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党派的影响力实证研究
——以重庆市为例

2016-04-02 01:58汪守军
探索 2016年1期
关键词:参政党民主党派影响力

汪守军

(重庆社会主义学院多党合作历史研究室,重庆400064)

各民主党派是同中国共产党通力合作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1],民主党派的影响力指其通过具体的参政行为来实现或体现自己的政治纲领、参政理念和宗旨,既获得所代表群众、党派成员和其他群众的支持和认同,又作为执政党的友党和“诤友”得到执政党的支持与肯定。民主党派影响力是一个综合性概念,主要包括政治影响力和社会影响力,并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民生等领域的方方面面,具体指社会知名度、支持与认同度、吸引力(凝聚力)、号召力以及对人们思想行为的影响等。民主党派影响力从侧面反映参政党与执政党共同思想政治基础是否牢固,群众基础和社会基础是否扎实的问题,直接制约着参政党功能的充分实现,更影响到建设高素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这一战略目标的实现。本文以重庆市为例,就目前民主党派影响力的实际状况进行研究,分析和探讨扩大民主党派影响力的路径。

1 研究方法、样本选择和研究工具

本文主要采用开放式问卷调查、随机访谈和历史文献分析等方法,以民主党派在重庆和国家经济社会事务中的知名度、作为、形象、履职、社会影响、参政党作用等综合情况来研究民主党派在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的影响力状况,进而从点上反映民主党派的总体影响力状况。将重庆市的8个民主党派作为一个整体,选择几个有代表性的“面”和“点”为评价主体:在“面”方面选择4到5个主城所在行政区,2到3个远离主城的区县,2个村镇进行抽样调查;调查对象分为若干个点,包括中共党员干部、民主党派成员、党校系统(含社会主义学院)教职工、在校大学生、一般社会民众等。针对不同调查对象设计不同的问卷和问题,并反复提炼和修改,有的问题相同,但问答形式是有差异的。在进行问卷结果分析时也进行差异化处理,即把不同考察对象对同一或相似问题的回答进行均值化处理,包括同一级别的领导干部对相同问题的回答和不同高校学生对相同或相似问题的回答。

根据研究需要,课题组对调查对象进行了简单的分类。首先是从干部级别上进行分类,如厅级、处级、科级及以下;其次是根据区域分类,如主城区、郊(区)县;再次,根据职业的不同进行分类,如干部(包括中共干部、统战干部、民主党派干部)、一般群众(含自由职业人员)和在校大学生(含部分博士生和硕士生)。根据以上分类选取5个主城所在区中共县处级以上(含县处级)党员干部305名、民主党派领导干部100名,远郊区县领导干部100名、镇村社领导干部200名、民主党派成员300名,8所重庆大专院校在校大学生800名(从大专到研究生,涵盖文科、理科、工科、医学、农学),党校系统(含社会主义学院)教职员工100名,一般社会民众100名(包括离退休人员、城市务工人员、自由职业者、年轻的上班族等)。共发放2 100份调查问卷,回收问卷2 060份,其中有效问卷1 960份,占回收总数的95.1%,占发放问卷的93.3%,还有50份随机访谈记录。以上调查对象基本涵盖了重庆社会各阶层人士,具有较广泛的代表性。通过对以上各类人群对问卷的回答、访谈及文献资料分析,我们可以比较全面地掌握民主党派影响力的实际情况。

2 民主党派的影响力调查结果分析

2.1 关于民主党派影响力的直接问卷调查

本次问卷调查采取根据个人情况自愿填写的开放式题目为主,并对其中2% ~3%的调查对象进行深入访谈调查。调查结果显示,总体上各类别干部群众对民主党派影响力的评价不高,认为民主党派影响力“强”和“很强”的只有25.3%,认为“一般”的占48.9%,认为“没有多少影响力”的占19.9%。然而,具体到各类别调查对象又有较大差异:主城各区一般干部(县处级以下)只有14.9%认为民主党派的影响力“强”和“很强”;远郊区县科级干部和民主党派成员及其干部则有42%认为民主党派的影响力“强”和“很强”。大学生认为民主党派影响力“一般”的占调查对象的37.8%,而一般干部群众、民主党派成员、乡镇村社干部和主城区处级以下(不含处级)干部的认知则较为分散。此外,具体到每个类别的群体以及其对民主党派影响力不同层面问题的回答,也有较大差异,详细情况见表1。

