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夫卡小说中的无彩色意蕴

2016-04-03 02:48周方
文学教育 2016年34期
关键词:卡夫卡黑色彩色

周方

卡夫卡小说中的无彩色意蕴

周方

卡夫卡的文学世界很独特,其小说中的黑、白、灰三色组成了一个无彩色系。黑、白、灰三色象征着怪诞、恐惧、孤独、冷漠与死亡。这些无彩色的选择源于卡夫卡自身以及环境,其中包含着孤独、恐惧、焦虑、懦弱,趋于“死亡”的心理倾向。

无彩色象征死亡恐惧

人们生活在五彩斑斓的世界中,色彩对人们的生活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从作为指示信号的红,黄,绿三色到T台上各色的时尚服装,从日常生活到流行前沿,都离不开色彩。不同的颜色对人情绪的影响也是不同的,暖色可以调动人的情绪,而冷色调更容易使人内心平静,例如作为暖色的红色是热情的象征,而作为冷色的蓝色和绿色会使人内心舒畅与宁静。色彩作为一种物理属性,如何使人们产生不同的情绪和情感变化,又如何能象征着不同的情感呢?有人从物理学、生理学的角度做出了解释:“因为光线是由一系列频率、振幅不同的流动光波所组成的,所有颜色都是能通过一系列光波的振动,在人体内引起生物微电波的抑制和共鸣,从而影响人的情绪及精神状态”[1]。

随着色彩心理学研究的发展,色彩心理学与文学结合得越来越密切,很多学者注意到了文本中的色彩形式,通过研究作家对色彩选取的特点也可窥见作家的文章风格。例如,沈从文在选择色彩时,多选择自然界中的原始色彩去勾勒他的湘西世界,着色简练,但色彩丰富。莫言对最能体现原始生命意象的红色则特别偏爱。色彩在文学世界中扮演重要角色的原因在于“色彩的审美性、想象性、象征性本质特征,为色彩介入到文学中来,提供了一个开放性的话语系统与审美空间”[2]。

一.无彩之色

卡夫卡作为西方现代派文学的代表性作家,其小说中的色彩非常具有代表性。卡夫卡作品中的色彩以无彩色为主,主要为黑、白、灰三色,这三种色彩组成了一个无彩色系。

其中,白色具有冷感,黑色具有暖感,而灰色属于中性色。色彩的冷暖主要由明度和纯度来决定,一般来说,冷色调的颜色明度高、纯度低,例如蓝色和青色,而暖色调的颜色纯度高、明度低,例如红色和黄色。但作为高纯度和低明度的黑色在卡夫卡的作品中并不会给人温暖的感觉,例如在《猎人格拉胡斯》这篇小说中多次出现的黑色,“黑色橡木精心镶成的大门”“黑纱的大礼帽”“黑手套”“黑灰色的石壁”“黑森林”,这些黑色并没有体现出温暖的色调,反而营造出一种暗黑风格,烘托出一种凝重的死亡气氛,这主要是因为黑色具有重感。色彩的轻重是由明度决定的,黑色的明度最低,所以黑色是最重的色彩,而白色最轻,因此黑色可以营造出死亡的气息。

由此,不同的色彩具有不同的属性,可以让人产生冷暖和轻重的感觉,在心理上可以引起平静与兴奋,明快与忧郁的情绪效应。

在卡夫卡的短篇小说中,故事大多发生在一天将尽的傍晚与漫长的深夜。例如:《公路上的孩子们》、《心不在焉地向外眺望》、《不幸》等文章的情景都设定在太阳西沉之时;《揭穿拙劣的骗子》的时间设定在晚上10点钟左右,《突然外出散步》发生在“阴雨寒冷”的晚上。此外,卡夫卡是密闭的幽暗空间的爱好者,他作品中故事的发生地多是阴暗的狭小空间,如《不幸》中的主人公与如幽灵般的小孩之间的对话就发生在这样的氛围中:幽暗的房间连着“漆黑一团的走廊”,而屋外“街灯袅袅上升的烟雾终于被黑暗笼罩住”。《在流刑营》中的残酷刑罚发生在被沙子和光秃秃的斜坡包围的“小深山坳里”。《饥饿艺术家》中的瘦骨嶙峋的穿着黑色紧身衣脸色苍白的饥饿表演者在狭小的笼子里表演。《变形记》中的格里高尔在他的幽暗的房间里变成了一只大甲虫。《在墓穴里作客》、《地洞》、《坑道下的家庭》等作品中,作者同样营造了一个昏暗的、封闭的阴暗环境。在《猎人格拉胡斯》这篇短篇小说中,“黑”字就出现了10次之多。

