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歌行
我的校园理想,是从微小垃圾开始
初中三年除了学习我只做了一件事,并且成功与否还未知。我的校园理想是建立一个校园塑料垃圾分类回收项目。
三年前,我在一个校外的生活讲座里偶然得知有些特殊的公司专门回收食品塑料外包装。想到校园绿树红墙背后的巨大浪费,我心头一热,决定为学校引进这个项目,用科技改变校园生活。更希望将环保的观念植入同学们心中,从而改变行为习惯。从此,这个仅是多彩校园活动一部分的项目成了我唯一的校园理想。只是我不曾知道,这次结缘,带给我的头痛远超喜悦,而我自身的成长远大于对校园的改变。
项目的筹备是顺利却存在大量漏洞的。我先向两位好朋友进行了满腔热血地演讲,从刻不容缓的环境保护,一直到改变校园的辉宏蓝图。我越讲越是自信,坚定,他们也越听越激动。大家都是孩子,哪一个没有改变世界的梦想?可是热情之外,我们当时不成熟的,是“执行力”。
我们分头做了“民意调查”和“市场调查”,包括小卖部的商品包装型号、销售量等。通过认真的研究和讨论,我们将各类零食外包装分为三大类——以薯片袋为代表的较干净、可拆检的外包装;以果汁为代表的软饮外包装;还有锁骨、豆制品等油腻食品的外包装。在定制的分类垃圾桶还没有到货之前,我们已经迫不及待地想要尝试了。每天中午,我们在食堂设放了临时的垃圾袋,贴上请同学们分类扔垃圾的标语,再利用中午时间将袋中误扔的和垃圾桶内没有加以分类的垃圾进行整理和分装,暂时存放在校内鲜有人至的一处隔板后面。尽管因为同学们对规则的不了解增大了我们的工作量,我们却认为这只是过程问题,而巨大的垃圾量反而使我们愈发觉得回收再利用的必要性。
自认为有意义的活动,不一定得到全民鼓舞
原以为万事开头难,现在终于进入运行正轨了。可是,几周过去,同学和老师的沉默给了我们无声的一棒。比起幻想中举校响应,大伙积极参与的场面相比,更多的是对规则的迷茫和对分类回收毫无兴趣的态度。更糟糕的是大多数班主任对我们学习成绩的担忧和直言不讳的不支持。是啊,学校同意举办算得了什么,真正应该争取的是参与者和所有师生的支持啊!
我开始思考,换位思考,大家为什么不喜欢这项如此有意义的活动,而大家又为什么对捡塑料瓶狂热呢?我猜测,大概是因为卖废品有班费和校园的荣誉做回报。
我们又向学校争取了“环保标兵”和锦旗的荣誉,向各班征集了负责回收箱的管理员,共同建立了项目组,将活动流程大改特改,终于取得了初步的进展。我们开始意识到,光靠三个人的力量是远不够的,我们应把我们计划要做的事情分配给所有的参与者,也把我们收获的喜悦分享。
然而学生的天职本是学习,不但是同学们无心参与,连我们也无心经营了。面对初三忙碌的学习生活和毕业的离开,我们更面对着早晚要面临的难题:谁来接管?这不是一场演出的筹备,而是需要长久的时间和精力的投入。这本是我们一时兴起,个人之志,又如何能强加于人?
遭遇的困难,竟然是垃圾不翼而飞
让人意想不到的困难很富有戏剧性。我们珍藏的“垃圾”由于我们自作主张地放置总是被保洁的后勤人员发现,然后因为它们“垃圾”的身份被顺其自然地扔掉。尽管标上禁止扔掉的标语或是找到后勤领班也无济于事。有一次损失惨重,我们像侦破案件一样分析垃圾的去向线索,我赶在校园周边垃圾回收站将前一天垃圾装车送往填埋场的时间之前去寻找,却没有找到。最后小熊在一处私人的废品回收站及时地抢救回了那袋垃圾。回忆起收到小熊报喜的短信时的情景,我此时仍能感受到同等的兴奋与喜悦。这个问题在我们将垃圾的短期收集转移到校外时,就迎刃而解了。跟垃圾打交道却是一点也不怕脏不怕累,几个星期风雨无阻。那段校园生活大概是我们三个最快活的日子,因为怀揣梦想,正在路上。现在回想起来,深深察觉仅是身体的疲劳是促成不了失败的,只有愈战愈勇;而内心的困乏与无助会让你溃不成军。
我们将项目写成策划书,各擅其能地制作了宣传板、幻灯片、演讲词,甚至直接找到我们平易近人的校长。不少老师的态度是积极的,学校也答应借给我们钱作为启动资金。我们决定在学校商场附近举行义卖来增加资金并偿还学校。我们向商场征得了许可,在网上定制了印有环保标语和图片的生活用品进行售卖,例如卡贴、杯垫、茶杯、文化衫等。义卖很成功,这样短暂和热闹的活动吸引了许多同学参加,有了他们的帮忙,我们取得了不小的收益。
看着五彩缤纷的回收箱整齐地排列在大礼堂时,我快乐得难以言表,它们真是漂亮极了!于是,回收活动静悄悄地开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