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干元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探究式的学习方法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我们发挥集体的力量,钻研新课程,探讨新教法,特别是在实践探究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研讨活动,下面谈谈本人对中学历史新课程教研的理解、做法和体会。
一、更新观念、转变角色,树立新的历史教学理念
我们认为,课堂上凡是学生能读的,就让学生读;凡是学生能说的就让学生说;凡是学生能写的就让学生写;凡是学生能想的就让学生想;凡是学生能讨论的就让学生讨论;凡是学生能做的就让学生做,真正还学生自主学习的权利,教师真正做好学生学习过程的策劃者、组织者、合作者、学习资源的提供着的角色。
教师要从根本上转变教学观念,大胆放手,让学生的参与积极、充分,加强历史与现实的联系,让古老的历史知识、历史人物都鲜活过来,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提高学生动手动口能力,实现知识的迁移。如“民国时期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中的“实业救国论、革命救国论、教育救国论”可先由学生展开讨论,最后形成观点对立的两大组展开大辩论,自由辩论后,再由老师或主持人归纳总结,说明此类问题无固定答案,重在参与。这种形式可以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创新精神,把创新意识引入课堂。
我们的课堂教学一要改“一言堂”为“群言堂”,让学生充分参与,充分表现;二要打破正襟危坐的“听—记—练”模式,提倡活跃和活动,让学生开口说、动手做、表演、摹拟、探索、实践;三要摒弃死记硬背,提倡质疑发问,鼓励奇思异想。学生的荒唐问题和不当观点不应遭到批评和否定,灵感和创造常常就孕育在荒唐的异想天开之中。四要使学生养成一种多角度思考问题的习惯和学习方法。灵活的思维方式与创新活动是密切相关的。如果一个人只会按一种固定方式或老师教的方法去思考和处理问题,是无法提高创新学习能力的。因此在教学中要多鼓励学生灵活思维,如学习概念时设法变换叙述方式,分析问题时进行多向比较等。
我们力求在教学过程中能使学生“人人心动,个个参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体验学习的乐趣。发挥学生主体地位,推动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构建和谐高效历史课堂!
二、学生的精彩才是教师真正的精彩
学生参与意识不强已成为历史课堂沉闷、无生命力的重要原因。如何改变现状?著名历史教育家赵恒烈先生说:“提高主体的参与程度”,而这个主体就是学生,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教师为学生营造一个兴趣盎然的良好环境,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以往历史课堂中之所以出现较为沉闷的氛围,与学生单独面对课本和老师提出的问题有关,学生总感觉自己是“一个人在战斗”,对于一些自己拿不准、或有疑虑的问题不敢大胆提问,从而造成课堂要么是几个优等生的“独奏”,要么是全体学生的沉寂。课堂学习中合作探究的缺失是历史课堂生命力不足的重要原因。
在学习中进行分组合作与竞争,有利于学生对学习策略的准确把握与高效应用,也有利于他们全面、深入的体验学习内容。
在合作学习过程中,他人对策略的成功体验与应用,也会为自己提供真实的范例,有利于增强个人的信心,改善和提高个体策略的体验与学习水平。课堂因为个体的提高进而带动整体的提高,也因此勃发出无限生机。
学生在探究交流后形成自己或小组最佳解答方案,可以用读、说、写、演等形式汇报,不再是腰板挺直、端坐一方,而是或站立、或趴、或蹲,也可走动观察其他小组情况,这样,学生的理解、掌握、体会,更深、更透、更快。
“我认为”“我的方法更简单”“你的看法有道理,但不够完善”“我认为他有一个小小的失误……我来帮他补充一下”“你说的不对”……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把个性特长发挥得淋漓尽致。拓展延伸和积累运用环节,重在知识的链接与拓展,补充一些相关的资料,拓展、演绎、提升。课堂上,真诚的评价,使学生表达时更自信。教师重在点燃不是自燃,重在使学生精彩而不是自己精彩。
三、变“课堂教学”为“课堂生活”
可以说,实现初中历史教学生活化已经成为新课程改革的基本走向,是初中历史教师必然要探索实践的目标。
要知道,历史教学更多的是对过去的描述,老师只是一味地将知识传授给学生,学生却没有时间进行吸收和内化,久而久之,学生对历史学习失去了兴趣和热情。为了改变这种教学现状,老师务必要将生活与历史有机结合起来,使得历史课堂生活化,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历史教学的效率。
历史教学生活化,就是要改变传统现状,要求教师更新教学思想,将僵硬的教材内容转化为贴近学生生活的内容,努力挖掘历史学科的知识内涵,活用生活资源,运用学生熟悉的生活实例、场景,熟悉的生活化语言,提升学生的分析、探究能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将历史学科教学生活化,构建起历史教学与生活的联系,向生活世界回归。举个例子,在教学《对外友好往来》这部分知识时,在讲完隋唐时期中国与日本的外交情况之后,老师可以联系当前我国领导人的外交活动,让学生对比两个不同时代的外交手段,从中分析出现这种巨大变化的原因,从而了解到历史是一部时间史,随着年代的交替变换,人们的外交手段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外交的目的也已经随之变化了。通过这种将历史内容生活化的教学方式,使得学生更容易理解过去人们的行为,从而更加深入地掌握历史变化的规律和知识。
总之,历史教师要改变陈旧的思想,跟紧课程改革的步伐,确立生活化的教学理念与目标。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精选教科书中生活化的教学内容,拓展思路,开发历史课程资源。在教学过程中,要创设生活化的历史教学情境,使学生能够在课堂中体验生活、感受历史,创造条件,让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增加情感体验,丰富生活经历。在评价的过程中,打破传统单一的评价方式,实行有历史学科特色的、生活化的评价方式——历史调查,培养学生历史素养的形成,促进综合能力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