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志凯
文学词汇在园林美学教学中的应用
周志凯
在园林美学教学中应用文学词汇有多方面的作用,可以增加课堂教学的美感增加园林美学的美感;可使课堂教学更生动形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提高学生对园林艺术美的鉴赏和创作水平。所以,教师必须提高自己的文学修养,充分应用文学词汇在园林美学教学中的作用,让文学之美充满园林美学课堂,让园林之美和文学之美相得益彰。
文学词汇园林美学教学应用
《园林美学》课程的功能是通过给学生传授从事园林规划设计体现艺术性的理论和技巧,使学生了解园林的基本知识,掌握园林造景艺术和技巧、园林空间构图艺术,具备对园林景观艺术性的赏和初步的设计、组织能力,为进一步学好专业课打好基础。要达到我们的教学目标,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并在教学中提高学生对园林艺术美的鉴赏和创作水平,为后续“园林规划设计”、“园林建筑与小品”、“园林工程”等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一定的基础。在众多的教学方法中,文学词汇在园林美学教学中的应用必不可少。
园林美学本来就要对学生进行美感训练,就要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而文学词汇是中国著名的文学家智慧的结晶,既有哲学的美感又有语言的美感。如在中国的古典文学中有很多优美的语言,千古传诵:《诗经》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篇目多以比兴的手法起句,而比兴的内容常常取自自然风景,“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这些诗句虽是为了抒发感情所做的铺垫,同时也反映出一种对山水树木等自然景观的欣赏,此时的园林还未脱离生产实用的特点而成为纯粹的观赏游憩场所,但很显然人们已经产生对欣赏自然的需求了,而这种欣赏正是园林的起源。秦汉时期流行的文学形式是赋。这一时期,文学作品中的山水和园林开始从附属地位上升为描写的主体,例如司马相如的《上林赋》、杨雄《甘泉赋》、班固《终南山赋》、杜笃《首阳山赋》等。如果教师在教学中能灵活运用这些文学知识,把这些古典文学作品中优美的诗句应用于课堂教学,让学生一边学习园林美学的知识,了解中国园林发展的历史,一边感受着园林之美,那么,我们的园林美学课堂将充满文学的气息,让学生既感受到文学之美,又感受的园林之美,并且了解了我国园林发展的历史,真是一举多得。
园林美学教学涉及很多内容,如对景观进行艺术处理,园林色彩的构图;园林建筑小品等,这无一不与美有着直接的联系。在教学中如果只用平实的语言,学生难免感觉枯燥乏味,没有形象感。但是如果教师应用文学语言,结合文学名著中对园林美的描写,学生一定会感觉生动形象,犹如身临其境。如,在学习对景观进行艺术处理的内容时,教师可以苏州沧浪亭为例,讲述,“沧浪”二字本身就来源于屈原《渔父》中的典故,亭子石柱上的一副“清风明月本无价,近水远山皆有情”的对联,让人感到一种亲近自然的愉悦之情,园中东面临水有一“观鱼处”,取自《庄子》“观鱼于濠梁之上”,西面有水榭“面水轩”,两面临水,得名于杜甫诗句“屋轩皆面水”。文学作品里描述的美景成为园林造景的依据,这样依典故而造景,人为主动地在园林中加入很多象征意义,使简单的景物具有了更深层的意境。这样的教学不仅使学生体会到了园林优美的意境,学到了对景观进行艺术处理的专业知识,同时也对园林美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不会鉴赏园林之美,就说明没有学习园林美学;不会园林设计,没有园林创作的实践,就说明没有把园林美学的理论知识用于实践,只会纸上谈兵。在园林美学教学中充分运用文学词汇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园林艺术鉴赏和创作水平。如在学习风景园林鉴赏的相关知识时,教师可给学生讲述,中国古典园林历史悠久,造园艺术更是源远流长,中国古典园林的构造,主要是在自然山水基础上,铺以人工的宫,廊、楼、阁等建筑,以人工手段效仿自然,其中透视着不同历史时期的人文思想,特别是诗、词、绘画的思想境界。如《游沈道士馆》“山嶂远重叠,竹树近蒙笼”、“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将远处的青山纳入园中,给整个园林增添了无穷的生命力。如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空阔无边的长江大大地拓展了黄鹤楼的空间范畴,使其顿生超凡的气势,意境更加开阔、深远。山水园林与山水诗文相渗透,创造出不朽的名篇。这些优美的诗句让学生在欣赏到了园林之美,学习了园林鉴赏知识的同时,也品味文学之美,感受文学的魅力,同时为自己的园林设计创作找到了灵感。
因此,在园林美学教学中应用文学词汇有多方面的作用,可以增加课堂教学的美感,增加园林美学的美感;可使教学更生动形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提高学生对园林艺术美的鉴赏和创作水平。所以,教师必须提高自己的文学修养,让文学之美充满园林美学课堂,让园林之美和文学之美相得益彰。
(作者单位:淮阴工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