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记者 李君楼 特约记者 刘洪义 贾从河
郸城县:坚持改革创新打造精品工程
本刊记者李君楼特约记者刘洪义贾从河
河南省郸城县位于豫皖交界黄河冲积扇平原的东端,总面积1490平方公里,总人口135万人,耕地面积163.7万亩,是一个典型的平原农业大县,2015年度农业综合开发面积2万亩。郸城县面对县域实际现状,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有关文件精神,围绕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要求,凝聚工作合力,成立了项目建设领导组,领导组成员主动深入一线,广泛开展调研,督办检查,指导实施,协调纠纷,确保了项目建设的顺利进行。
为把项目建设成为“民心工程”,确保工程经得起时间和实践的检验,郸城县坚持落实“六到位”:一是领导重视到位,做到层层抓落实。二是宣传动员到位,对工程进展情况进行通报,确保进度。三是前期准备到位,力求实施方案的科学化。四是资金保障到位,为项目的开展提供了稳固的资金保障。五是筹资投劳到位,充分调动群众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六是质量监管到位,派专业技术人员进驻实施现场,对工程质量进行全程监管。
为把项目打造成群众满意的优质工程,郸城县主要坚持实行“四个高”突出“四个早”。四个高:一是着眼发展现代农业,高标准规划。从发展现代农业的需要出发,对项目精心规划,科学布局,对项目建设的规格作出统一规定,要求施工单位严格按照规划标准施工。二是因时因地制宜,高效率施工。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该县坚持以科技为支撑,积极探索应用新设备、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努力提高项目的示范引领作用,在项目区营造保质量、赶进度、争先进、创优质的良好氛围。三是增强民生意识,高质量要求。在坚持落实项目公示制、工程招投标制、项目法人负责制、工程监理制的同时,从本县实际出发,创建了施工承诺制、多方联动监管制,作业挂牌制等一整套新的管理模式,增强施工单位的责任感和质量意识,加快了施工进度,保证了工程质量。四是着重工程长久发挥效益,实施高水平管理。项目建设完成后,对各项工程进行全面排查,对发现的工程质量问题汇总归类,限期整改,复查后逐项登记造册,建立项目档案,作为落实管护责任的依据。项目区乡、村两级建立工程管护领导小组,确保工程长久发挥效益,把项目建设成为有质、有量、有形象的民心工程。四个“早”:一是早规划。项目任务下达后,立即组织人员深入项目区实地勘察,因地制宜及早做出规划。二是早招标。项目开工日期确定后,立即公开招标确定施工单位。三是早施工。争取提前完成项目主体工程任务。四是早建样板工程,让施工单位学有榜样,赶有目标。
为打造精品工程,加快工程进度,郸城县主要把好“五个关口”“两个按照”和“七个监督”。“五个关口”:一是把好施工队伍关。施工队伍的资质必须满足工程性质的要求,按照公开、公平、公正和择优的原则,选择技术力量雄厚、机械设备先进、企业资信良好的施工队伍参与工程招投标。二是把好材料设备关。所有进场材料必须规范要求,机电设备必须有出厂合格证,管材必须具有省级卫生部门批复的卫生安全许可批件,严禁不符合质量要求的设备与材料进入施工现场。三是把好资金拨付关。设立专用账户,实行专款专用。并保证工程建设资金及时足额拨付到施工单位,确保资金安全。四是把好质量监督关。工程质量的监督实行业主监督、监理监督、政府监督和项目所在地乡镇政府与村民代表监督等,实行多层次质量监督机制。特别对一些隐蔽工程和主体工程,施工监理必须在现场旁站。五是把好竣工验收关。工程竣工后,首先由施工单位自检,自检合格后报请业主验收。然后由县联合质量验收组按照小农水基本建设工程验收方案进行初验,最后再由省、市组织验收。层层把关,确保工程质量。“两个按照”:一是按照设计标准进行施工,二是按照工期要求如期完成施工任务。“七个监督”:一是政府监督,二是业主监督,三是监理监督,四是质检部门监督,五是财政部门监督,六是新闻媒体监督,七是村民代表监督。
项目区新打修复配套机井270眼,输变电线路配套117.72公里,开挖疏浚渠道21公里,埋设输水管道72公里,新增低压管道高效节水灌溉面积2万亩,新建桥涵118座,硬化道路22.5公里,新植桐树2.2万株,旱涝自然灾害得到了有效控制。项目区通过治理,扩大了良种种植面积,良种覆盖率达到100%。提高了农作物产量,实现了丰产丰收。预计可新增优质粮食生产能力347万公斤、优质棉花1.1万公斤,新增油料9.1万公斤、药材15万公斤、烟叶30万公斤,新增种植业总产值875万元,农民收入增加总额达569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