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媒体时代网络舆情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契合与引导机制

2016-04-03 07:55刘立勇王晓玲
关键词:契合自媒体时代网络舆情

刘立勇, 王晓玲

(石家庄铁道大学 外语系,河北 石家庄 050043 )



自媒体时代网络舆情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契合与引导机制

刘立勇,王晓玲

(石家庄铁道大学 外语系,河北 石家庄050043 )

摘要:自媒体时代高校网络舆情呈现出新的特点和发展趋势,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了机遇与挑战,如何正确认识和把握高校网络舆情的内在规律和特点,减少其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冲击,已成为亟需解决的重大问题。高校应充分利用自媒体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契合,从凝聚网络道德教育正能量,加强学生媒介素养教育,建立和健全大学生合法权益保障机制,组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立健全网络舆情应急处置体系,来构建高校网络舆情引导机制。

关键词:自媒体时代;网络舆情;思想政治教育;契合;引导机制

自媒体时代的到来对社会舆论体系产生了越来越重要、越来越深刻的影响,人类逐步走入一个自由表达、自我发声、互动演绎的媒介时代,网络舆论在这一全新的时空场域中得到最彻底的释放和交融。对于以“90后”为主体的学生,在互联网上传递信息、交流思想、表达情感,已经是一种常态的生活方式。近年来,“灾区捐助”、“郭美美事件”、“焚烧日系车”等网络舆情助推的事件层出不穷,既让我们看到网络舆情在社会动员方面发挥的强大力量,也看到舆情失控对社会秩序造成的巨大破坏。网络舆情如同双刃剑,理性与感性、有序与无序、积极与消极相伴而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因此,探讨在自媒体时代如何正确认识和把握网络舆情的内在规律和特点,注重网络舆情的正面引导作用,尽可能地降低负面舆论对高校群体性事件的影响,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不仅是社会转型期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课题,更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党的思想理论建设重要的时代课题。

一、 自媒体时代网络舆情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抑制

(一)网络舆情本身特点决定了对其引导工作的复杂性

网络舆情形成的突发性、传播的多样性、内容的多元性、发布的随意性、演变的无序性[1],给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带来巨大的挑战。在“人人都是麦克风”的自媒体时代,一个热点事件加上一种情绪化的意见,很快就可成为网络舆情的导火索。网民个体意见从新闻跟帖、网络论坛、网上调查、博客、微博、微信等迅速地汇聚起来形成公共意见,再经过各种渠道意见的互动交流,网上与网下相互呼应,最终形成强大的舆情声势。网络舆情的内容包罗万象,网民可以就自己感兴趣和关心的文化类型、思想意识、价值观念、道德规范等发表意见和建议,但由于网络的匿名性、自由性、开放性等特点,一些学生的网络行为表现出戏剧性、肆意性、侵犯性等特点,容易对特定事件、特定群体做出曲解和歪读,甚至造成在一些大是大非问题上的片面和偏激,使得舆情的发展演化常常呈现无序状态。对在象牙塔中成长的学生们来说,轻则受到网络舆情的支配而迷失自我,丧失判断力而表现为盲从,重则受到网络舆情的煽动,群情激奋而易酿成高校群体性事件。

(二)网络舆情便于西方价值观的渗透和操控

网络跨越时空、无国界式的信息交流降低了高校和政府的监控力度,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到来,不同信仰、价值观得以共存,在思想文化领域呈现出错综复杂、多元交织的状态。文化意识形态的复杂性与多元化,特别是西方的文化渗透有可能引发学生对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怀疑和否定,不同程度地对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民族的认同感等造成潜移默化的侵蚀。西方发达国家不断利用其经济优势、信息传播的控制力、影响力, 以有形和无形的方式传播其社会文化、思想意识、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大学生处于一个生理“成年”而心理“未成年”的特殊时期,文化批判能力不强,容易受到各种社会思潮的影响、不良文化内容的侵蚀、畸形文学的渗透,还不足以从容应对多元经济、政治、文化激荡融合的挑战,“当代大学生最缺失的是一种反思自我、反思人生、反思社会的精神,一种能够在纷繁复杂的社会众相中保持理性分析和自主判断的能力”。[2]当这种缺失“遭遇”到众说纷纭的网络舆情时,有些学生便会显现出彷徨、困惑、无所适从、游离不定,甚至否定自己一贯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出现对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动摇。

