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方
高校思想教育中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培育
刘方
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是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方式,也是当前教育体制对学生思想文化建设的硬性要求。本文分析了当代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特征及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途径。
高校思想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途径
党十八大会议的召开,明确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科学内涵,提出要“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历史任务。全社会开展培育社会主义价值观可以促进公民素质和凝聚社会共识。高校大学生是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接班人,更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培育的主要群体。核心价值观的主要作用是:培养高校大学生实现国家富强、名族振兴、人民幸福的目标。培养大学生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追求和道德风尚。科学探究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路径,让大学生在接受高等教育的同时,受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熏陶,培养出顺应时代发展潮流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1.主导与多元化的辩证统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社会结构不断地被调整,利益关系又引导着人们思想观念的不断革新,经济全球化的加深又影响着人们的价值观念的变化。传统的价值观念、西方的价值观念、个人的价值观念、社会的价值观念等无时无刻不在碰撞、渗透甚至是融合。社会主义价值观就呈现出了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和特征。人民追求实现个体的价值而又不完全认同西方的价值观念中的高度利己主义;人民关注国家命运和名族振兴,却又不崇尚高度的利人主义;人民在主张自由的同时又不完全认同西方的自由主义价值观;人民追求个人成功的同时,也不完全认同西方哲学的功利主义。我国人民的价值观就是重视贫富差距,追求共同富裕,追求民主自由平等公正的价值理念。当代的大学生更要有自主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觉悟,要努力积极的培养个人价值观的形成和提高。同时,又要发注重自身个性的发展,将个体价值差异性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导性进行有机的统一,充分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个性价值观的导向作用。总的来说,当前高校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总体特征是多元化追求主导性的过程。
2.崇高性与大众性的辩证统一
当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心态分两种:即理论形态和观念形态。理论形态向观念形态的转化是整个社会成员价值观念形成的过程。十六大六中全会首次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界对价值观及如何凝炼价值观进行了全面深入的讨论。目前我国的社会主义价值观仍处于研究发展有待完善的阶段,该阶段上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呈现出抽象性、崇高性的理论特征。而大学生社会主义价值观处于向崇高性向大众性发展的过渡时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崇高性主要是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的追求,它可以激励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理性和平、崇高伟大的理想信念。当前的实情是,社会主义价值观已经形成,但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还在处于发展转变的过渡时期,对社会主义价值观的认知能力也有待提高。
1.充分发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优势
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方式就是充分发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优势。大学生践行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学校的积极配合,在两课教师、专业课程教师以及辅导员的共同助力下进行。为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学生头脑中的思想意识,可通过言传身教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学校也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知识的专业培训。同时开设多节党课,积极组织全体学生听课,聘请专业的讲师授课,以提高学生的感受能力和互动热情。
2.关注大学生的精神世界
创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体系,关注大学生的精神世界。在全球化、市场化等一系列的环境下,大学生的精神世界容易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而产生变化从而直接影响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度。因此,关注大学生的精神生活,是高校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必要途径。要建立价值商谈机制,高校辅导员要自觉地把自己当成文化知识的组织者,在与大学生的对话中提升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时效性,让学生及时跟上社会发展的步伐,以便更新自己落后的社会主义价值观。
[1]董刚.高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时代特征和培育路径[J].教育与职业,2013,33:50-52.
[2]孙秀玲.基于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自觉的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育研究[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04: 119-124.
[3]陈勇,梁刚.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与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培育[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01:1-5.
(作者单位:武汉科技大学城市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