黑色布景与幽闷的空间给他的小说奠定了一个阴暗的基调。而白色在黑色的衬托下就更显突出,白色意象在卡夫卡的作品中主要有两个----月亮和雪。在卡夫卡的散文中多次写到月亮:“树林仿佛在月光中呼吸着”,“这时来了一位迟到的客人,悄悄地走来,他穿着一套紧身衣服,像在一片深黑之中向前摸索,其实这时月光十分明亮”[3]。除了散文之外,在卡夫卡的小说中也频繁出现月亮这一意象,如《兄弟谋杀》中凶手施马尔杀害韦斯的这桩谋杀案就发生在月光皎洁的夜晚,《过路人》中对于两个奔跑的人的猜想也发生在月圆之夜。对于雪描述最多的莫过于《城堡》了,当K.到达村子时,雪已经将这个世界装饰过了,故事就发生在这被雪包围的村子和城堡中。

灰色是一种混沌之色,它比黑色浅,比白色深,是一种介于白和黑之间的颜色。在卡夫卡的小说中有很多灰色描写和灰色意象,如,《心不在焉地向外眺望》中的清晨“天空灰蒙蒙的”;《为男骑手们考虑》的文章结尾:“终于,早已阴霾密布的天空开始下雨了”;《杂货铺》中的对“我”的描写:“脸和手上全是汗水,龌龊不堪,我的衣服污迹斑斑,满是灰尘”;《衣服》中对衣服的描写:“他们会染上灰尘,这灰尘在这些装饰物里积得厚厚的,再也无法去除”,“她们身上的衣服在镜中才显得破旧、膨胀和满是灰尘,已经被所有人看到,而且几乎再也不能穿用了”。阴天、灰尘、乌云、浓雾等都是卡夫卡所经常摄取的灰色意象。

黑、白、灰的色彩及意象在卡夫卡的小说中并不是截然分开的,而是相互融合的。在《变形记》中,格里高尔在一个“阴暗的天气”里醒来,在自己狭小而又黑暗的房间内变成了一只拥有棕色壳子的大甲虫,“他竭力凝神把目光投向那扇窗户,但是遗憾的是,甚至连这条狭街的对面也都裹在浓雾中,这一片晨雾实在难以让人产生信心和乐观的情绪”。格里高尔仿佛生活在一个没有彩色的黑白灰的世界里,寂寞又压抑。这种风格与《乡村医生》及其相似,救人却无法自救的乡村医生在“狂风呼啸,大雪纷飞”的夜晚出诊,当到达目的地时“风雪已经停止”“月光洒在大地上”,病患家的“炉子没有人管可是冒着烟”……黑暗的夜,冰冷的雪,明亮的月光,灰暗的房间,这是一场无色彩的梦。这篇梦幻性的小说也是作者自己最喜欢的短篇之一。

卡夫卡笔下的故事涂上了黑、白、灰三色,犹如一场梦。这种色彩特点绝不是偶然的,流于笔端的文字源于作者的内心世界。

二.无彩色的象征意味

色彩的象征意义不是单一的,例如,黑色既可以象征压抑、恐怖和绝望,又可以代表庄重与沉稳;白色可以象征纯洁与善良,也可以象征失败与孤独,甚至恐怖。在不同的情景下,色彩表示的含义也不相同,如白色在丧葬时代表哀悼与伤痛,而在婚礼上则代表纯洁与美好。同样,在卡夫卡的小说里,属于无彩色系的黑、白、灰也象征着一定的含义。

黑色象征着死亡。卡夫卡总是热衷于书写与死亡相关的小说,例如《过路人》、《兄弟谋杀》、《乡村医生》、《猎人格拉胡斯》、《在墓穴里坐客》、《棺材》等,而这些关于“死亡”的故事总是发生在黑夜或者幽暗的环境中。这些小说色调也都是灰暗与阴郁的,其中的黑色直接与死亡相接,“卡夫卡显然也有这种下降到冥界的强烈冲动”[4]。“夜空”“坟丘”“墓穴”与仿佛无尽头的“胡同”等无不涂抹着象征死亡的黑色。

白色象征着疯狂、恐怖与绝望。卡夫卡特别偏爱月亮这一白色意象,“西方文学普遍认为月亮的圆缺是与人有关的现象,影响着人的心理变化,是导致人类疯狂的主要根源。弥尔顿在《沉思的人》中说月亮在恍惚的漫游,在浩瀚无边的天空中迷失了方向。”[5]卡夫卡的小说《过路人》和《兄弟谋杀》中的故事就在月圆之夜和月光皎洁的夜晚展开。月亮意象为死亡增添了疯狂与恐怖的气息。卡夫卡选取的另一白色意象是雪。永远也进不去被大雪包围着的城堡的土地测量员K,在大雪纷飞的夜晚出诊却救人而无法自救的乡村医生,无论是K还是医生给人留下的印象都是孤独与绝望的,人物的这种孤独与绝望的形象与环境是无法割裂的。

