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文文?滕滨?何兰兰
我任教以来,有一件事令我很惊讶,在我眼里非常重要的学习组长,非常锻炼学生能力的学习小组组长,他们可以为班级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减轻教师负担、建立学生自治精神,在大家眼里竟然“算不上人物”。刚开始我认为这只是部分学生的看法,没什大不了的。后来我与几个学生包括几个学习小组长进行交谈,不少同学在谈到小组的情况时,总是抱怨说:我不想当小组长了,谁谁总不交作业,说他不听;谁谁谁说你不就是个组长吗,你管不着;老师,我们组的谁谁谁太笨了,我不想和他一组,您帮我们换个人。当小组长有这么难吗?小组成员之间不应该相互配合吗?开始我会让同学们毛遂自荐当小组长,可是寥寥无几,然后我会让小组成员推荐,可是他们之间相互推脱,没有愿意当学习小组组长的。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现象?
不愿当小组长,互相推脱这一现象在各个班级里蔓延,并形成了潜规则,成为班级管理的一大难题。在这时,我看到了昌邑市第一中学校长张校长的一篇文章《“不把备课组长当人物”是坏的纳什平衡》。在文章中,张校长提到学校组织中层副职和学术委员竞聘,报名竞聘中职的人数大大超过预期,而竞聘学术委员的寥寥无几。甚至不少业务骨干害怕担任备课组长。在文章中张校长还引用了经济学家张维迎为纪念博弈论大师约翰·纳什写的一片文章《中国坏坏的纳什平衡太多》中的一段话,就是解释纳什平衡,即一个人这样做,每个人都会这样做。因此张校长想到学校不把备课组长当人物就是坏的纳什平衡。我想,学校管理和班级管理是相通的,张校长所说的现象与我遇到的现象很相似,所以我认为“不把学习小组组长当人物”也是坏的纳什平衡。
张校长一直思考,采用多种方法打破坏的纳什平衡,建立了好的纳什平衡。而我们也应打破这种“不把学习小组组长当人物”的坏的纳什平衡。班级由学生组成,学习小组组长是一个小组的领导者,学习小组是班级发展的基本单位,“把学习小组组长当人物”,其实就不断改良学生的生长土壤,终沉不断构建学生成长的优质生态,最淀为班级文化。 在我看来关键有三点。
一是要把对学习小组长的“管理规”转为“领导规”。在传统的学生管理思维里,教师、班长、课代表是管理者,学习小组组长是被管理者,在班级事务、各科课程学习中、课后后续学习中,他们只是执行与服从,没有半点话语权,把学习小组长当人物,首先将“管理规”转为“领导规”就是把学习小组长当作班级的主人,参与班级建设和学生学习管理,要和学习小组组长有着更好的合作与对话,而不是靠控制、束缚,这样,我们才能建立起好的纳什平衡。
二是要通过内部成员的重组促进学习小组长发展。内部结构模式过程的变化才能带来结果的变化。首先以自愿为原则,根据个人特长、特點,结合日常的学习表现进行组建,并各自为小组命名,选出组长。每个小组都做到有成绩不同等级的学生,所以每个小组的整体素质基本是均衡的。基于这种安排,建组初期各组各科成绩相差不大,有助于公平竞争。建组时,教师要做好协调工作,在成绩偏高的小组中抽几个组员到成绩略差小组中,使各个小组尽量实力均等,力求符合 “组内异质”和“组间同质”的特点。今年我合理搭配各学习小组成员,实行了“以英语学习为中心,以学习小组长为主干,全组成员同发展”小组活动,将其贯穿于课上课下,在课堂教学上以学习小组为基本单位开展讨论与交流,在课后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进行后续辅导学习、共同进步。这一活动向学习小组长让渡权利,在新的学习小组里,学习小组长的权责越来越明确。时间长了,坏的纳什平衡就会消失。
三是制定规则,定惩罚,为学习小组长保驾护航。教师与学习小组长共同协商所制定的学习小组规则。规则明确各种加分与扣分原则。但规则也具有一定的弹性,以便在实施过程中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适当的调整。例如,对于小组中学习能力较差的同学,给他们特殊政策,只要他们能在课堂中积极回答问题,即使错了,都能得一分,若回答正确再加一分。相当于双倍计分。奖惩细则全部交给各学习小组制定,凸显人人参与的特质,使他们从中获取管理的经验和享受参与的乐趣 。每星期按细则进行统计,进行相应的奖励惩罚。有了规则,有了奖惩,学习小组长可以理直气壮的按制度规矩办事,以主人公的态度履行岗位职责,小组成员也能积极参与到小组学习活动中,为小组争光。
这样,学习小组组长变成领导者,具备独当一面的资本,“组内异质、组间同质”,小组成员积极参与,班级中原有的“不把学习小组组长当人物”的坏的纳什平衡就被打破,“学习小组组长是个人物”这一好的纳什平衡就自然而然形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