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 黄祖辉
通过发展合作社实现内源扶贫
——评《贫困中的合作——贫困地区农村合作组织发展研究》
■ 文 / 黄祖辉
当前,我国改革与发展中的最大难题莫过于“三农”问题,其复杂性、严重性以及化解的艰巨性,堪称世界之最。其中,如何促进农民增收是“三农”问题的核心与关键,而贫困地区农民的减贫脱困作为“三农”问题的重要环节,又是当前及未来五年内最亟待解决的,它不仅关系到整个“三农”问题的解决,还关系到2020年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能否实现的问题。
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深入贫困地区调研,就扶贫开发工作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他强调指出:“三农”工作是重中之重,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在“三农”工作中要把扶贫开发作为重中之重,这样才有重点。他还就各级政府的扶贫攻坚工作提出了要注重扶持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精准、脱贫成效精准等六个精准要求。其后,《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指出: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党的重要使命。我国扶贫开发已进入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期,必须把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作为基本方略,在现有基础上不断创新扶贫开发思路和办法,坚决打赢这场攻坚战。由此不难看出,我国要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其决定性因素不在城市,而在农村,尤其在于“老少边穷”地区以及贫困人口这块“短板”。减贫不仅仅是一个经济问题,也是一个社会问题,更是一个政治问题,对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具有重大意义。
从贫困地区贫困农民自身角度看,如何实现减贫脱困目标?毋庸置疑,绝不能停留于传统认识中的“等”“靠”“要”,要充分发挥农民自身的主体性、主动性、自助性和创造性,着力提升贫困农民的自我发展能力,增强贫困地区的内源发展动力。在新近出版的《贫困中的合作——贫困地区农村合作组织发展研究》一书中,作者旗帜鲜明地提出了贫困地区农民主体观问题,这是十分难得的。诚如作者指出,“确认和尊重贫困农民在减贫进程中的主体地位,拓展和提高贫困农民自我管理水平、自我发展能力和参与现代化建设的能力,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减贫进程、共同分享减贫成果,从而激发贫困地区农业农村发展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实现贫困地区社会经济协调发展,是贫困地区减贫扶贫事业的根本目标。而贫困农民主体地位的确立及其自我发展能力的提升,既是贫困地区农业农村发展的首要目标,更是促进农村贫困问题得到根本解决的重要手段。”
继而,问题又来了,贫困农民何以发挥主体性,增强内源发展动力?本书对此开出了药方,认为“农村合作组织无疑是贫困农民通过自身努力彰显主体性、提升自我管理水平和发展能力,进而减贫脱困的最合宜、最合意的组织化形态。”不同于既有以贫困为主题的相关研究论著,本书旨在精准聚焦于我国贫困地区的农村合作组织,尝试对农村合作组织的减贫功能、影响因素、发展机制、相关现实问题等给出较具阐释力的讨论,进而理解贫困地区农村合作组织发展的未来走向,并探寻促进贫困地区贫困农民通过“内源发展”获致减贫脱贫的政策空间。应当承认,这一努力具有显著的开创意义。
