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地域文化标志性称谓的特征

2016-04-03 07:51
沈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年2期
关键词:标志性音节辽宁

侯 丽 杰

(沈阳大学 文法学院, 辽宁 沈阳 110044)



论地域文化标志性称谓的特征

侯 丽 杰

(沈阳大学 文法学院, 辽宁 沈阳110044)

摘要:分析了地域文化标志性称谓的性质和特征,认为从语言学和文化符号学的角度考察,其是一种语言符号,也是一种文化符号,具有语言符号的一般特点,同时也体现出标记性、简洁性、象征性、认同性等不同的语言文化特征。明确地域文化标志性称谓的特征,合理选择和恰当提炼称谓符号,可以凸显地域文化特点,增强地域文化影响力。

关键词:地域文化; 标志性称谓; 特征

语言学家索绪尔谈到语言的符号性时指出:“符号是指能指和所指相联结所产生的整体。”[1]“地域文化”是在一定地域范围形成的一种“区域文化”,是具有地域特征的各种文化形态综合体,地域文化标志性称谓是以语音这种物质形式为能指,以标志性的地域文化形态为其所指,由能指和所指结合而成的符号,是语言符号,也是一种文化符号。符号学理论根据符号所传达意义世界的不同,一般把符号分为三种类型: 指称符号、象征符号和功能符号。就地域文化标志性称谓而言,它不同于一般的语言符号和文化符号,也不同于一般的地域文化称谓,它不是一个简简单单的指称,一个对应某种概念的符号,它往往兼指称、象征、功能性于一身,既指称某一地域标志性事物或现象,同时又是使用与解释这种符号的人某种观念、情感或无意识原型的象征,还可能负载了某种功能。基于这种地域文化标志性称谓独特的结构特点及社会功能的基本认知,通过对目前已被人们接受的中国地域文化标志性称谓的具体考察分析,我们发现地域文化标志性称谓除具有语言符号的一般特点之外,在“标记性”“简洁性”“象征性”和“认同性”四个方面还具有独特性。

一、 标记性

语言的标记性往往表现为一种对立的不对称关系。特鲁别茨柯依提出用于音位特征的分析,他把标记性定义为“两个对立项中比较不常用的一项具有的特别品质”。著名语言学家约瑟夫·格林伯格总结了多达13条标出性的特征之后, 提出一个总结性定义:“当语言中有x特征, 也有y特征时, 非标出组分即不包含x的组分”[2],这就是说,在对峙的两项中, 组成元素较多(既有x也有y)的一方为标出项。

地域文化标志性称谓也就是能够表明地域文化特征的称谓符号,这个称谓(符号)要使它所代表的地域文化成分能够区别于他种地域文化成分,必须要有明确清晰的标记成分,标记性是地域文化标志性称谓的基本特征。地域文化标志性称谓应该标记出本地域文化具有而对比项(其他地域文化)所不具有的“特别品质”,也就是说要科学、合理地选择恰当的语言符号作为标记成分,明确、清晰地标记自己身份。比如,“辽海文化”为辽宁省地域文化的总体标志,以“辽海”为其标记成分,其中“辽”既是辽宁省的简称,也是辽宁地域文化的母亲河——辽河的的名字,“海”则标记出辽宁省域沿黄海(含渤海)区域,“辽”“海”两个语素并列复合,其指称范围既可涵盖辽宁省域,又能标记出辽宁地域文化农耕、游牧、海洋等三种文化交融的独特的结构特点,凸显辽宁地域文化的特色,成为区别于其他地域文化的明显标记。“岭南文化”“齐鲁文化”“巴蜀文化”“荆楚文化”,这四个名词分别为广东、山东、四川、湖北四省的地域文化标志性称谓,它们同样都具有各自独特的标记成分,即“岭南”“齐鲁”“巴蜀”“荆楚”,分别标记出各自地域文化不同于其他地域文化的自己独有的特质。