(三)网络舆情容易造成学生文化心理的失衡

当代中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期,在承受无法通过自身奋斗实现自我价值的痛苦和压力时,在面对贫富两极分化引发的公平、正义问题时,有些学生极易对自我和社会产生质疑和否定,表现出茫然、困惑、自嘲和叛逆,而网络恰恰给他们提供了一个可以表达、宣泄这些情绪、情感的平台,这也是高校网络舆情危机的主要诱因之一。在Web 2.0的自媒体时代,网络文化体现出强烈的个性化、多元化、去中心化等后现代特性,部分学生网络行为表现出“否认权威、抵制崇高,挑战社会公认的举止规则,漠视知识体系和既往生活经验的积累,倾向于一种与传统道德规范相违背的身体的狂欢和冒险”。[3]加之网络监管处于一种无中心、无限制、无终极管理者的状态,网络上是否遵守良好的道德规范不易察觉, 使得部分人道德法律意识弱化、责任感淡化。自我宣泄和自我表现的心理促使一些平时不敢谈、不敢言的话题,在网络上会肆无忌惮地畅所欲言,形成了一些负面的、消极的网络舆情。这极大冲击着高校网络文化生态,导致学生道德责任感的缺失、自我约束力的下降以及自由意识的泛滥。此外,网络的虚拟化环境造成了存在与虚无、真实与虚假的混乱,网络拉近了时空的距离,却拉远了心灵上的距离。长时间埋头于纷繁复杂的网络舆情中,容易人云亦云,缺乏自己独立的判断,失去对周围现实环境的感受力和参与意识,从而脱离集体,造成与他人、社会交往的心理障碍。

二、自媒体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契合

(一)自媒体有利于构建新型师生关系,扩宽德育渠道

从心理学角度考虑,作为具有社会性的人都有着感情上的双重需要: 宣泄与认同。一方面,青年学生处于心理断乳期,承受着源于生活、学业、环境与人际关系等变化带来的心理压力与困惑;另一方面,具有独立、叛逆心理的学生不乐意接受死板的“被灌输式”思想教育,而自媒体满足了学生的社会交往需求,成为连接师生、生生之间关系的桥梁和纽带,改变了教师唱“独角戏”的传统局面。自媒体时代使“大学生获得了更多的话语权空间,形成了特有的网络话语权,网络舆情的交互性也使自上而下的师生话语权体系成为双向交互的师生话语交往”,[4]这为构建符合教育本质的思想道德教育体系提供了便捷的新平台。高校的师生交往不象中小学那样密切,学生很少有机会向老师吐露心声,更多地是通过网络来表达自己情感、学业、就业的现状和困扰等实际问题,高校管理者要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应势利导,通过建立各种层次的网络沟通渠道,特别是班级博客、微信群聊、QQ群等,与学生建立良好的网络人际关系,以促进学校各方面主体进行良好的沟通交流,切实帮助学生克服各种生活困难和心理问题,建立起新型的、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和生生关系,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说服力与实效性。

(二)自媒体方便加强校园舆论监督,及时了解和干预学生的思想问题

学生网络舆情的热点涉及校园生活的方方面面,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校园学习生活的现实问题,折射出学生群体的思想动态。他们通过网络袒露自己的心理和思想状态,发泄自己的情绪,表达对社会、高校、同学等家事国事的态度。可以说,网络舆论是学生思想变化发展的“晴雨表”。因此,高校管理人员一方面要充分利用自媒体“对大学生网络舆论信息进行有效的收集、汇总、分析和整理,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了解学生的意见建议和利益诉求,以更好地应对和干预出现的问题,引导学生朝着积极的方向发展”;[5]另一方面要加强对大学生网络舆情指导,通过师生平等交流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理论观点,形成对事物的正确认识。高校要加强对网络舆情形成和传播规律的探究,分析学生的网络心理特征和舆论需求,掌握学生对热点事件、敏感问题的思想动态变化,为应对和干预可能出现的问题做好准备,使高校切实、高效地改进教学和管理工作,抑制不良网络舆情的传播,更好地促进高校和谐校园建设。

三、自媒体时代高校网络舆论引导与管理机制的构建

(一)凝聚网络道德教育正能量,唱响网络舆情主旋律

积极搭建融知识性、思想性、服务性为一体的高校网络教育服务平台,建设健康的校园论坛、贴吧、微博、易班、QQ群等网络舆论平台,使“校园网成为传播先进文化的新渠道,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阵地,全面服务大学生的新平台,”[6]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武装大学生头脑,提高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筑牢思想防线,自觉抵御损害国家利益、腐蚀灵魂等破坏性信息的侵袭。围绕大学生关注的热点、焦点问题设置网络讨论专题,鼓励师生参与社会主流话题互动讨论,扩大参与面和正面影响力,引导网络舆论走向科学化和理性化,形成正面舆论强势。

(二)加强学生媒介素养教育,营造高校网络舆情新风尚

针对高校对网络教育存在的“重发展、轻管理,重知识、轻道德”现状,切实加强网络道德建设,坚持用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衡量大学生网络行为的价值准则和行为规范,对校园网络舆论平台严格实行用户实名注册制,引导理性发言,培育网上师生的正面声音,发挥网上舆论“定向导航”作用。强化大学生网上言行的法律意识和责任意识,增强道德判断力和道德荣誉感,培育其自律自省意识,促进由他律向自律转变,由外部监督向自我管理转变,自觉抵制网络庸俗低俗媚俗之风,从主观上减少、杜绝虚假甚至非法网络舆情的产生和传播,营造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氛围,形成文明高雅的网络行为。

