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农经》特约记者 汪蕙
种植业结构调整大幕开启
文|《农经》特约记者 汪蕙
调整优化种植结构,是我国农业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变,也是解决当前日益突出的种植业结构性矛盾的必然选择。
2015年12月26日,农业部在京召开全国种植业结构调整工作会,研究调整优化种植结构的目标思路和重点任务。会议指出,要以发展新理念为统领,围绕“提质增效转方式、稳粮增收可持续”的工作主线,突出“稳产能、调结构、转方式”的主攻方向。农业部副部长余欣荣在会上提出,2016年要全力完成“镰刀弯”地区玉米调减任务,力争调减1000万亩以上,5年内拟调减玉米种植面积5000万亩。
种植业是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整个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基础。 “十二五”以来,我国种植业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成就,粮食生产实现了历史罕见的“十二连增”,但结构性矛盾也更为突出。
然而,困难与机遇相生相伴:一方面,缓解资源环境压力、适应消费结构升级、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促进农民增收和脱贫攻坚、应对国际市场不断加大的冲击,都迫切需要调整优化种植结构;另一方面,我国种植业也迎来发展新理念的引领、巨大市场消费的拉动、社会投资的带动、科技创新的支撑、农村改革的深入推进、国际国内的深度融合等难得的机遇,这为种植业结构调整提供了条件。因此,无论是从解决问题的角度,还是调整结构紧抓机遇的角度,都应该准确把握、积极应对,顺势而为、应势而动,调整优化种植结构,开创我国种植业发展新局面。
如何构建适应市场需求的品种结构?余欣荣表示,要发展优质农产品,重点发展优质稻米、强筋弱筋小麦、“双低”油菜、高蛋白大豆等优质农产品;发展专用农产品,重点发展加工专用玉米、青贮饲用玉米、高淀粉马铃薯等,发展优质苜蓿。此外,还要构建用地养地结合的耕作制度。东北冷凉区发展粮豆轮作、粮饲轮作等生态友好型耕作制度。北方农牧交错区发展节水、耐旱作物和牧草,减少水土流失。西北干旱区,要以水定种,改种耗水少的杂粮杂豆和耐旱牧草。
但种植结构的调整并不意味对粮食安全的放松。在此次会议上,余欣荣提出,粮食安全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核心是产能的巩固和提升。要落实好中央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大规模建设高标准农田,支持粮食主产区建设核心区,划定永久基本农田,划定粮食功能区,更加扎实地筑牢粮食产能基础。同时,要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合理配置资源,调整优化结构,提高发展质量。
从会议精神可以看出,未来我国种植业结构调整的总体方向应该是:以提高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以增加农民收入为基本目标,以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和促进农业升级为重点,面向国内外市场,依靠科技进步和机制创新,进一步优化品种结构、产业结构和区域布局,构建与市场需求相适应、产业升级相匹配、资源环境相协调“粮、经、饲”三元种植结构、“稻、麦、薯、杂(粮)、豆”多元并举粮食供给结构,积极恢复油料种植,稳定棉、糖供应,均衡发展蔬菜等经济作物,推广生态友好型、资源节约型耕作模式,提升种植效益、农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促进种植业持续稳定发展。
具体而言,将优化“四个结构”:
一是构建粮食安全、均衡发展的作物结构。构建与需求结构相适应的“粮、经、饲”均衡发展的三元种植业结构,将是结构调整的首要任务。在稳定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基础上,坚决保住水稻、小麦口粮生产,确保口粮种植面积。恢复发展棉花生产,主攻单产,增加总产。稳定增加油料供给,重点抓好油菜、花生、大豆等油料作物生产;甘蔗、甜菜稳定面积,降低成本。巩固发展蔬菜等园艺作物生产,促进蔬菜生产发展方式由规模扩张向提高单产、提升质量效益转变。充分挖掘饲草料生产潜力,积极发展饲料粮食种植。拓展优质牧草发展空间,合理利用“四荒地”、退耕地、南方草山草坡和冬闲田,加快研发适合南方山区、丘陵地区的牧草收割机械。
二是构建满足市场、适应竞争的品种结构。适度调减普通食用小麦品种,大力发展优质专用小麦;因地制宜加快发展饲用玉米、青贮玉米和加工专用玉米;加快推广“双低”油菜、专用花生、高油大豆等新品种,提高油料种植效益;集成推广一批丰产高糖品种和配套高产栽培技术,提高甘蔗单产水平和国际竞争力;因地制宜推广转基因抗虫棉和优质杂交棉品种,提高土地产出率;积极扩大杂粮、薯类等其他作物生产面积,推进马铃薯主食开发和产业化。加快推进农业标准化,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严格实行产地环境、投入品使用、生产过程、产品质量全程监控。支持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加大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力度。
三是构建生态协调、布局合理的空间结构。依据资源环境条件,构建优势区域布局和专业化生产格局,提高农业生产与资源环境匹配度。东北地区可提升粮食可持续生产能力,在地下水开采较重的三江平原地区则合理控制水稻种植面积,加强节水灌溉设施建设和节水技术推广;适当减少高纬度区玉米种植面积,扩大大豆种植面积;华北地区可稳定粮食生产能力,适度调减地下水严重超采地区的小麦种植,选育推广耐旱节水作物。长江中下游地区应稳定粮油生产能力,退减重金属重度污染区的水稻种植面积,发展棉麻、花卉等非食用农产品;调整重金属中轻度污染区水稻种植、发展低积累品种作物和豆科牧草等培肥地力作物种植;华南地区可巩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定水稻、甘蔗、蔬菜面积和大宗畜产品生产,加快发展热带水果产业。西北干旱可继续实施压夏扩秋,适度调减小麦种植面积,扩大马铃薯、牧草种植面积;在绿洲农业区稳定棉花、瓜果种植面积,发展设施蔬菜和特色园艺产业;在农牧交错区通过坡耕地退耕还草、粮草轮作。西南地区应严格保护平坝水田,稳定水稻、玉米面积,扩大马铃薯种植,大力发展园艺作物、中草药等特色农作物生产。
四是构建用养结合、合理轮作的耕作结构。加快推广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种植方式,逐步建立起与资源环境相适应的轮作、套(间)作及保护性生产模式。控制玉米等禾本科粮食作物规模,扩大大豆、花生、杂豆、苜蓿等豆科作物面积,稳定油菜、适度扩大马铃薯等作物生产,建立合理轮作的耕作制度,发挥豆科作物的养地功能。东北区黑土带要以综合治理水土流失为重点,增施有机肥,推行粮豆轮作。黄淮海区推行玉米/花生(大豆)间作套作,地下水超采地区改小麦、玉米两季种植为玉米一季种植,实行半休制度;西南地区推行玉米/大豆间作,并推行农艺节水和深耕深松、实现保护性耕作;长江中下游地区推广水稻/油菜、水稻/绿肥等生态耕作模式,增加土壤肥力;三江平原水稻种植井灌区实行轮休种植,缓减区域农业用水危机。
无论是从解决问题的角度,还是调整结构紧抓机遇的角度,都一定要准确把握、积极应对,顺势而为、应势而动,调整优化种植结构,开创种植业发展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