地域文化标志性称谓的标记成分可以是山川河海、城寺楼宇,也可以是古国名、地名、人名,地域文化所涉及的器物、行为、理念、制度等具有地域文化特征的成分都可以作为标记成分。比如,“盛京文化”“三燕文化”“五女山城”“中街”“皇寺”“口袋房”“蔓子炕”“老边饺子”“苏子叶饽饽”,这些称谓可以说都是辽宁地域文化的标志性称谓,它们有的以辽宁省域地名、古国名、山名、寺名、街名作为标记成分,有的以辽宁特有的民居、食物作为标记成分,分别从不同的层面标记出了辽宁地域文化不同于其他地域文化的特质,共同承载了辽宁地域文化的意蕴。一般来说,位于地域文化顶层的标志性称谓,其标记成分应该标记出该地域文化最突出的、影响最深远的特质,因此,具有文化传承性的古国名或本省市的简称往往会成为此类称谓标记成分的首选。

二、 简洁性

地域文化标志性称谓最有影响力,是地域文化内涵的高度浓缩与概括,简洁凝练的称谓符号醒目传神,容易识记,便于传播。地域文化标志性称谓既可以是地域文化中原有的名称提炼完善而成,也可以是经过挖掘提炼出的新称谓符号,一般由语言中的名词或名词性词组构成,其语音形式和词语结构与汉语的一般词语有广泛的共同性,但也表现出简洁的特征。

简洁,就是以尽可能少的词语传递尽可能多的信息。在语音形式方面,地域文化标志性称谓音节简洁,大多为双音节、三音节和四音节词语,五音节、六音节的已经不多,六音节以上的几乎没有。双音节、三音节和四音节形式简洁,符合现代汉语词语的语音结构特点,能够用来指称大多地域文化概念,是地域文化标志性称谓的主流语音形式,如 “泰山”“徽墨”“颐和园”“兵马俑”“避暑山庄”“西湖龙井”等。单音节符号形式过简、表意功能有限,一般很少用作地域文化的标志性称谓,即使选择古国名、古地名等单音节词用作地域文化标志性称谓,也往往会结合其他音节成分构成双音节以上符号使用,比如:“晋文化”“闽文化”等。六音节以上符号所用音节较多,不符合汉语词语语音构成特点,不利于理解、记忆和传播,一般也不会使用。

在词语结构方面,地域文化标志性称谓内部构造相对简单,层次少,结构方式多为偏正或并列。地域文化称谓结构层次一般在两层以下,双音节的基本为一层结构,三音节以上的一般也在两层以内,例如“泰山”“徽墨”为双音节词,是由两个词根在一个层次上以偏正式结构复合而成;三音节词“颐和园”“兵马俑”是前两个语素以并列式结构为第一层次,再与第三个语素以偏正式组合为第二层次;四音节“避暑山庄”“西湖龙井”则是前两个语素、后两个语素各自构成第一层次组合关系,除“避暑”为动宾式组合,“山庄”“西湖”“龙井”都为偏正结构,“避暑”与“山庄”,“西湖”与“龙井” 以偏正式构成第二层次组合关系。

地域文化标志性称谓音节数量少,结构简单,内涵大多很丰富,整体上呈现简洁凝练的语言风格。这种简洁性是现代汉语称谓词结构规律作用的结果,也是地域文化标志性称谓突出特征、便于传播的需要。即使有出于概念指称的必要,出现形式较长的称谓符号,为了称说的方便,往往也会采用简缩归并的方式,化长为短。比如:“广交会”“北京奥运会”“三燕”“三秦”“三大圣湖(纳木错、羊卓雍错、玛旁雍错)”等。

简洁是地域文化标志性称谓的基本特征,但也不是说要一味求简,所选用的语素或词语成分一定是能够标记地域文化特质的成分,首先要满足标记性特征,如果不具有或缺乏该地域文化的特质,不能明晰地标出该地域文化的标记成分,这个称谓词语也就失去了地域文化标志的功能,其存在也就失去了意义。

