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德运
姓氏名号及其他
武德运
常识里最有学问
众所周知,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姓名,概莫能外。所以说,“姓名”是人们相互区别、相互联系的标志和符号。在现代,当别人问起你的“尊姓大名”时,可一口答出,这当然指日常用的名字。就一个人来说,往往有“小名”和“大名”。“小名”亦称“乳名”或“幼名”,是出生不久起的名字,一般比较随意。“大名”亦称“官名”或“官号”,是平时在正式场合用的名字。此外,作家、学者有的还有笔名,文艺界人士还有艺名。少部分作家、尤其是书画家,还有字、号——这是过去的遗风。
现代人物的姓名,是古人姓名发展衍化的结果,当然不可避免地有着时代的印记。相对来说,现代人的姓名比之古人的姓名要简单得多。那么古人是怎么一回事呢?概括说来,古人有姓,有氏,还有字、号等。
据历史学家研究,中国人的“姓”起源于距今五六千年的远古时代,即母系氏族社会。一位美国教授、华人学者研究,绝大多数国家人都有姓氏,但从人类历史看,人人都有姓氏是近几百年的事,中国人却更早。在古代,先有“姓”后有“氏”。“姓”与古代的母系社会有关,“姓”字由“女”和“生”组合而成,反映了母系氏族社会的特点。上古社会,一个姓就是一个族的族号、一个部落的标记。后来,子孙繁衍,一个部落又分为若干分支,散居各地,每个分支给一个特殊的称号作为标志。于是出现了“氏”,所以说先有“姓”后有“氏”。“姓”是血缘关系的标志,是一祖之宗,是不变的;而“氏”是同姓大族派生的分支,是可以变的。“氏族”这个名称是后世给定的,“氏”即“姓”,“族”即“家族”。由此可见。“姓”和“氏”是两个概念,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也就是说,“姓”因生而定,是不变的;“氏”因家族而分,是可变的。后来由于社会制度和生活习俗的变化发展,“姓”与“氏”的界限逐渐消失,自秦汉以后,合二为一,成为一个概念,统称“姓氏”。简化称谓,也是社会进步的表现,表示人类社会朝着便利生存、生活的方向发展。
那么,“名字”又是怎么一回事呢?现在“名”和“字”合在一起,是一个概念,在古代却是不一样的。“名”是幼小时所取,是一个人在社会上的代号。长大以后,“男子二十冠而字”,“女子许嫁笄而字”,意思就是说男子二十岁举行“冠礼”,就是把头发挽起来盘成发髻,表示已长大成人。女子到十五岁把头发盘成发髻,而插上簪子,说明是到了可以结婚年纪的成人了。这就是说,男女都是到成年时取“字”,所以“字”就是根据各人的名字而取的“别名”。“古者,名以正体,字以表德”,所谓“字”,往往是“名”的解释和补充,与“名”互为表里,所以又称“表字”。正因“字”是根据名而取的,在意思上当然多有联系,故“闻名即知其字,闻字即知其名”。例如:屈原名“平”,字“原”。《尔雅·释地》:“广平曰原。”杜甫字“子美”,《说文》:“甫,男子之美称也。”韩愈字“退之”,“愈”是超过、进取的意思,“退之”与“愈”意思相反,反映了儒家折中、调和的观点。白居易字“乐天”,“居易而乐天”,“名”与“字”互补。岳飞字“鹏举”,举就是飞。如此等等。“名”和“字”的联系有多种类型,有的一目了然,有的是近义词、反义词,或是由于古今语义的变迁,还得费一番考究,但不管如何,总是有这样或那样的联系。一般熟人相见,对自己,在别人跟前称名,以示谦虚;对别人,称“字”而不称“名”,以示亲切、敬重,同时也反映称人者有教养。“名”和“字”连着说的时候,通常是先称“字”后称“名”。
一些文人或有身份的人,在“名”和“字”之外还有“号”。“号”是一种固定的“别名”,所以又称“别号”。《说文》解释:“号,呼也。”称呼别号表示特别的敬重。古代文人往往以自己的志趣、住地、爱好等为据取号。陶潜因住宅旁有五株柳树,自号“五柳先生”。李白号“青莲居士”。杜甫号“少陵野老”。欧阳修号“醉翁”。白居易曾在河南洛阳香山筑石楼,取号“香山居士”。近代人邹容号“革命军马前卒”,秋瑾号“竞雄”。至于号的形式,有两个字的、三个字的、四个字及四个字以上的。与“号”有关的还有绰号、混号、诨号等。这些一般都是别人给加的,可以统称为“外号”。“外号”有时还有戏谑的意味。江湖武侠多有外号,如花和尚鲁智深、及时雨宋江、豹子头林冲、黑旋风李逵等。此外,还有一些对人的尊称,那并不算正式的名字,只能说是名字的一部分,如“大成至圣先师孔子”、“诗圣杜甫”、“药圣孙思邈”、“书圣王羲之”、“茶圣陆羽”以及“江南第一风流才子唐寅”等。
古人还有为了表示对一些人的尊敬,称地望、官爵、谥号的。所谓“地望”,是指世居某地显贵的家族地位和社会名望。人们为了敬佩和仰慕有声望的人,往往在姓之后加上地名。譬如:唐代诗人韩愈自称昌黎人,就称他为“韩昌黎”;唐代诗人柳宗元系河东人,亦称“柳河东”;初唐诗人骆宾王曾任临海县丞,人称“骆临海”;宋代思想家张载,曾在陕西眉县横渠镇办书院讲学,学者称其为“横渠先生”。称官爵的如:屈原被称为“三闾大夫屈原”,杜甫称“杜工部”、“杜拾遗”,王维被称为“王右丞”等。谥号,则是古代对帝王、大臣等有特殊贡献的人,朝廷在他们死后根据他们的生平行为给予的一种特殊称号,如周宣王、隋炀帝。后代衍变的字数越来越多,像慈禧谥号字数就很多,是“孝钦慈禧端佑康颐昭豫庄诚寿恭钦献崇熙配天兴圣显皇后”。如此长的号,人们也记不住,习惯称其为“慈禧太后”。其他还有在姓之后加“子”字的,表示对男子的尊称或美称,如孔子(本名孔丘)、墨子(本名墨翟)、老子(本名李耳)。这当然不是一般人都可以这样称呼的,而基本上是大家公认的、值得尊敬的人。
古人的姓、氏、名、号等等多种称呼,确实比较繁复,明代思想家、文学家李贽就严厉地批评过这种现象。现代人的名字简单明了,当然是社会进步的表现。古代人姓、氏、名、号等多种称呼是历史形成的,是客观存在,应当有所了解。掌握古人的姓、氏、名、号等有关知识,对我们学习传统文化很有帮助,因为这些常用作文集名或有关书名,如李白的《李太白诗集注》、杜甫的《杜工部集》、欧阳修的《欧阳文忠公集》、陆游的《陆放翁诗集》、张载的《横渠先生学案》等等。(来源:《文笔》2013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