表1 民主党派的影响力状况

2.2 从民主党派在地方和国家政治生活中作用的发挥分析民主党派的影响力

调查显示,在认识上各类别干部群众一方面对民主党派在重庆和国家重大事务中发挥积极作用有期待,但同时又对目前民主党派作为参政党的作用发挥和影响力表现不满意。

第一,县处级及以上的领导干部对目前民主党派在地方和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表现不太满意。其中,明确认同民主党派的重要作用和地位(很重要和重要)的占51.2%,而认为民主党派在目前地方和国家政治生活中只发挥一些作用的占34%,具体到各类别领导干部的认识也有差异,如表2所示。

表2 对民主党派地位作用的认知状况

表3 对民主党派未来作用发挥的信任度调查

调查还显示,多数人对民主党派未来在地方和国家政治生活、重大事务中发挥更大作用有较高的期望和信心,而“不太相信”和“根本不信”的分别只有11.5%和2.3%,如表3所示。

第二,街道社区、乡镇村社干部(县处级以下)对民主党派目前及今后在本地和国家政治生活中发挥重要作用(很重要和比较重要),大部分都表示认同,信心较足所占百分比都超过50%,最高达到66%,但主城和区县干部在认识上也有较大差异,如表4所示。

表4 对民主党派地位作用的总体认知状况

表5 不同区域科级干部对民主党派未来作用的认知状况

调查还显示,对于民主党派未来在地方和国家政治生活和重大问题上将发挥更大作用的认识上,主城各区和远郊区县干部表示认同的有30%左右,而远郊区县干部对此“有一定信心”的只有24.4%,主城区同级别干部表示“有一定信心”的占49.3%。然而,对“民主党派未来在地方和国家政治生活中发挥更加重要作用”,表示“不太相信和根本不信”的百分数在远郊区县中高达33.6%,主城区该项选择只有14%左右,这表明民主党派的社会政治影响力主要在城市的特点,也反映出民主党派“接地气”不够的弱点,如表5所示。

第三,一般社会大众对民主党派在地方和国家社会政治生活中的作用认同度不高,认为其作用“非常大”和“大”的认同只有50.6%,而党校系统教职员工该项认同仅为31.5%,远低于大学生和一般社会大众。同时,一般社会民众对民主党派在地方和国家政治生活和经济社会中“无多少作用”方面的百分比最高,为24.3%。对民主党派未来作用的发挥有56%左右的大学生“完全相信或有信心”,“不太相信”的占32%左右,另有10%左右“根本不相信”,而以上各类调查对象有78.38%的人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在未来的发展前景则充满信心。

2.3 从民主党派的构成、在各级党政群机构任职和参政议政的情况来分析民主党派的影响力

第一,各民主党派成员主界别构成已发生重大变化,除少数民主党派的主界别构成处于稳定状态或在逐渐增加外,其他民主党派的主界别构成都在逐渐下降,民主党派的主届别构成特色逐渐弱化。同时,民主党派的年龄结构层次开始产生不合理的问题,成员的思想和年龄与其履职所需的活力、动力都不够协调,学历层次与参政议政能力没有成正比关系。再加上民主党派内部凝聚力、力量和利益整合都与时代要求有较大差距,各党派参政议政力量分散,资源整合不够,党派间参政议政提案同质化现象突出,个人提案多而集体提案严重不足,难以形成党派的整体参政议政力量,从而制约和影响民主党派在党委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影响力。

