之变得悬空,最终紧握栏杆的双手耗尽了最后一丝力气,伴随着一声惨叫,落入水中,这是多么凄惨的画面,一个生命在消逝。然而,有些学生却在此时不合时宜地笑了起来。

笑的时间虽不长,却破坏了我刻意营造的紧张、慌乱的氛围。我感到十分懊恼和疑惑:有什么可笑的呢?学生面对如此凄惨悲哀的场面怎么能笑得出来?

这节课结束后回到办公室,刚才的那一幕插曲又涌现在我的眼前。为什么面对沉船学生会发出不合时宜的笑声?主要原因也许有以下三点:

一、学生没有进入学习情境。

铃声响起,学生起立,坐在教室里的学生并没有进入学习的角色,没有真切地融入教学氛围中。因为这是电影,生命不是真的消逝,影片中落水的那个人掉下来的状态又好笑,所以几个学生先笑了出来,其他一些同学也附和着笑。

二、教师的教学方法存在不足。

在授课时,教师更多的是着重于知识和技能,过程与方法的指导,重在对事件和哈尔威人物的形象进行分析,以及主旨的把握上。教学中除了完成学生必要的认知目标外,缺乏对学生情感方面的关注,致使过多的压抑学生情感导致错误的情绪和情感产生。

总之,教师只注重教学的认知和能力目标,没有充分利用语文学科的教学特点,将导入、朗读、调动自身情绪感染学生、多媒体、写作这五个环节手段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只注意理性的一面却忽略了育人和情感教育。三、教师对学生的情感教育没有贯穿始终。

尽管是演戏,可是当一个个生命在自己眼前消逝时,面对这个场景无论如何是不应该笑出来的。由此看出,教师在上课初始缺少必要的导入。如果在学生观看视频前,先铺垫一下,告诉学生这是一场极少人生还的大灾难,营造好氛围后,再给学生看,也许他们就不会发出不合时宜的笑了。

究其原因是教师未能真正将情感教育运用到实际的教学中,情感教育只是停留在理论阶段。尽管进行了沉船时悲惨氛围的营造,然而教师只是碎片式地进行情感教育,在教学中没有真正将导入、朗读、多媒体等环节手段看作一个整体。情感教学的力度不够,只将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口述出来,没有进行作者情感对学生情感的渗透,没有进行思维的发散和情感的吐露,没有注意到情感教学要贯穿于教学始终,自然无法使学生产生共鸣。

围绕这些原因,我对这节课重新进行了教学设计。在下一个班级中,我就非常注意这些情况。在将视频片段播放给学生看之前,学生已经了解了这是一次非常惨烈的沉船事故。在对文章主旨进行分析时,我对学生说了这样一段话:这篇小说除了让我们感受到海难的残酷外,也给了我们一个思考——灾难时生命的尊严与意义。让我们震撼的是在生死攸关的危急时刻,船长用生命诠释了作为人的意义:尊重他人生命,优先保护弱势群体。在接下来的观看中,学生无一人发出笑声,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由此可见,上好一节课并非一朝一夕之功。要想在课堂上体现出教学中情感的渗透,价值的凸现,使学生的情感得以提升,就一定要注重情感教育,要把情感教育落在实处。

那么教师应怎样根据教学内容和学情激发学生情感,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呢?现代语文教材的內容大多数是文章、诗歌、戏剧等,各类不同体裁的课文拓展了学生视野,不过学生受知识经验和生活阅历的制约,要准确体会文章表达的情感往往身不由已,情不由衷。因此在课堂中,教师要结合语文学科的教学特点,充分利用导入、朗读、调动自身情绪感染学生、多媒体、写作这五个环节手段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巧妙利用这五个环节手段,将情感教育贯穿这个语文教学中。为此,我从这五个方面进行了实践与探索:

一、精设导语,激发情感

人的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快乐的情境产生快乐感,反之产生悲哀感。这一特点告诉我们: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注意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情境,通过氛围的渲染,情境的体验来激发学生的情感。同时亦把学生引导到对课文思想教育意义的深层理解,达到情感教育的目的。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前三句用名词并列点出9种事物。如何把这9种事物组成有机画面,从而领悟其中的意境呢?这就必须运用联想和想象了。学生通过联想,脑海里自然就浮现出深秋晦暗的暮色里,那枯藤缠绕的老树上,晚归的乌鸦在枝头盘旋,小桥流水旁一户人家透出温暖的光亮。乌鸦归巢,家人团聚,可是瑟瑟西风中,苍茫暮色里,骑一匹瘦弱的老马,奔波在荒凉古道上的游子尚不知投宿何方。想象中事物构成了一幅深沉悲凉的立体画面,寄托了天涯游子孤寂无依的情怀与心境。同学们就会不由自主地进入诗的意境,对诗人所揭示的元代下层小知识分子产生深切的同情。