三、 象征性

地域文化标志性称谓作为地域文化的标志,大多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承载更多的象征意义,象征性是地域文化标志性称谓应该具备的基本特征之一,也是地域文化标志性称谓遴选或命名的一个重要依据。地域文化标志性称谓就是能够标记突出而具高度影响力的地域文化的语言符号,这些语言符号构成了一个彼此联系、相互影响的象征系统。陈华文指出:“象征是从一种固定的文化形态中赋予或开掘出更多的文化意义,换句话说,象征就是给文化赋予更多的价值和意义。”[3]地域文化标志性称谓以语音或文字的形式来指称某种地域文化形态,并承载该种地域文化形态所蕴含的文化价值和意义,作为地域文化成分的标志,它就不单单是一种表面的指称,其背后往往存在或多或少、或深或浅的潜在意义、文化意义。文化符号背后的潜在意义也就是象征意义,这种象征意义是在该地域文化主体集体长期使用中累积而形成的精神性的文化意义。

大凡起到标志性作用的地域文化称谓,往往具有丰富而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其背后也承载了丰富的象征意义,“齐鲁”“三秦”“吴越”“巴蜀”“荆楚”“岭南”“长白”“黑水”等作为代表各自地域文化的标志性称谓莫不如此。人们曾提出“湖湘”“湘楚”两个符号作为湖南地域文化称谓,“湖湘”之名源于宋代理学“湖湘学派”,侧重标记湖南地域特点;“湘楚”则在地域标记成分“湘”后添加语素“楚”,标记出湖南地域文化是既受荆楚人南迁带来的中原商文化的熏染影响, 又具有浓厚地方性的楚文化和湘文化特色的一种区域文化,注重湖南地域文化与先楚文化的渊源。楚人“荜路蓝缕, 以启山林” 的创业精神和积弱图强、上下求索的追求信念, 经一代代湖南人履迹践行,已经成为湖南地域文化自强不息的精神源泉和本质特征,而“湘楚”背后拥有更多的潜在意义,这也就是“湘楚文化”所承载的象征意义。李阳春认为 “‘湘楚文化’比起‘湖湘文化”来, 历史更久远, 内涵更丰富, 影响更深广。”[4]“辽海文化” 既诠释了辽河流域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相交融的雄浑、刚健,也解读了辽宁沿海区域海洋文化的机敏、灵动。“辽海”已不单单是一种地域的指称,它在辽宁地域文化主体自古至今长期的使用中,累积了辽宁地域文化丰富的底蕴,背后蕴含着辽宁地域农耕、游牧、海洋等三种文化交融形成的独特的精神文化意义。“辽海” 承载了丰富的象征意义,可以使辽宁地域文化得到更广泛的传播和认知,因此成为辽宁地域文化的标志性称谓。

地域文化标志性称谓系统中,不同层次的称谓是不同地域文化形态的象征,这些称谓符号共同诠释着该地域的文化内涵,包括物质的,也包括精神的。

四、 认同性

满足上述标记性、象征性和简明性等客观条件的地域文化称谓,最后能否成为地域文化的标志性称谓,并不是由某个决策者、某个研究者或某个行政机构、研究机构凭个人喜好确定,而是取决于文化主体的认同。这里的“文化主体”就是该地域文化的创造者和使用者群体,“认同”也就是该地域文化主体对于地域文化称谓的倾向性共识和认可。郑晓云指出:“文化现象往往是潜在于人们头脑中的认同的再现,也就是说一切人类的文化现象,都可能存在潜化的信息底模,即人们的文化认同。”[5]地域文化标志性称谓能够成为地域文化突出的标志,明显的象征,其背后必然潜存着文化的认同,文化的认同使一个普通的语言符号作为地域文化的标志性称谓,由可能变为现实,文化的认同性无疑是地域文化标志性称谓不可或缺的非常重要的特征。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文化软实力发展战略研究”课题组曾针对“我国大学生中外文化符号观”进行了一项调查[6],2010年发布的调查结果显示,在270项候选中国文化符号中,最具代表性的前20项分别是:汉语(汉字)、孔子、书法、长城、五星红旗、中医、毛泽东、故宫、邓小平、兵马俑、黄河、《论语》、圆明园、文房四宝、敦煌莫高窟、《史记》、造纸术、古典诗词、京剧、茶。这项调查虽然不是直接就地域文化标志性称谓的认同性展开的,但其中文化符号的排名先后及得分情况所显示的群体认同程度的高低,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文化符号影响力的大小、标志性的突出程度,可见,文化认同在文化符号选择上的重要性,这也为地域文化标志性称谓认同性的存在提供了间接的根据。

