粟顺阳
一、提出背景
普及高中阶段教育,降低了学生入读高中的门槛,但同时也为山区高中阶段语文教育带来了许多消极的影响,一些智力、勤奋程度不高的初中毕业生也进入到这个学习空间中来,给山区高中阶段语文教学带来了许多冲击。
如果说对数理化学习不感兴趣情有可原,但对文科类尤其是语文都不感兴趣,实在令人匪夷所思,而摆在我们面前的情况就是如此,每年高考语文得分在90分以下的学生大有人在,以广东省2014年高考为例,全省高考语文得分在90分以下的学生有256200人(参考人数为704831),占到考生总人数的36%。同样数据统计显示,我校的2014年高考语文得分在90分以下的学生有409人(参考人数为1077),占到总人数的38%。
作为母语,从小学入学到高中毕业共有12年的学习时间,达到90分看起来不难,但是偏偏就有那么多学生达不到这个几个分数。去除备考水平、当年高考语文试题难度等因素,作文山区高中语文教师的我们应认真反思:是否我们的语文教学“伤”了这部分语文后进生的心?我们在实施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是否真正关注过这个弱势群体?让学生连对作为母语的语文都不感兴趣的核心原因是什么?
高考指挥棒,教学上的统一化,教学模式工厂化运行,不注重学生的区域性,家庭环境及个人智力素质的硬性教学,让山区高中语文教学举步维艰。
二、层次化语文教学思想的概念界定
层次化语文教学,就是教师根据学生现有的语文知识、能力水平和潜力倾向把学生科学的分成几组各自水平相近的群体并区别对待,使这些群体在教师恰当的分层策略和相互作用中得到最好的发展和提高。
根据学生的语文知识和能力水平,分成不同的层次,确定不同的教学目标,运用恰当的教学策略,辅以不同的训练和指导,借助各层本身的力量促进每个层次的学生都得到最好的发展。
分层语文教学就是根据山区高中学生的语文知识、能力水平等因素将学生分成几个层次来教学,使到各层次的学生都学有所乐,学有所得,达到自己高中阶段的人生理想。这种分层语文教学思想,是对“因材施教”的继承和发展。
翻开成语词典,“因材施教”的“因”是“根据”的意思,“材”是“资质”的意思,“施”是“施加、进行”的意思,“教”是“教育”意思;合起来说就是“根据学习的人的不同志趣、资质来进行不同的教育”。在我看来,因材施教的前提是“识材”,关键是“因材”,目的在于“成才”。
三、理论支持
(一)中国关于“因材施教”教学思想的发展
1.孔子的因材施教思想
一是因能力而教。
《论语·雍也》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评析】孔子向来认为,人的智力从出生就有聪明和愚笨的差别,即上智、下愚与中人。既然人有这么多的差距,那么,孔子在教学过程中,就提出“因才施教”的原则,这是他教育思想的一个重要内容,即根据学生智力水平的高低来决定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这对我国教育学的形成和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二是因个性而教。
《论语·先进篇》
子路问:“闻斯行诸?”
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
冉有问:“闻斯行诸?”
子曰:“闻斯行之。”
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
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评析】
一样的问题为什么孔子给出了相反的答案呢?那是因为冉有性格谦逊,办事犹豫不决,所以要鼓励他临事果断。但子路逞强好胜,办事不周全,所以就劝他遇事多听取别人意见,三思而行。人是有个性差异的,针对不同个性的教育对象,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才是教育教学者应有的态度。
2.孔子因材施教思想内涵拓展:因能力的个别差异而教
学生的能力有大有小,基本上呈常态分布:两头小,中间大;能力的充分发挥也有早有晚,有人才早熟也有大器晚成;能力的结构上也有差异,有的长于想象,有的长于记忆等。故我们应因学生能力的个别差异而教。
需要指出的是,因材施教并非是要(也不可能)减少学生的差异。实际上在有效的因材施教策略影响下,学生学习水平的发展差异可能会更大,因为能否更充分地得益于受教育条件,这本身就是潜能高低的一个表现。在较适宜的学习条件下,潜能低者能够开发出潜能,潜能高者会发展得更快。教师对于不同水平的学生应设计不同的发展蓝图,这样才能有意识地进行培养。
对待学习成绩差的学生,要做具体分析,区别对待。
有的学生因为思维水平较低,有的学生因为学习风格的限制,有的学生因为学习动机的障碍,导致了学习成绩差。在实际情景中,动机因素和能力、风格的因素是交杂在一起、相互作用的,因此,必须从动机的激发维持和学习方法的指导等多方面入手。采取不同的措施使學生在自尊自信的状态下学习,对于能力水平低的学生尤为重要。如果教育不得法,抹煞了能力较差学生的自尊心,则无异于雪上加霜,抽去了他们发展的动力之源。
3.叶圣陶教育思想
培养教育人和种花木一样,首先要认识花木的特点,区别不同情况给以施肥、浇水和培养教育,这叫“因材施教”。
针对“后进生”的自卑心理,挖掘闪光点。所谓的“后进生”是在学习等各方面让教育者“头疼”的学生,往往精神不振、意志消沉、爱走极端。对于这部分学生,教育者要根据实际情况,善于挖掘他们的长处,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加以放大、鼓励,努力使他们身上难得的闪光点成为“星星之火”。教育若能使得每一位受教育者都能找到自己的位置,各显神通、发挥所长,体验成功、感受幸福,体现自我存在的价值,便是成功的教育。正如“跳起来摘桃子”,若高度超出了自己的能力高度,体验成功的感觉从何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