二、通过朗读,激发情感

朗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手段,也是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的有效方法。通过朗读,细细体会语言的韵味,可以使学生进入作品的氛围之中,亲切地感受作者的情感,点燃情感的火花。

《春》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抒情散文。作者运用各种手法,多角度,多层次地描写了春天的各种景物,描绘了一幅幅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动人图画。教师的范读,让学生不仅看到了一句句优美的文字,而且在老师动情的语音感染下,激起联想,仿佛自己和作者一起在欣赏春天的美景,那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一定会油然而生。

对学生来说,听老师读文章,还只是处于对文章表现出的思想感情的接受阶段,要想有效地领会课文的思想情感内涵,学生还必须在教师的指导下自己朗读。例如,有感情朗读 《最后一课》的结尾:“哈默尔先生面色惨白,在讲台上站了起来”一句,音量应稍轻,语速要放慢,以表现下课钟声在韩麦尔的心头引起的巨大震撼和痛楚。“他转身对着黑板,拿起一支粉笔,使出全身的力气……‘法兰西万岁’”!对这一段,读时速度要加快,力度要增强,“法兰西万岁”要一字一顿,铿锵有力,以表达韩麦尔激昂的爱国热忱。最后一段“写完,他仍站在那里,头靠着墙壁,不说话,用手向我们表示:“课上完了……去吧。”这时必须读得轻而缓,每一个音节均应有气无力地细声拖读,以传达韩麦尔先生力不能支,口不忍言的手势含义。于是,学生就会进入角色,体会出韩麦尔先生高尚的爱国主义情操,从结尾处体会出作者悲壮的情感。

三、做好讲授,激发情感

著名的语文教育家于漪老师说:“情是文章内在的,固有的,贵在咀嚼语言文字,深有领悟;教师只有自己真正动情,才能以情感染学生,这种情是真挚的、高尚的。”如为了使学生体味《背影》这篇课文所表现的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理解文中父亲对儿子的一片深情,老师可以自己在讲台上模仿文中的父亲做艰难演示,使学生为之触动,体会父爱,于是在情感上与文本产生共鸣。

四、利用媒体,激发情感

利用多媒体可以再现课文中各种美的因素,使作品中的文字描述变得更鲜明、更强烈、更集中,从而突破教学重点、难点,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如教授《山川之美》时,可以采用多媒体教学,配合内容寻找符合文意的画面并把它们制成幻灯片。借助多媒体特有的构图美、色彩美和声情并茂的朗读,把文中各种美的因素直观地再现出来,从而使学生直观感受到山川的美,与作者情感产生共鸣。

五、借助写作,培养情感

作文教学也是培养学生情感的重要途径。教学中,如果能以教材为本,读写结合,延伸课文内容,让教材激情传神,有效地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学生的作文必能真情感人,这无疑将使我们的课堂教学焕发出无限的生机与活力,也会使我们的学生更具人文精神。如在学习一组反映至爱亲情的文章后,学生都明白了其实我们的父母虽然也有不少缺点,但他们是爱我们的,只是我们常常“身在福中不知福”,把它忽略了而已,那么这时可以趁热打铁让学生好好回忆一下生活中的一些事例,以“我的爸爸”或“我的妈妈”为题写一篇短文,以加深他们对父爱和母爱的理解和感悟,培养他们热爱父母的情感。

总之,在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进行情感教育是一个不容忽视的任务,应始终贯穿于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同时它更是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重要手段,是教书育人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方面。教师在实践中要充分利用语文的学科教学特点,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把导入、朗读、调动自身情绪感染学生、多媒体、写作这五个环节手段看作一个整体有机结合,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情感培养。引导学生以正确的观点和健康的情感去认识和感知世界,在情感教育中陶冶学生的情操,丰富他们的情感体验,以达到教育教学的良好境界。

(作者单位:上海市天山第二中学)

猜你喜欢
课文情感语文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背课文的小偷
情感
诗歌与情感的断想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背课文
关于初中课文知识拓展教学的若干思考
语文知识连连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