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翌
用原型批评理论解读《德伯家的苔丝》
张翌
荣格的《集体无意识的概念》一文中认为原型是一个和集体无意识有关的,密切联系的概念,它暗示着似乎时时处处存在于心理上的某些确定形式。原型是人类长期的心理积淀中未被直接感知到的集体无意识的显现。《德伯家的苔丝》运用了多个《圣经》中的原型,这些原型的应用使这部小说更加迷人,同时也更加突出了小说悲剧性的主题。
德伯家的苔丝原型意像圣经
《德伯家的苔丝》是英国小说家托马斯·哈代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尽管这本小说已经离它首次出版有120多年,但是其细腻的人物刻画以及悲剧性的故事情节仍然吸引着一代一代的读者,成为文学史上光辉闪耀的瑰宝,极具可读性和欣赏性。这本小说的主人公为一位单纯善良的乡村姑娘苔丝,她出生在一个贫穷的农村家庭。由于父亲无意中发现了自己家族可能是某个贵族的后裔,于是有了“攀亲”的念头,接着又有了苔丝和艾力克的相识,以及被后者诱奸而失去贞操的悲剧。苔丝在毅然离开艾力克后,和牧师的儿子安吉尔相爱,她本着一颗真诚的心在新婚之前向自己的爱人坦白自己不堪的过去,可是并没有得到对方的谅解,反而遭到对方无情的遗弃。之后安吉尔在离开苔丝独处异国一段时间后,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并决定返回英国,却发现苔丝由于家庭的窘境再次和艾力克一起。苔丝知道自己爱人的归来后,想到艾力克带给自己的种种磨难和痛苦,义无反顾的亲手杀死了艾力克,并回到了安吉尔的身边,两人开始了逃亡的生活,不过苔丝最后还是被抓住了,并处以了死刑。
在之前对《德伯家的苔丝》这部小说的解读中,人们从多个角度都对其进行过分析,其中一个主要的角度是从社会背景对其进行评论。在本文中我将从一个比较新颖的角度来重读苔丝,即用原型批评的理论来看待小说中的几个主要人物。在荣格的精神分析学中的“集体无意识”论中提到了原型批评。他认为原型就是人类长期的心里沉淀中未被直接感知到的集体无意识的显现,它是一种悠久的历史沉淀下来的结果,具有持久魅力与广泛影响并能传达出人们的内在要求、渴望和意愿的一种精神或情绪,这种精神或情绪必须存在于一个象征体,如神话、传说、自然现象以至于某一种物体。
哈代虽然是个无神论者,但是由于他所处的时代,他还是深深的受到了传统观念以及基督教文化,特别是《圣经》的影响,他对《圣经》是十分熟悉和了解的,因此《圣经》中原型人物的影响能在《德伯家的苔丝》这部作品中找到清晰的痕迹。
1.夏娃
在《圣经》中,夏娃是上帝用亚当的一根肋骨造出的人类始祖之一,本来和亚当在伊甸园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上帝告诉他们可以吃任何的果子,只是有一种果子不能吃。然而她在魔鬼的引诱下偷食了禁果,进而遭到上帝的惩罚被赶出了伊甸园。苔丝的处境和伊甸园的夏娃有着很多相似之处。苔丝在面对纨绔子弟艾力克的各种引诱时,尽管经历了刚开始时的抵触和防备,但是最终还是无法抗拒,导致了被艾力克诱奸的悲剧,犯下了为当时社会所不耻的罪恶,这和夏娃偷食禁果何其相似。苔丝后来遇到了自己的真爱安吉尔,但是却遭到爱人的离弃。后来安吉尔回到英国,但是由于艾力克的原因,苔丝选择了杀死艾力克,最终导致了面临死刑的惩罚。这点又和夏娃偷食禁果被赶出伊甸园遭到惩罚可以说是一一对应的。作为一个基督徒,苔丝从失去贞洁那一刻起,就像夏娃一样犯罪了,在背负这一罪名的前提下,她也像夏娃一样遭到了惩罚,只不过惩罚她的是社会的刑罚和安吉尔的不理解,苔丝俨然成为夏娃的翻版。
2.约伯
约伯是《圣经》中一个人物。他作为上帝的仆人,笃信上帝,远离罪恶,上帝为了考验约伯对自己的忠诚,于是把各种灾难降临在约伯的身上,让他欲死不能,但是他却选择承受种种痛苦,相信痛苦过后一定有所收获,从来没有失去对上帝的信仰,成为上帝信徒的千古典范。至于小说中的苔丝,我们能够轻易地发现她就是约伯的翻版,只不过苔丝的“上帝”变成了她的爱人安吉尔。苔丝对安吉尔的笃信接近痴迷,几乎变成了敬畏,她在安吉尔面前几乎失去了自己。为了表示自己对安吉尔的忠诚,她不顾一切地决意向自己的爱人坦露自己不光彩的过去,即使可能失去爱人,她也义无反顾地这样做,可见她的这种笃信是如此之深,只是最终没有得到爱人的谅解,并且导致了爱人的遗弃。即使是遭到了这样不公平的待遇,当爱人从国外回来想要和她再续前缘,她便毅然决然地杀死了艾力克,丝毫没有考虑这样做给自己带来的可怕后果。即使最后面临死亡的惩罚,苔丝也从内心里感到是快乐的。从苔丝对待这种种痛苦境遇的态度中,我们可以看出她对安吉尔的忠心是如此深沉,面对各种考验都从不退缩,这一点和约伯对待上帝的虔诚是如此的相似。
3.天使
