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乃会
2012年,教育部颁布了《3-6岁幼儿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指南》可以帮助家长了解3-6岁幼儿学习与发展的基本规律和特点,建立对幼儿发展的合理期望,实施科学的保育和教育,让幼儿度过快乐而有意义的童年。在实际工作中,我与家长共同学习,践行《指南》,有效地促进了幼儿身心的健康成长。
一、运用多种方式宣传《指南》,改变家长教育观念
1.制作《指南》家長宣传手册
开学第一周,我对班级所有幼儿的家长进行了《指南》问卷调查,大概了解一下家长对《指南》的关注情况。调查结果发现,大部分家长都不清楚《指南》的内容。为了使幼儿和家长尽快了解和学习《指南》。我决定从制作《指南》宣传手册入手。《指南》中指出:幼儿是在游戏中学习的,是积极主动的学习者。幼儿园的一日生活各个环节都以游戏为基本形式,培养幼儿多种能力。教师和家长应尊重幼儿的兴趣,支持和引导幼儿用自己独特的方式在游戏中探索、学习。
在制作和宣传这本手册的过程中,我和家长对《指南》都有了一个深刻清楚地了解,意识到家园同步学习《指南》,对幼儿的健康成长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2.制作《指南》小报
经过一段时间的宣传,家长们对《指南》有了简单的了解,对科学育儿有了初步的认识。但在日常与家长沟通的过程中,我感觉他们对幼儿的年龄特点不太清楚,经常会把符合小班幼儿年龄特征的行为当成问题看待,对幼儿进行指责和批评。由此,我感受到家长对小班幼儿的教育方法还不明确。针对这种情况,我决定在下一步进行明确指导,制作小班《指南》小报。
我把小班各领域的目标及教育建议按健康、科学、语言、社会、艺术五大领域内容,用ppt形式编辑、排版并打印出来,给每个家庭一份,方便家长有针对性地根据自己孩子的情况进行阅读和学习。
本学期,我共制作了3期小报,内容分别为:第一期:指南概况 ;第二期:小班幼儿健康和科学教育目标及建议,第三期:小班幼儿语言社会艺术教育目标及建议。隔2周发放一期。每发放一期后,我都组织家长针对本期内容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座谈、反馈。请家长说一说看完报纸后,有什么想法,与《指南》中的教育建议有哪些差别。教师组织这样的小组活动,家长们除了表示特别的感动和欣喜之外,更多的是勇于发表自己的想法和实践经验:原来,孩子的年龄特点是这样的,以前总是一味地批评和指责了,要尊重孩子的兴趣,积极地科学引导才对。我深刻地感到:每次的讨论无论是家长还是教师,都收获很大。
二、践行《指南》共同成长
1.通过录像进行讨论,引导家长读懂幼儿
《指南》的学习和理解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不是一个文本的发放、一次教师的解读,它需要家长和老师长期地探讨与学习。工作中,我有意识地注意观察个别幼儿的行为,用手机录下来。请家长以小组为单位观看录像并进行解读。看完录像之后,我请家长对幼儿的真实表现加以讨论。由于录像是本班幼儿在自然状态下录制的真实表现,因此,家长都非常感兴趣,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孩子们的许多行为其实不是故意淘气,而是有目的探索活动;很多表现不是不会,而是家长没有等待和适时地引导。通过这样一次次地探讨,我们彼此收获很大,对《指南》的理解和学习又加深了一步。
2.利用电视真人秀节目,感受父亲在家庭中的作用
除了观看班级幼儿的生活实录,我还注意观察和收集资料,组织家长观看电视中对幼儿有教育意义短片。湖南卫视播出的亲子节目《爸爸去哪儿》蕴含着许多令人深思的话题,如父亲应该在幼儿教育中起着什么作用,父亲如何和孩子交流等。我组织父亲们观看这个节目,以此作为切入点,结合《指南》进行讨论,探讨节目中爸爸们的教育行为是否正确,在子女教养中应该扮演什么角色、如何承担教育责任等。通过这样的讨论,让父亲在思想的碰撞中反思自己在家庭教育中的参与方式和参与度。
3.利用“家长开放日”活动,引导家长正确了解、观察幼儿
在区域活动中,全班小朋友都开始自选游戏了,我观察到小明一直处于游离状态,看看这,看看那,不知道选择哪个区域好。他来到了图书区,看到地上“脚印”也已经放满了鞋子。他犹豫片刻之后,先把别人的鞋扔在了一边,然后把自己的鞋脱下来,放在“脚印”上,进入了图书区。小明妈妈又要冲过去,看他的表情是要去教训自己的孩子。但我仍然拉住了她,悄悄地跟她说:“别着急,咱们再看看。”小明进入了图书区,正在图书区里看书的天天小朋友看到自己的鞋被小明扔在了一边,大声叫起来:“你为什么把我的鞋拿走?是我先来的。”然后把小明的鞋拿到一边,把自己的鞋重新放在“脚印”上。小明看到之后,一下推倒了天天,又把自己的鞋摆好了。天天大哭起来,向老师告状……这个情景老师和家长都观察得非常仔细。当他没有选择区域四处观察的时候,老师没有介入,我希望他能根据自己的兴趣自主选择。他来到图书区一系列的表现,我们也观察得清楚:明知道他把别人的鞋子拿走是不对的,但仍然不去制止。是因为我们要观察下面发生了什么,幼儿之间如何处理矛盾。天天哭了,求救老师。这时候。我示意家长先不要说话,我们走过去,假装询问发生了什么?目的是想知道孩子们表达是否清楚、真实。当天天告诉我小明的做法时,我询问小明是这样吗?他点头。我才继续询问:“你为什么这样做”?小明回答:“我也想看书。”那么,“在看到小脚印已经摆满了鞋的时候,你应该怎么做呢”?在老师的引导下,小明知道自己不对了,先向天天诚恳道歉,然后跟老师商量:“我能不能也进去看书?”经得天天的原谅和老师的同意后,小明也进入了图书区。两个幼儿重新成为了好朋友。这种类似的情况在幼儿园时有发生,幼儿之间的矛盾比比皆是。那么作为老师和家长应理性对待幼儿之间的矛盾。在适时地时候引导幼儿自己解决问题,耐心倾听幼儿的表达,培养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交往能力才是最重要的。
家庭和幼儿园是影响幼儿发展最主要的两大环境,家长和教师分别是这两大环境的核心。《指南》的学习让家长参与幼儿教育的深度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也为家长的积极参与转化为现实;同时《指南》也让我们教育者认识到重视家庭教育对幼儿终身学习和发展的重要影响,只有家长和幼儿园的共同努力,才能有效的促进幼儿身心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