茹志鹃《百合花》中的细节描写

2016-04-03 07:38刘娴
文学教育 2016年20期
关键词:新媳妇破洞百合花

刘娴

茹志鹃《百合花》中的细节描写

刘娴

细节描写是对描写对象作逼真、细腻、具体生动的描绘,它是文学作品中描写人物性格、推动事件发展、表现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的最小的组成单位。看起来好像是作者行文中不经意的信手泼墨,但细细品读,就会感受到作者含不尽之意,见于描写之外,正如古人所说:“言有浅而可以托深,类有微而可以喻大。”当代女作家茹志鹃的短篇小说《百合花》中的几处细节描写,正体现了这种效果。

细节描写刻画人物形象表达思想感情

凡读过当代女作家茹志鹃的短篇小说《百合花》的读者,都会被小说中生动的故事情节深深的打动。我想,打动读者心灵的除了是作者在小说中塑造的两位主人公——小通讯员和新媳妇的那种朴实、善良而又纯真高尚的品质,还有的就是作者高超的写作技巧所产生的效果,其中,最突出的就是细针密线似的细节描写。

细节描写是对描写对象作逼真、细腻、具体生动的描绘,它是文学作品中描写人物性格、推动事件发展、表现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的最小的组成单位。由于它“细小”,所以看起来好像是作者行文中不经意的信手泼墨,但细细品读,就会感受到作者含不尽之意,见于描写之外,正如古人所说:“言有浅而可以托深,类有微而可以喻大。”《百合花》中的几处细节描写,正体现了这种效果。

一.借“伪装”,刻画人物性格,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留给读者以深刻的印象。

人物形象的鲜明,主要靠性格特征刻画的突出,而性格特征又离不开典型细节的运用。宋代大学者王安石说过:“浓绿万枝红一点,动人春色不须多。”典型细节运用得当,能起到以一当十、画龙点睛的作用,使人物形象顿放异彩,充分展示人物的个性特征、心理状态和本质特征。在《百合花》小说中,作者用她那细腻的笔触,曾二次写到小通讯员步枪筒里的“伪装”,对刻画人物性格及本质特征,起到了鲜明的效果,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第一次是在去包扎所的路上,“我”看见他“肩上的步枪筒里,稀疏地插了几根树枝,这要说是伪装,倒不如算是装饰点缀。”第二次是“我”目送他走远了,“看见他的枪筒里不知什么时候又多了一枝野菊花,跟那些树枝一起,在他耳边抖抖地颤动着。”这看似信笔写来的几句,却把小通讯员那纯朴、自然的情趣表现了出来。在即将发起总攻的时候,在紧张的战斗间歇,这个小战士还有心思把伪装作为装饰,在枪筒上插上树枝和野菊,这种行为表面上是“我”随意看到的,或者还显出这个小战士的天真、孩子气或是涉世不深,实际上这些描写正体现了小通讯员的青春活力,表现了他对生活的热爱。

对枪筒上的树枝和菊花的描写,作者安排得非常巧妙和自然。“初看时不一定感受到它的分量”(茅盾语),但由于作者描写得逼真,寥寥几笔,就在读者面前描绘出这样一幅画面:“我”站在路边,目送着小通讯员轻松、愉快地返回团部,肩上“枪筒上的树枝和菊花在他耳边一颠一颠的”,小通讯员的纯朴、天真、活泼的形象“就嵌在读者的脑子里了,描写的细节虽小,但成为人物形象的有机部分,不但描出了人物风貌,也描出了人物精神世界”(茅盾语)。而随着后来小通讯员为抢救担架队员而壮烈牺牲,这幅画面又会重新浮现在读者面前,使人物的崇高行为感人至深,使人物形象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二.写“馒头”,揭示人物的善良品质,表达“我”对小通讯员的思念之情,引起读者共鸣。

在《百合花》中,作者还似有意无意地写到小通讯员为“我”开饭的“二个馒头”。其实,馒头虽小,但作者蕴寓其中的深刻意义和感情却令人咀嚼、回味。

第一次是在小通讯员离开包扎所返回团部时,“走不几步,他又想起了什么,在自己的挎包里掏了一阵,摸出二个馒头,朝我扬了扬,顺手放在路边的石头上,对我说:‘给你开饭啦。’”这个小通讯员,虽然自己还是个孩子,但是,革命队伍的熏陶,培养了他体贴、关心他人的好品德。当他由自己而想到“我”忙到下午还没吃午饭,便毫不犹豫地把自己的午饭送给战友,自己空着肚子,但却很轻松愉快,“脚不点地地走了”。“我拿着这二个馒头,望着他远去的身影,想着他的憨厚、善良、朴实,心里是热乎乎的,充满了感激,从心底更加喜爱这个小老乡”,同时,也激起了读者对这个小通讯员的喜爱之情,从而为下文失去这么好的战友而悲痛蓄势。