天使的形象在《圣经》中具有两重性,有时是美好的代表有时也是破坏性的化身,这种两重性使得天使成为一个十分复杂的形象。通常人们熟悉的是天使美好的一面,他是上帝的使者,善良,友好,乐于助人,为人类解除痛苦并守护人类,是好运的化身,是受到人们喜爱的对象。小说中的安吉尔有着和天使一样的名字,他在很多时候就真像美好的天使一样为苔丝带来快乐和幸福。当苔丝经历了之前的许多不幸之后,遇到安吉尔并与之相知,相爱,此时的安吉尔就如同善良的天使一样给苔丝黑暗的生活带来了光明,点燃了希望。安吉尔以这种形象出现的时候毫无疑问是天使正面形象的体现。但是,天使的形象在《圣经》中还有破坏性一面的描写。《圣经》中有天使毁灭所多玛城和施以瘟疫的记载。在小说中,安吉尔在听了苔丝的坦白后,不仅对苔丝悲惨的过去不能给以同情和慰藉,反而对苔丝的态度瞬间发生急剧的变化,由之前的百般爱慕变成了无情的抛弃,也正是由于他的冷酷行为导致了苔丝悲惨命运的延续。他的行为使得苔丝在精神上彻底被打垮,是使苔丝做出之后各种无奈选择的直接原因。这是天使破坏性存在于安吉尔身上的鲜明写照。
4.魔鬼
魔鬼在《圣经》中则不像天使,他从来都是以负面的,邪恶的形象出现。《圣经》中讲到,魔鬼有一天钻进了蛇的身体,引诱夏娃吃下了禁果,导致夏娃犯下了难以原谅的罪恶,它的这种行为是被人们所不耻和憎恶的,另外作为魔鬼化身的蛇一般也是被人们看成是恶毒,狡诈的动物,这样把魔鬼和蛇合二为一也说明了《圣经》中魔鬼形象的消极性。小说中的艾力克就是这样一个魔鬼的化身。从他出场时被描述成一个纨绔子弟,到之后对苔丝的各种纠缠骚扰,直到对苔丝犯下无法宽恕的罪恶,他一直都是作为一个让人厌恶的形象出现的。即使有过一段基督教狂热布道者的形象出现过,那也只是一种暂时的伪装,因为重遇苔丝后,他内心的丑恶还是原形毕露,立刻显现,想要永久占有苔丝的欲望再次在他的内心点燃,伪装的对基督教的狂热一下子被他抛到九霄云外,最终还是让苔丝再次回到他的身边,并且导致了苔丝最终的悲剧。可以说苔丝的种种悲剧的始作俑者毫无疑问就是艾力克。他正如《圣经》中钻入蛇身体的魔鬼一样诱惑着,纠缠着苔丝,同时导致苔丝无尽的灾难和悲惨的命运。可以说艾力克在小说中就是魔鬼完美的代名词,从他的身上看到的只有恶,根本看不到太多善的闪光点。
在《德伯家的苔丝》中,对《圣经》非常熟悉的哈代当然还借用了很多其他的原型意像,这里只是从中挑选几个最有代表性的进行分析。从这几个原型人物来看,我们可以发现,哈代借用的人物形象都或多或少带有悲剧色彩。哈代通过借用这些悲剧色彩的原型来创作这部小说,使得小说的悲剧氛围更显突出,也使得小说中主人公苔丝悲惨命运的形成有了更深层次的文化依托,使得整个故事更有文化内涵和底蕴,也使得小说更有味道和可读性。
《德伯家的苔丝》可以说是哈代最为人熟知的作品,通过巧妙地运用《圣经》中的原型人物,生动的描绘了维多利亚时期社会中的一些人物代表,通过运用夏娃和约伯来描绘苔丝的可悲,运用天使来刻画安吉尔的双重性,运用魔鬼来塑造艾力克的邪恶,生动的叙述了苔丝悲惨的一生,同时也真实地还原了十九世纪后期英国农民在受到工业革命巨大冲击下的不堪生活处境。这种不堪的生活处境主要通过发生在苔丝,安吉尔,艾力克三者之间的故事得到清晰的呈现。哈代这种通过灵活运用原型意像,把《圣经》中的相关人物作为其写作蓝本的娴熟创作手段十分令人称赞。他个人极高的文学修养,增加了整部小说的魅力,因此使得这部小说成为备受推崇的传世之作。
[1]托马斯·哈代.德伯家的苔丝[M].张谷若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
[2]朱刚.二十世纪西方文艺批评理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5.
[3]陆维玲.《德伯家的苔丝》—圣经应用的典范[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
[4]栗原帅晓,杜艳.苔丝的原罪[J]牡丹江大学学报2013,(4).
[5]肖丽,徐文艳.《德伯家的苔丝》中的原型分析[J]电影文学2009,(20).
[6]高迎春.《德伯家的苔丝》中苔丝的原型人物解读[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5).
[7]张燕.苔丝,希腊神话中的美狄亚---对哈代《苔丝》的人物原型解读[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 (5).
(作者介绍:张翌,苏州大学外国语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外国语言学和文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