第二,从市、区县两级人大代表的构成看,民主党派成员所占比例不高,只有14%左右,占民主党派人数的1%左右,而担任全国人大代表的民主党派成员人数则更少;从市、区县两级政协委员的构成看,各民主党派政协委员人数占整个政协委员的38%左右,占重庆人口的0.8%,而民主党派成员担任市级政协委员的人数只占党派人数的1.2%左右,担任全国政协委员仅占全国政协委员的0.8%①数据来源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重庆市委员会提案室和重庆市委统战部研究室。。重庆每个区县党外副区(县)长以及其他政府部门、社会团体等党外干部的配备情况处于全国前列。然而,从党派成员担任政府部门、社会团体领导、监督评议员等的人数来看,所占比例整体上仍不足,虽然在某些地方的某些部门高达30%左右,但在人大和政协专门委员会担任副主任及以上职务的人较少,且各党派之间不均衡也无法均衡,这与民主党派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作用和功能的要求有较大差距。

第三,从民主党派近5年参政议政所提交的市级人大议案和政协提案看,民主党派所提交的议案和提案等成波浪式发展,议案和提案数量有增有减,质量有一定的提高,但量多质高的议案和提案不常见。虽然民主党派的议案和提案占比从百分之十几到百分之四十几,但各民主党派议案提案质量和影响力不均衡也不平衡,有的党派提案被领导和相关党政部门采用的比率高达40%,有的仅有10%。在反映地方和国家社情民意方面的数量增加了,但被领导和相关党政部门、上级单位等采用的比例却连年下降,从2009年的39%降到2013年的18.7%。从民主党派参与地方和国家重要活动、重要事务和重要社会活动来看,各党派之间极不均衡,有的党派近5年平均每年参与40多次,而有些党派只有4到5次。

以上情况从总体上反映出民主党派的影响力无论在历史上还是现实中都一定程度上出现下降趋势,也制约着民主党派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作用和功能的充分实现。

3 制约民主党派影响力发挥的因素及应对思考

3.1 制约民主党派影响力发挥的因素

第一,民主党派政党特性不突出,有弱化的趋势,而且政治代表性不明显,存在被边缘化的可能性,从而导致其影响力逐渐减弱。调查显示,在一般社会民众、一般党政干部(县处级以下)、党校系统干部职工中只有60%左右认同民主党派的“政党”性质,而有30%左右明确把民主党派定位为“一般政治组织”。调查还显示“单位或社会突发事件或其他重要关头,起模范带头作用的您希望是谁”这一选项中,有64.7%的选择“中共党员”,其次选择“普通群众”,而期望是“民主党派成员”的仅有7.8%。根据问卷和社会访谈结果来看,所有的调查对象中有60%以上通过广播、电视新闻和每年“两会”报道了解和知晓民主党派,平时接触了解的渠道非常有限。

第二,民主党派的利益代表性与利益整合能力不强,利益代表性无法充分体现。民主党派与所联系和代表的群众、群体关系不到位,接“地气”不顺,以及代表性的错位或不明确,再加上参政议政能力和水平与“为民参政”的要求有较大差距,民众对其参政议政的表现还不太满意,从而导致影响力不断下降。

第三,民主党派独立的代表性缺失或不够,而辅助性边界模糊[2]。这给一般民众、大学生、党员干部造成“民主党派是依附于执政党”的政治组织或社会团体的印象。突出表现为民主党派作为参政党,它不是单独某一阶级或阶层的政党,而是不少社会群体、阶层群众联合起来的政治联盟,虽然也是政党,但其内部是各方面群众精英的集合体。中国共产党是“三个代表”的体现者,甚至也包括了民主党派所代表的人民群众,因此,民主党派很难有独立的代表性,加上“协助中共代表人民群众利益”[3]与代表身后群众和党派成员的利益边界不清晰,辅助性边界模糊,发挥自身的影响力必然受到限制。同时,民主党派之间由于界别特色的逐渐模糊,必然存在有些阶层被过分代表,有些阶层或社会群体缺乏代表等情况。这都对民主党派充分发挥利益表达、利益整合功能制造了障碍,进而减弱了民主党派的社会影响力。