考察目前已经确定的地域文化标志性称谓,认同性莫不潜存其中。比如,提到北京,人们首先想到的就是“长城”“故宫”“前门”“大栅栏”“胡同”等;一提起上海,人们就会想到“海派文化”“外滩”“黄浦江”“弄堂”等;说到山东,“泰山”“孔子”“孟子”“齐鲁”等就会涌到眼前,这些称谓显然已经成为该地域文化的某种象征,获得普遍性的群体认同。如果没有域内外文化主体的普遍认同,这些称谓符号不会起到这样的标志性作用,当然,也就不会成为地域文化的标志性称谓了。地域文化的认同,是在地域文化发生的自然环境、文化传承、文化交融、群体利益等因素共同作用下形成的,形成稳定状态的地域文化,都是群体认同的结果。地域文化标志性称谓所标记的地域文化成分一般是具有较为普遍的群体认同的组成成分,这种认同自然会迁移固定在称谓符号上。

地域文化的形成是各种地域因素、各种文化形态共同作用的结果,各种因素、各种文化形态都会在这一地域文化中留下印记,地域文化往往是多元的,但在任何地域文化形成过程中,各种文化形态的作用一般并不是均衡的,总会有主有次,留下的印记也或浅或深[7]。地域文化标志性称谓是地域文化形态的最有概括力的外在标志,它可以凸显地域文化的特征,从语言和文化的角度去考察,我们认为上述四个特征是地域文化标志性称谓的基本特征,也是其必备的特征,任何一个方面的缺失,都可能会影响其标志性功能的发挥。因此,明确地域文化标志性称谓的特征,全面把握地域文化的内涵,可以合理地选择或提炼地域文化标志性称谓,使语言符号与地域文化科学衔接,完美结合,增强地域文化的影响力和竞争力。

参考文献:

[1] 索绪尔. 普通语言学教程[M]. 高名凯,译. 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9:102.

[2] 赵毅衡. 文化符号学中的“标出性”[J]. 文艺理论研究, 2008(3):2-12.

[3] 陈华文. 文化学概论[M]. 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 2004:148.

[4] 李阳春. 湖南应该提倡“湘楚文化”[J]. 衡阳师范学院学报, 2001(4):78-83.

[5] 郑晓云. 文化认同论[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2:11.

[6] 王一川,张洪忠,林玮. 我国大学生中外文化符号观调查[J]. 当代文坛, 2010(6):4-20.

[7] 白长青. 辽宁地域文化的多元构成要素探讨[J]. 沈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0(1):39-42.

【责任编辑王立坤】

Characteristics of Symbolic Titles of Regional Cultures

HouLijie

(School of Humanity and Law, Shenyang University, Shenyang 110044, China)

Abstract:The character of symbolic titles of regional cultures are analyzed. Investigating from the angle of linguistics and cultural semiology, they are language signs as well as cultural symbols, with the general characteristics of language signs. They also reflect the characteristics of markedness, simplicity, symbolism, identity, and so on. It will highlight the characteristics of regional cultures and enhance the influence of the regional cultures to clarify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ymbolic titles of regional cultures, to choose symbolic signs reasonably and to refine them properly.

Key words:regional culture; symbolic title; characteristic

中图分类号:G 127.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5464(2016)02-0251-04

作者简介:侯丽杰(1966-),女,辽宁朝阳人,沈阳大学副教授。

基金项目:辽宁省教育厅科学研究一般项目(W2013270)。

收稿日期:2015-11-18

猜你喜欢
标志性音节辽宁
辽宁之光
“熊出没,注意”的由来
读辽宁 爱辽宁
读辽宁 爱辽宁
屠呦呦入围“20世纪最具标志性人物”
拼拼 读读 写写
辽宁舰
伊朗遭“标志性攻击”震动中东
藏文音节字的频次统计
标志性工程撑起中建三局二建华南公司金招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