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志强
论蕾切尔·卡森《寂静的春天》中的生态观
张志强
蕾切尔.卡森(RachelCarson)是美国著名的自然文学作家,被誉为当代环保运动的先驱。在其代表作《寂静的春天》中,卡森揭露了人类为追逐利益而滥用农药的事实;抨击了人类因滥用农药而致使生物及人体受害的实情;唤醒了人类的生态环保意识。本文从人类在大自然中所处的位置,生态系统所具有的完整性、多样性和关联性以及生态系统所具有的可持续发展的特征等方面深入挖掘其作品中的重要思想内涵,揭示其作品中所倡导的生态观,旨在进一步唤起人们的生态环保意识。
蕾切尔.卡森《寂静的春天》生态观
蕾切尔.卡森,美国著名的自然文学作家,被世人称为现代环境保护主义和环境保护运动之母,于1962年完成了人类首次关注环境问题的惊世之作---《寂静的春天》。在其作品中,蕾切尔.卡森首次揭露了人类为追逐利益而滥用农药的事实;抨击了人类因滥用农药而致使生物及人体受害的实情;唤起了人类的生态环保意识。1992年,其作品被誉为全美近50年来最有影响力的著作。
在其作品《寂静的春天》的“明天的预言”一章中,蕾切尔.卡森对原生态的美国小镇以及小镇生态因以DDT为代表的农药滥用所发生的变化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小镇坐落在农场的中央,环绕其周围的是生长茂盛的庄稼地和郁郁葱葱的生态林;洁净清凉的小溪从山中潺潺流出,种类繁多的鱼儿在小溪中嬉戏;鸟儿在丛林中欢歌,鹿儿在草地上跳跃;春天,繁花似锦,秋天,色彩斑斓;小镇的生物多样性让游客们目悦神怡,流连忘返。但突然有一天,这里的一切发生了令人惊恐的变化:植物枯萎、鸟儿消失、居民不明原因地不断死去。究竟是什么东西使小镇的春天变得寂寞无声了呢?在卡森的作品《寂静的春天》里我们可以找寻到这一问题的答案。
在大自然整个生态体系中,所有物种都有很强的适应性。如果人类肆意地破坏自然生态,导致大量物种消失,那么现存的各物种之间就会缺乏相互的适应性。然而,伴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人类社会的不断推进,人类一度错误地认为自己是大自然的主宰,而且在整个自然界中人类是万物之灵,人类能够改变自然、控制自然,甚至战胜自然。因此,人类所倡导的风靡全球的以工业现代化为目的的现代化使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生态灾难频繁发生。
在其作品《寂静的春天》中,卡森认为,一直以来人类对于大自然的态度都是“征服”而不是“共存”。为了满足自己对物质利益的贪欲,人类试图永不停歇地榨取大自然中的每一份资源,因而无时无刻不在影响和破坏着大自然的生态平衡。对科学技术的盲目崇拜,致使人类错误地认为是我们人类掌控着对大自然中其它物种的生杀大权,可以随意地利用、完全地控制和彻底地征服大自然。人类为了提高农业产量,牟取暴利,置生态环境破坏而不顾,毫无节制地使用DDT等杀虫剂,造成化学农药的滥用。这些化学农药的滥用正日益毒害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使河流、海洋、土壤受到污染;使昆虫、鸟类和野生植物数量不断减少;人类癌症的发病率日益攀升。严酷的生态危机的现实向我们证明,当人类开始妄自尊大地向大自然开战的时候,就已经为人类自己写下了一部我们破坏大自然的历史,这种破坏既对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大地造成危害,又对与我们人类共生共存、相互依赖、互惠互利的其它生命造成危害。
大自然的生态平衡是一个将自然界各种生命联系在一起的复杂、精密、而又高度统一的系统,这一系统有赖于人类对她的了解、尊重和保护;人类只有一个地球,人类与环境是不可分割的共同体。然而,在发展科技、推进人类文明的进程中,人类往往仅仅按照自己的主观愿望来改造自然,妄图使大自然竭尽全力地为人类服务,否则,人类就会不计后果地影响、滥用和破坏大自然,结果却使人类自身置于生态危机的困境而不能自拔。因此,人类只有在大自然面前更加谦卑,融入自然,尊重自然,时刻反省并改正自己错误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才能使我们赖以生存的大自然保持生态平衡,才能最终挽救我们人类自己。
在其作品《寂静的春天》的“土壤的王国”一章中,卡森指出,地球上的土壤哺育着各种生物;各种生物为动物的生存提供食料;动物和植物又为人类提供生活的保障。在卡森看来,地球上的一切生物之间关系密切,物种与物种之间相互依存,所有生命体与地球相关联;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上的所有动物和植物都是这个神奇而美丽的生命大网中的一部分,一种植物与另一种植物以及植物与动物之间都存在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无论那种关系遭到破坏,都会使整个生态系统遭到损坏。