第四,民主党派自身存在的诸多问题,包括组织纪律过于松散,参政党意识不足,政党责任不明确不到位,担当能力不强,政治责任意识还需加强,政治代表和利益代表意识严重不足等。此外,民主党派发挥应有作用的社会政治机制和环境平台不完善或缺失,缺乏普遍认同民主党派作用和地位的社会政治文化环境。全国和地方主要新闻媒体、党报和其他报纸均没有开辟栏目专门对民主党派履行职能和参政党事迹进行足够的宣传,社会各界了解和认识民主党派的渠道有限。同时,各民主党派缺乏各自的和整体的广泛联系所代表群众或群体的体制机制,以及执政党支持力度不够等方面的原因,最终造成民主党派的社会影响力与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的功能和作用不强不大的情况。

3.2 扩大和增强民主党派影响力的思考

第一,从完善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的战略高度,充分重视发挥民主党派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参政党的作用来建立和完善相应的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体制机制。建立和完善民主党派与中共之间的政党协商体制机制,诸如民主党派在政党协商中的权利义务“规定、双方协商的有效性问题、协商协议(结果)的双向制约和问责问题的落实、协商的程序性问题的规定、相关党内法规以及其他规章制度的配套衔接问题的落实等。特别要在多党合作制度框架内增强民主党派的相对自主性,各民主党派必须根据章程、具体组织制度、纪律的要求和规定,在协商民主制度建设中发挥应用的作用[4]。

第二,从加强民主党派自身建设入手,重点加强民主党派人才队伍建设、组织制度建设、思想政治建设,特别是履职的能力建设、协商能力建设。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框架内发挥民主党派作用和多党合作制度的制度效能作用[5]9。重视提高民主党派成员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狠抓参政党意识与参政党政治责任意识的培养和树立,实现参政党内部政治资源的整合与优化配置,逐渐增强党委政府和社会各界了解认知民主党派,进而扩大社会影响力。

第三,强化民主党派的社会基础、群众基础建设,从增强民主党派的代表性入手来解决代表有效性与合法性问题,从而扩大社会影响力。这包括重视民主党派利益代表机制建设,加强民主党派与所代表的群众联系交流和沟通的制度机制建设,调整自身组织结构与成员发展标准、形式和范围,甚至更新自身的政治理念,扩大成员在社会上的分布,扩大社会影响力。

第四,必须强化民主党派成员及其干部与中共的政治共识,夯实共同的思想政治基础。以适当和灵活有效的形式解决中共和各民主党派各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和宣传多党合作理论、统一战线方针政策、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理论时间不多、理论学习不深、地方和基层政党交流沟通渠道不畅的问题。在全党全社会,尤其是在主要党政领导干部头脑中要形成传承多党合作优良传统,重视多党合作政治文化氛围的营造与环境构建。增强和扩大民主党派的社会影响力,使其能真正发挥替执政党“分忧解难”、分担政治风险、协调社会利益关系、化解人民内部矛盾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参政党的重要作用。

第五,民主党派影响力的逐步扩大必须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框架内,在宪法、法律法规的范围内有领导、有计划、按步骤有序进行。要有利于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有利于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有利于从根本上坚持走中国特色政治发展道路。加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建设,进一步推进人民民主,促进中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为实现中国国家现代化和中华民族振兴服务,这是加强民主党派代表性与影响力建设必须遵守的基本原则、价值取向和边界问题。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同党外人士共迎新春[N].人民日报,2013-02-08.

[2] 汪守军.民主党派的代表性实证研究——以重庆市民主党派为例[J].探索,2014(5):57-61.

[3] 朱世海.协助代表人民利益——关于民主党派代表性问题的实证研究[J].探索,2009(4):69-72.

[4] 汪守军.依法治国视野下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建设有关问题探讨[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0):116-121.

[5] 中央社会主义学院理论中心学习组.画出最大的同心圆: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统战工作会议上重要讲话精神学习讲座[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5.

猜你喜欢
参政党民主党派影响力
天才影响力
民主党派民主监督应当稳立本位
参政党民主监督实效性诊断及强化之道
黄艳:最深远的影响力
民主党派高层次人才培养与安排使用研究——以北京市为例
3.15消协三十年十大影响力事件
传媒不可估量的影响力
在全面深化改革中加强参政党自身建设
提升参政党社会公信度的几点思考
再议民主党派的界别趋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