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各地毛皮产业发展历程
毛皮产业在河北省是个历史悠久的传统产业,涉及行业广泛,从业人口众多,产品丰富多样,经济效益明显,是一些县域的支柱产业和富民产业。
1.1 早在商末时期,丞相比干就在枣强大营一带发明制裘术;秦初秦始皇曾亲封为“天下裘都”;明朝郑和下西洋时,大营皮毛以“皮板柔软、毛眼遂适、色泽协调时尚”而进入欧洲上流社会;清朝道光年间,英、俄、日、荷等10多个国家的客商开始在大营设立货栈;到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营皮”曾长期作为出口免检产品远销海外。
1.2 张家口自古以来以毛皮业兴旺发达而闻名中外,素有北国“皮都”之称。其所产皮毛具有皮板洁白、皮毛舒展、丰满柔软、富有弹性等特点,国内外市场通称“口皮”。早在东汉时期,张家口就有了毛皮贸易;唐朝中兴之时,张家口已成为北方的毛皮贸易中心;至明代,这里已是世人皆知的全国毛皮集散地了。毛皮贸易促进了张家口毛皮加工业的发展,形成了以裘皮(细皮)、白货(口羔皮)、粗皮(羊皮)为主的毛皮工业。 现在张家口的毛皮产业是以阳原为代表的碎皮加工业。
1.3 辛集毛皮加工业历史悠久,久负盛名。在宋辽战争中,辛集是南北交汇的场所,因军事需要,制作皮革、熟皮的技术逐渐在当地扎了根。到清朝中叶,辛集已成为我国著名的毛皮集散中心。从清朝光绪六年(1880年)至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七七”事变前,是辛集毛皮业发展的鼎盛时期,辛集逐渐形成完整的毛皮生产体系。
1.4 肃宁皮毛业起源于明末清初,作为农民糊口的手段,一些手工作坊制作出鞭头、鞭梢、车马挽具四处销售,逐渐形成了历代沿袭的传统工艺和购销渠道。购销范围涉及河北、山东、内蒙、东三省等地。
改革开放以来,肃宁毛皮业迅速发展,大致经历了3个阶段:20世纪80年代的“原皮购销阶段”,20世纪90年代前半期的“市场流通+初加工阶段”,90年代后期的“市场流通+裘皮加工”阶段。经过调整、发展及龙头企业和市场的带动,肃宁毛皮产业实现了“两个转变”:产业由制革向制裘转变,产品由半成品向成品转变。
1.5 明末,蠡县不少皮毛商贩看到经营皮毛业本薄利大,便争相效仿,在留史和附近的百尺村一带掀起了一股“皮毛热”,资金少者办小加工作坊,资金多者开大皮店,有技术者搞加工,无技术者搞倒手买卖,形成皮毛原始的专业分工。人们利用当地盐碱土丰富,刮盐碱,熬土硝,或外出经商,或靠购销毛皮,土法熟皮,加工成品(称皮毛)出售谋生,皮货交易与加工行业逐渐形成。
近10年来,河北省多地的毛皮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涉及区域迅速扩大,生产规模和经济效益不断提高,产业链条趋向完整。
在河北省,毛皮行业涉及县域较多,产业链条涉及一、二、三产,从业人员众多,在一些县市成为农民致富的特色产业。
2.1涉及区域广
河北省有辛集、肃宁、枣强、故城、蠡县、阳原、南宫、昌黎、饶阳、乐亭等10个县市,把毛皮服装加工生产和毛皮动物养殖作为特色产业,有60多个县市的农民从事毛皮动物养殖。例如在石家庄、唐山、秦皇岛等地,基本上所有县市都有毛皮动物场(户)。另外保定、承德、邢台、沧州、衡水除有毛皮养殖加工大县外,还有一些县有零散的毛皮加工和养殖。毛皮产业有点有面分布,在河北省形成了一个比较大的特色产业。
2.2产业链条长
毛皮产业涉及养殖、加工、设计、制衣、销售、进出口等环节,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产业链条。每个环节又包括若干小环节,如销售环节涉及市场建设、批发、零售、电子商务、金融及广告等行业,养殖环节带动了饲料、兽药、疫苗及运输等相关产业的发展。
2.3就业人口多
据不完全统计,仅6个主要毛皮加工县直接从事加工生产的人员就有近50万人,有50多个县、区的农民从事毛皮动物养殖,如果再加上相关服务行业的人员,估计约在200万人以上。其中,辛集市直接从事毛皮产业的人超过6.2万人;枣强大营镇几乎家家户户有加工皮毛褥子(服装半成品)的手艺;昌黎县毛皮动物养殖涵盖全县18乡镇的300余个行政村,从事毛皮动物养殖的人员12万人。
(转自中国皮毛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