人类最宝贵的财富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资源,即水、土壤、森林、矿藏以及野生动植物,作为地球上最有智慧的生物,我们不能只仅仅满足当代人的需要,还要为我们的子孙后代留下足够的的资源。人类为了给自己的后人留下碧水、蓝天和平衡的生态,就必须首先学会尊重这个美妙、神奇、但又极其脆弱的自然生命系统。自然界的平衡建立在所有生物的相互关系上,当人类试图用残忍的外力去改变其中的一个时,就会改变甚至毁坏与之相联系的其他很多东西。为了维护生态系统的完整性,保持大自然的生态平衡,人类必须了解自然、尊重自然、融入自然,并且要把我们自己放在整个生态系统的合适的位置上。
人类要尊重自然就要首先摆正自己在大自然中的位置。作为大自然生物圈中受益最大的物种,人类不能把其他生物视为自己的专属而任意开采、肆意滥用。相反,人类应该对保持整个自然体系的平衡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因此,人类珍视和保护自然界中的其他生物也就是珍视和保护我们人类自己。人类只有完全摒弃“人类中心主义”的思维模式,自觉维护生态平衡,才能彻底摆脱日趋严重的生态危机,也才能最终挽救我们人类自己。
蕾切尔.卡森在其作品《寂静的春天》里所倡导的生态整体观并不意味着轻视人类或者贬低人类,相反,地球上连续不断发生的愈演愈烈的生态灾难使人类认识到:生态系统的整体利益是人类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先决条件,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与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关系密切。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根基,因为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不仅可以为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创造出许许多多直接或间接的经济效益,而且还可以为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适宜的环境和资源。同样,生态保护又是衡量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客观标准。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也要求降低单位生产量的能耗和物耗,从而减轻对生态资源和生态环境的依赖和破坏。
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同时还要求人类要普遍提高自己的生态意识,去除“万物为我专属,万物为我所用”的狭隘观念,建立“人与自然共生、共存、共荣”的崭新观念,因为大自然并不是人类用来满足生存的工具,而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全部。卡森及其作品《寂静的春天》让人们认识到,人类社会发展的终极目标应该是维护生态系统的整体利益,人类的一切行为、政策和发展模式的终极价值标准依然应该是维护生态系统的整体利益。因此,人类应该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改变原有的试图征服自然的狭隘观念,建立起全新的“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科学的自然观,使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共同成为人类崇高而理智的自觉追求。
人类生于尘土,终将归于尘土。大地是人类唯一母体,是人类最终的归宿地。因此,人类与自然的关系,最终将决定人类自己之间的关系和人类最终的归属。不管科学技术如何发达,还是经济社会如何进步,资源、环境和生态的基础地位始终是不可改变的,离开了资源、环境和生态的可持续发展,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将化为乌有。因此,生态保护应该成为我们人类持续不断、始终如一的意识和行动。
综上所述,蕾切尔.卡森的代表作《寂静的春天》的发表激起了全球范围内人们的环境意识的热潮,更新了世界各国人民的生态理念,倡导了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新人文精神。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蕾切尔.卡森及其作品《寂静的春天》改变了人类历史进程,扭转了人类思想的发展方向。时至今日,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一方面,人类利用更先进的科学技术从大自然中获取了愈来愈多的物质财富;另一方面,人类向大自然的不断索取又给自然生态造成了巨大的污染和破坏。因此,虽然蕾切尔.卡森的生态观已经成为全人类的共同意识,但是要真正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重建“人类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家园,我们依然任重道远。
(作者单位:山东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