第二次当小通讯员牺牲后,新媳妇还一针一线的为缝补衣肩上的破洞,“我”实在忍受不了这“沉重的氛围”,“我想看见他坐起来,看见他羞涩地笑,但我无意中碰到了身边的一个什么东西,伸手一摸,是他给我开的饭,二个干硬的馒头……”如果说第一次写这二个馒头,是为了表现小通讯员的细心和关心他人的品质,那么,第二次出现则更使“我”睹物思人,勾起“我”对小通讯员的深切思念,想起他的羞涩、憨厚,想起他的天真、活泼,想起他的善良、体贴。作者高超的写作技巧在于好像是无意碰到,其实是有意描写,且字里行间虽没有一字来直接描述自已的感情,但通过这“饱含着战友之情”的二个馒头,深切表达了“我”痛失战友的内心悲痛之情,“立片言而居要”,产生了“无声胜有声”的艺术效果,引起了读者的强烈共鸣。

可见,准确地捕捉生活中的细节,恰如其分地进行描写,正如“馒头”细节中有行动、有语言、有情状的描写,就能鲜活人物形象,昭示人物思想品质,增强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三.写“衣肩上的破洞”,照应故事情节的前后发展,渲染气氛,牵动着读者的心。

细节和情节的关系极为密切,细节是情节的“最小组成单位”。当某一典型细节成为情节的艺术中心,在作品中连续出现时,就成了故事往前滚动发展的链条,把各种线索穿连起来,把人物关系编织得繁杂厚实起来,使得故事前后呼应,浑然一体。《百合花》中最精彩、最感人、同时又起到上述作用的细节描写,还要数对小通讯员“衣肩上的破洞”的反复描写,文中共出现了四次。

第一次是在借被时,由于羞涩、慌张,小通讯员在接过新媳妇递过来的新被转身走时,不小心,衣肩上挂破了个洞,而且高低不肯让新媳妇缝补,这既照应了前文写的小通讯员的腼腆、憨厚,又表现了他的执拗,当然还带有一点对新媳妇的愠意。

第二次是小通讯员离开包扎所返回团部时,“我”看见他肩上撕挂下来的布片在风里一飘一飘。我真后悔没给他缝上就让他走,现在至少要裸露一个晚上肩膀了。”这一方面呼应前文,说明这个破洞确实不小,同时也说明“我”一直目送小通讯员远去,加上对“我”后悔心情的描写,细腻地渲染了“我”对小通讯员的惦念、关怀,并且隐隐约约地暗示小通讯员要出事,为下文写小通讯员负伤牺牲埋下伏笔。

第三次,小通讯员躺在门板上,新媳妇看见衣肩上的破洞,发出惊叹,这不仅进一步证实担架队抬回来的这个重伤员确实就小通讯员,而且还说明他从包扎所回到团部后,一直都无暇顾及这个破洞,并且到最后连这个破洞都没有来得及缝补就牺牲了,同时,又表现了小通讯员大公无私,一心扑在自己工作上的高尚品质,使小通讯员的形象在读者的心目中愈加高大起来。

第四次,新媳妇“低着头,正一针一针在缝他衣肩上那个破洞”,医生说“不用打针了”,可新媳妇好像什么也没看见,什么也没听见,依然拿着针,细细地,密密地缝着,“我实在看不下去了,劝她不要缝了”,她却异样地瞟了“我”一眼,“低下头,还是一针一针地缝着”。这其中,包含着丰富的内容和感情:有对当初小通讯员“受气”的懊悔和内疚,更饱含着对烈士的敬佩和痛悼。文字跌岩起伏,并唤起了读者的种种回忆:借被子,门钩挂破衣服,高低不肯让人缝补……

四.以“百合花新被”推动故事情节向前发展,深化小说主题。

《百合花》中,起到推动情节向前发展的作用,把各种线索穿连起来的还有那床不容忽视的“枣红底上撒满白色百合花”的新被子。由一开始小通讯员“借被”,到“我”看见新媳妇把这床被子铺在靠门口的一块门板上,再到小通讯员负重伤被抬下来放在这块门板上,到最后新媳妇“献被”。一步一步,推动故事情节向前发展,使得故事首尾呼应,成为有机的整体,同时,也使小说的主题得到了升华,赋予了标题“百合花”更深刻的象征意义:它既象征了二位主人公纯洁美好的心灵,同时又是开在军民之间一朵象征纯洁高尚感情的花。

“入妙文章本平淡,等闲言语变瑰琦。”《百合花》中的这些前后呼应、反复描写的细节,看似随笔写来,其实无一处为真闲笔,它是作者处心积虑的设计,不仅安排得均匀得当,同时又蕴藉地传达出浓郁的感情,使文章各部分的内在联系更加紧密,使作品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更加深沉,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使读者抑制不住感动的情绪,确如茅盾先生对小说的高度评价:“这是我最近读过的几十个短篇中最使我满意、也最使我感动的一篇。”

(作者单位:江苏省运河高等师范学校)

猜你喜欢
新媳妇破洞百合花
百合花
《百合花》中新媳妇的人性美与人情美
一朵百合花
太空船上有破洞
时尚里的亲情——新材料作文“破洞牛仔裤”导写
春光明媚
百合花
南极上空臭氧层破洞扩大 接近历史最高纪录
亡羊补牢
第一目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