当然,与非贫困地区相比,贫困地区内源发展动力存在先天不足的问题。这也就决定了目前单纯地依靠内源动力实现农民减贫脱困目标往往是不够的,一定要有外源的介入和推动。一提到外源介入,人们的第一反应可能是政府。当然,在中国社会政治情境下,政府主导农村减贫扶贫事业,承担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责无旁贷。但是,这也不意味着政府将取代或排斥市场机制、企业组织和各类社会主体(如农村社区、非政府组织等)等其他供给主体,而这也是本书论述的重点。但反言之,仅仅是一种没有退出机制的或者是缺乏内在载体的外源介入,也是不可持续的。因此,要通过组织贫困人口积极参与扶贫项目,通过外源推动提高自我组织的能力,以此增强造血功能和发展活力。基于上述理念,本书给出了现阶段中国特色贫困治理结构,即农民的主体作用、政府的主导作用、市场的基础作用和社会的促进作用等多元主体协同作用的贫困治理结构。并且作者还指出在这样的贫困治理结构中,各方主体是相互关联、协同作用、多元博弈的。可以看出,全书行文实际上是基于一个基本理论范式——农村合作组织的发展深深嵌入于相关利益主体的多方位互动与博弈过程之中。由此,本书首先对既有贫困理论进行了梳理和分析,进而对减贫与合作组织的关系以及贫困地区农村合作组织的发展机理给出了具有说服力的理论阐释,然后以主要篇幅探讨了与贫困地区农村合作组织发展密切相关的各方面行动主体,分别包括农村合作组织的成员(农户)、企业、政府部门、社会组织、农村社区、农村妇女,当然还有在贫困地区农业农村发展中处于关键地位的农村金融问题。作者用心,可见一斑。
目前,就如何实现贫困地区农民减贫脱困大体存在两条道路的争论,一是外源介入的“输血式”扶贫,比较典型的包括政府的转移支付,社会各界的帮扶;二是内源发展的“造血式”扶贫,例如通过发展当地的特色产业带动。“输血式”扶贫可能会取得立竿见影的短期效果,但有可能存在脱贫农民发展难以持续的问题,存在脱贫人口的返贫可能;“造血式”扶贫对贫困农民的要求比较高,过程也比较漫长,但如果“造血”得当,则对减贫与发展具有长效性。本书实际上主张通过“造血”和“输血”相结合,并最终形成“造血”功能的第三条扶贫道路。当然,第三条道路不是对前两条道路的简单糅和,而是基于贫困地区的经济社会文化特性做出的现实选择。这也为各级政府提了个醒,即针对2020年完成7000多万人脱贫目标,切不能急功近利,大量的扶贫资金投入应以培养农民自我发展能力为目标。
此外,尽管本书的副标题为贫困地区农村合作组织发展研究,其关注焦点在于农村合作组织,但全书内容并不完全局限于农村合作组织。作者视野宽阔,既对政府、非政府组织在农民减贫中的作用、定位、边界给予了较大篇幅的讨论,也对贫困农户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风险问题、妇女在减贫中的作用等做了详细阐述。最后,就全书的体例而言,作者不仅收集了大量来自官方统计的数据,还参考了许多已有研究的成果,内容详实,论据充分。而令人眼前一亮的是,全书还设置40余个专栏,其中大多数是作者采集的案例,这些典型案例的精心穿插,既增强了全书的可读性,又很好地做到了理论与实际的结合。
实际上,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在推进扶贫开发工作上矢志不渝,成就有目共睹。正如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所指出的,“中国在全球千年发展目标中作的贡献,给予再高的评价也是不过分的……如果不算上中国的进步,整个世界在减贫方面从总体上说其实是倒退了”。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一直是世界减贫事业的积极倡导者和有力推动者,可以说,独具特色的减贫经验是当今中国真正的软实力所在。而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中国在努力实现本国贫困人口脱贫致富以外,还积极地向世界分享反贫困经验。
自2004年以来,受商务部委托,本人所在的浙江大学中国农村发展研究院(CARD)连续承办了“反贫困问题高级研修项目”,旨在面向非洲等发展中国家介绍中国的反贫困经验。目前,已经承办17期,累计培训近600名国外高级官员,成员遍布南苏丹、尼日利亚、毛里求斯、赞比亚、津巴布韦、柬埔寨、老挝、巴基斯坦等90多个发展中国家。2006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对浙大CARD成功举办商务部援外研修班给予了高度肯定,并作出重要批示:“浙江大学承办国家商务部的几期高级研修班,课程设计特色鲜明,教学形式富有实效,在给学员进行培训的同时,较好地宣传了中国和浙江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成就,增进了我国与其他国家的友谊,达到了预期的目标,希望认真总结经验,再接再厉,认真扎实地承办好今后的援外研修班”。如今,习总书记的教导历历在目,激发我们继续努力,而本书的问世,无疑是我们中国农村发展研究院(CARD)以及学校正在积极组建的“中国减贫与发展研究中心”在反贫困研究领域的一大重要理论成果。相信无论是关心中国“三农”问题,还是关心减贫扶贫问题,或是关心社会发展与治理问题的研究人员与实务工作者,都能从本书中获益匪浅。
(作者单位:浙江大学中国农村发展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