卡夫卡的小说很多时候是灰色的,它朴素、平凡,是雾霭与灰尘的颜色,有着消沉无望的意味。如前文提到的《心不在焉地向外眺望》、《为男骑手考虑》、《杂货铺》、《变形记》等小说就涂抹着一层灰色。这种无彩色是黑与白的混合物,没有明度的变化,它是中性的,是一种寂静的颜色,它的生理作用是让人产生无力气的感觉,心理作用则是犹豫。给人消极的感觉。

卡夫卡作品中的黑、白、灰三色所营造出的死亡、恐惧、消沉气氛与罗伯特·维伊安导演的表现主义电影的典范之作《卡里加里博士的小屋》有共通之处。这部电影最大的特色不在于恐怖故事本身,而在于风格化的布景设计,笔直的线条,各种形态的三角形犹如闪着寒光的匕首,畸形的房屋,倾斜的教堂,演员黑色的眼妆,黑白灰的画面,这些情景的设置就给人一种恐怖、怪诞的感受。卡夫卡的作品抛开故事情节,只是情景色调的描写就会使人产生一种压抑的心理体验。因为这种色彩的选择本身就象征着阴郁、恐惧、与死亡。

作为表现主义文学领袖的卡夫卡,其小说中的色彩风格与表现主义绘画和诗歌中的色彩风格却截然不同。

表现主义画家们大都“强调内心情感的表现,运用扭曲变形的形象和强烈的色彩宣泄内在的情感”[6]。例如在蒙克的画作《呐喊》中,夕阳正落下,云也被染上血的颜色,远处的景物被黑色和蓝色所覆盖,一个变了形的人在尖叫。画家将孤独、苦闷与恐惧融于浓烈的色彩以及冷暖色调的强烈对比中。蒙克的《卡尔约翰街的夜晚》同样展现了人的孤独与麻木,而画中的色彩主要由橘色、蓝色和黑色构成。同样的,表现梵·高强烈情感的“《向日葵》中狂放的金黄色向日葵,以及《星空》中鬼魅的湛蓝色星空”[7],也都是由浓烈的颜色组成。

表现主义诗歌中的色彩运用也如表现主义绘画一样大胆。例如,贝恩的《夜咖啡馆》中写到“绿牙齿”“血”“黝黑”。海姆的《城市之神》中表现色彩的词语就有“黑压压”“红光”“黑色的大海”“蓝色的香烟”“黑夜”,以及代表黑色的“秃鹫”和代表红色的“火焰”。雅各布·凡·霍迪斯的《清晨》中写到“血红大门”“黑醺醺的朝阳”“金色天使”“苍白的城市上空”“肮脏的河流旁”“苍白的日光”,热内·席克勒的《日落》中有“金色的穹顶”“一条条燃烧的排水沟”“犹如金色的血管”。这些表现主义诗歌中的色彩十分浓烈,如血的红色,耀眼的金色,令人窒息的黑色等色彩的强烈对比造成精神的高度紧张,表现那个工业时代给人们造成的深度伤害,显然,卡夫卡并没有选择这些浓烈的色彩,他的小说更像是一部部黑白电影,在无彩的世界中发生着一幕幕荒诞的故事。

如果说表现主义绘画和诗歌中浓烈的色彩还能体现出艺术家和诗人们的反抗意识的话,那么卡夫卡所营造的无彩世界则更多的表现出一种阴郁的消沉,这是独属于卡夫卡的精神世界。

三.对现实世界的隐喻

出生于犹太家庭的卡夫卡形成了“恐惧”“懦弱”“自卑”的心理,这种心理的成因多来自他的成长环境。卡夫卡生活的地方是被专制的奥匈帝国统治的布拉格,他在布拉格处于两难的境地,因为他既不能使用本民族的语言,也不能说布拉格当地居民使用的捷克语,而只能使用作为帝国官方语言的德语。当时,93%的居民说的是捷克语,使用德语的人会被当地居民排斥,因为捷克人把德国人当成入侵者。所以,作为异邦人的卡夫卡仿佛生活在一座孤岛上,失落、孤寂的情感不可避免。