(三)建立和健全大学生合法权益保障机制,减少高校网络舆情危机的产生

一是建立健全学生参与学校事务管理的制度,维护和保障学生权益。高校应充分听取学生的意见和保证学生的话语权,规定学生事务决策和学生管理规章制定及修订中学生代表所占的比重,在各项制度及制度有效运行中真正的体现和保障学生的正当要求。二是构建学校与大学生平等对话的协商解决机制。高校应在现有的条件下争取各种资源,努力创造学生个人发展的良好环境,关注学生的切实利益,制定科学的、合理的、人性化的规章管理制度,建构学生与管理者、服务者的平等对话交流机制。[7]

(四)组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工作队伍,提升网络舆情管理能力

一要加强网络管理队伍,打造一支包括网站负责人、版主及网络管理员、网络评论员组成的立体化网络教育管理队伍,宣传解释国家、高校有关政策与规定,引导学生网上公正、理性讨论,在保证大学生网络话语权的同时,及时纠正网络舆情中非理性的、不合理的言论,消除不负责任信息的消极影响。网络舆情危机过后,及时总结经验教训,在实际管理和工作中纠正存在的问题,防止危机的重演。二要加强网络思政研究队伍,研判网络舆情发展形势,积极把握舆情发展规律,善于运用新兴传媒及时捕捉大学生思想动态,将网络舆情研究与现实问题研究紧密结合,提高研究成果的网络转化速度和转化效率。

(五)强化高校网络信息管理,建立健全网络舆情应急处置体系

各高校要树立积极和正确的网络舆情观,改变“对网络舆论生态的演变、网络舆情的复杂性观照不足,对网络媒体强大的互动、分享和动员力量认识不够”的格局,[8]在实践中积极应对,构建舆情处理的协同平台,创新网络管理的驱动模式。要建立高校领导、教师、学生等各种主体参与的舆情收集体系,要建立主动披露信息,防止流言、谣言或错误信息的舆情发布体系,要建立危机公关、化堵为疏、快速反应的舆情化解体系。要通过确定“高层次、高品位”目标,培育“高素质、高能力”队伍,加强“高强度、高韧度”工作,配合“高协同、高效率”管理,把网络舆情引导培育为优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水平新的增长极。

参考文献:

[1]周瑛. 新时期加强高校网络舆情引导的几点思考[J].思想教育研究, 2011(11):42-43.

[2]王永灿. 自媒体时代高校网络舆情主体特征及引导探究——基于高校网络舆情诱因的分析视角[J]. 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15(5):2.

[3]高中建. 当代青少年问题与对策研究[M]. 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8:76.

[4]肖蓉. 从网络舆情看大学生网络话语权的实现与引导[J]. 石家庄铁道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7(4):67-69.

[5]潘清泉,韦慧民.网络舆情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抑制和促进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13(7):77-78.

[6]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C].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157.

[7]秦培涛,赵闪.自媒体时代高校网络舆情危机的主要特征、生成根源及应对策略[J]. 石家庄铁道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 9(3):94-95.

[8]张发林.高校网络舆情价值功用及应对能力建构[J]. 中国高等教育,2013(17) : 36.

The Integration of Online Public Opinion with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Universities and Its Relevant Guidance Mechanism in We-media Era

Liu Liyong, Wang Xiaoling

(Department of Foreign Languages, Shijiazhuang Tiedao University, Shijiazhuang, 050043,China)

Abstract:Online public opinion in universities in the We-Media era shows new characteristics and trend of development, bringing both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to education in ideology and politics on campus. Therefore, how to grasp the inherent law and characteristics of online public opinions and to reduce its impact on colleg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has become a major problem demanding prompt solution. Universities are expected to take advantage of the integration of online public opinion with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o construct the guidance mechanism of online public opinion in universities by focusing on the positive energy of network moral education, so as to strengthen students’ media literacy education, establishing and improving the safeguard mechanism for college students’ legitimate interests, forming a team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establishing and improving the emergency handling mechanism of online public opinion.

Key words:We-media era;online public opinio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tegration; guidance mechanism

文章编号:2095-0365(2016)02-0107-04

收稿日期:2016-01-25

作者简介:刘立勇(1978-),男,副教授,研究方向:英美文学、教育学。

基金项目:2014年度河北省高校党建研究会课题(GXDJ2014B023);石家庄铁道大学2014年度党建研究项目(20140113)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3319/j.cnki.sjztddxxbskb.2016.02.20

本文信息:刘立勇,王晓玲.自媒体时代网络舆情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契合与引导机制 [J].石家庄铁道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0(2):107-110.

猜你喜欢
契合自媒体时代网络舆情
自媒体时代的公安微博和公安微信发展研究
自媒体时代下广播的发展现状
“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平安校园建设研究
生态建筑理念和“包豪斯”理念漫谈
探究人力资源管理与企业战略的契合研究
浅析网络舆情治理
基于社会稳定视角的网络舆情预警机制构建的思考
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演化规律与监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