卡夫卡的父亲是一位商人,体格强壮,粗暴专制,靠着精明强干经营起一家杂货店,店名就是Kafka,店的标志是一只站在树枝上的乌鸦,而卡夫卡自身就带有乌鸦的阴森之气。父亲对于家庭和子女缺少耐心,更不会用正确的方式教育孩子,他希望家庭成员是对他绝对服从的,稍有违背他的意愿,就会暴怒,对家人斥骂。在卡夫卡眼里,父亲也有很多优点,在信中,他将父亲描述成一个“强壮,健康,胃口好,有支配力,能说会道,自满自足,有优越感,有任性,沉着果断”[8]的人,是一个“真正的卡夫卡”,但暴怒会使父亲的所有弱点立刻暴露出来。卡夫卡的哥哥死得早,而妹妹又是隔了很久才来到这个世界上,所以面对父亲的强大力量,他不得不承受第一次冲击。对卡夫卡十分关心的母亲也受到父亲的压迫,她在卡夫卡与父亲产生冲突的时候反而会站在父亲一边去劝服卡夫卡。父亲想把卡夫卡培养成一个强有力的,勇敢的小伙子,而卡夫卡的天性并非如此,所以就造成两者本质上的决裂。这个世界被卡夫卡分成三个部分,卡夫卡自己居住的世界是第一个部分,他是法令的无条件实施者,第二个部分是父亲的世界,他是法令的颁布者,第三个部分是其他人,他们生活幸福,自由,不受法令约束。卡夫卡将自己排除在了幸福和自由的世界之外。

卡夫卡养成了矛盾的性格,他在给妹妹的信中坦承:“我写的与说的不同,我说的与想的不同,我想的与应有的想法不同,由是一步步走向极端的黑暗。”[9]这种矛盾性格,在他的婚姻问题上表现得淋漓尽致,在未寄出的《致父亲》信中,他说到结婚的目的是建立一个家庭、获得独立,然而考虑结婚这一过程却花费了他数年的时间,从他决定结婚的那一刻起,他就开始绝望,并无法入睡,生活渐渐变得不再是生活。但最终他思考的结果却是认为自己精神上没有结婚的能力,认为在婚姻这条道路上充满阻碍。卡夫卡认为对他的思想起着决定性影响的因素是恐惧、懦弱、自卑以及无所不在的压力。

正是在这种社会的专制统治以及父亲的粗暴压制下,形成了卡夫卡阴郁的性格,他时时表现出对生与死的思考,他恐惧、懦弱、自卑。他有着对父亲的教育方式以及日常的行为极为不满却又充满自责的复杂心理。正是这种性格心理的卡夫卡自动选择了文本的无彩色风格。

总之,作为西方现代派文学中最重要且最具影响力的作家之一,卡夫卡是世界文学中的伟大人物。他留给人们的大量作品中,不管是短篇小说,还是长篇小说、散文、日记与家信,都具有重大的研究价值。他在书写着“人”这一永恒主题,揭示出人的生存境遇,探究着人的孤独感、异化感与恐惧感的成因。卡夫卡的作品独具一格,拥有着属于他自己的文本色彩,包含着黑、白、灰的无彩色系使作品更能体现他独特的内心世界。

卡夫卡的创作是其内心的呈现,与其说他写的是现实世界,不如说写的是他自己。正是由于他从小生活在社会与父亲的双重压制下,使他的性格内倾,他感到孤独、恐惧、焦虑、懦弱,倾向于“死亡”。也正是由于他的这种性格倾向,使他选择了无彩色系,这些无彩色在他的作品中象征着死亡、怪诞与恐惧,形成了特色鲜明的文本色调。

注释

[1]邵晶坤.当代美术名家技法谈:光和色的美感表现[M].天津: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1.01:14.

[2]尹成君.色彩与中国现代文学[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3.

[3]叶廷芳选编.卡夫卡散文[M].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01.01:63.

[4]赵山奎.冲击尘世最后的边界—论卡夫卡的死亡想象[J].外国文学评论,2009(01):203.

[5]刘芳.月亮的中西方文学审美意象分析[J].芒种,2013(24):098.

[6]李文倩.表现主义:绘画与文学[J].艺术探索,2009(5):61.

[7]张慧佳.绘画美学视域下的德国表现主义诗歌研究[N].光明日报,2014-2-10(012).

[8][9]叶廷芳主编.卡夫卡全集(第8卷)[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12: 18;239.

(作者介绍:周方,温州大学人文学院文艺学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文学理论)

猜你喜欢
卡夫卡黑色彩色
彩色的梦
彩色的线
卡夫卡就是布拉格,布拉格就是卡夫卡
关于卡夫卡和《变形记》你不知道的故事
和这个世界格格不入,是时候看看卡夫卡了
有那样一抹彩色
彩色的风
lnfluence of drought hardening on the resistance physiology of potato seedlings under drought stress
黑色
漆黑一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