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心策划 有效交流

2016-04-01 17:33高燕
江苏教育研究 2016年8期
关键词:电磁铁交流实验

随着新课程的实施,探究式学习方式已经在科学课堂中如火如荼地开展着,“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的课程理念也深植广大科学教师的心中,但是科学课堂上学生之间以及学生与老师之间的表达与交流却总是流于形式,难以深入,造成了课堂效率低下、知识掌握不扎实的情况。学会表达与交流,是学生学习科学课程中应该获得的一种技能,也是科学素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一、科学课堂交流普遍存在的问题

(一)全班集体交流

1.教师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不足。课堂中总会发现这样的现象,老师刚提出一个问题时,有几个同学很迅速地就举手了,当这些同学的回答正确时,老师就立刻进入下一个环节了,而没有去关注其他同学的想法。实际上更多的学生还没有时间去思考问题,或把问题想得深入些,老师看似很自然的举动在无形中剥夺了学生表达的机会。

2.学生不能耐心倾听。当教师在请一个同学发言时,仍见其他同学小手高举,口中喊着“我来,我来”,这样的状态怎能让全班有效的交流呢?没有耐心去倾听别人的回答,导致课堂上的很多回答都是重复低效的。

3.全员参与性不高。课堂上举手的总是那几个同学,大多数情况下教师也总是请自愿举手的学生回答问题。久而久之,那些不爱举手的同学就产生了思想上的惰性,他们也就会认为交流与自己无关。这样教师的提问也就丧失了促使学生专注参与的功能。

4.不敢发表自己独到的见解。很多同学不自信,当自己的想法和大多数同学不一致时,也不敢勇敢地举手,发表自己的意见,没有主见,人云亦云。

(二)小组讨论交流

小组讨论交流会出现一种情况,即优等生积极思考,有很多自己独到的想法并愿意主动和小组同学交流,在交流中是主角,中等生有时也会发表一些自己的意见,有时也就是一个旁听者。部分学困生有时干脆不交流,也不乐于倾听,甚至捣乱。这样的小组交流只让一部分同学得到了发展,一部分同学都没有真正地参与进来,没有真正地感受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

二、课堂表达与交流的重要性及策略

科学课中的课堂表达与交流是贯穿整个学习过程的主线,是课堂教学中必不可少的内容与环节,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思考广度与深度。课堂交流是一种集体智慧碰撞的过程,有利于激发学生大脑皮层的互动与兴奋,帮助学生激活思维灵感,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课堂交流也有助于集体精神的培养,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相互平等的交流,同学之间的相互启发、鼓励、配合、支持等能够感染每一位同学,同时在交流中,也能帮助一些同学克服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学会替他人着想,从而增进同学之间的团结意识。

(一)培养参与交流的情感,让交流成为学生的一种渴望

1.营造轻松的课堂环境,让学生乐于交流。心理学家罗杰斯提出:“有利于创造活动的一般条件是心理的安全和心理的自由。对一个人的表扬赞许乃是促进心理安全的重要因素之一。”当一个人心理安全时,他就不会怕表现,不会怕别人取笑自己,就能自信而大胆地进行思考,不必在意别人的看法,保持思考的独立和自由。有些老师营造的课堂氛围是紧张而严肃的,认为这样才能让学生专心致志地投入学习。其实有时这样会适得其反,只会让学生从心理上更加厌恶学习,增加了他们学习的压力。因此我们教师应该转变这样的观念,让课堂里充满鼓励、信任与温暖。首先教师应该在每次走入课堂时调节好自己的心情,始终让自己保持轻松愉悦的状态,用自己的教学热情去感染学生,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是一件极其快乐和有趣的事情,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其次教师要能极大地宽容学生。学生有了心理上的安全感,才能实事求是地表达自己的各种观点,在知识和能力上才会有所提高。对于学生正确的回答,教师应该给予高度的肯定和鼓励;对于学生回答得还不够理想的答案,教师应该循循善诱,引导他们找到正确的答案;对于学生回答的错误答案,教师不要急于全盘否定,应该分析其合理的因素,委婉地给学生指出错误,以免挫伤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2.创设生动情境,让学生情不自禁地交流。生动有趣的课堂情境,可以不断吸引着学生,让他们全身心地投入课堂,从而积极地思考,主动地表达。如在执教《相貌各异的我们》这节课时,为了激发学生交流欲望,在课的导入环节,我结合最近的新闻时事,展示了这样一个新闻视频:2014年的冬天,太仓地区有一个年轻人在开车时不小心将刹车踩成了油门冲进了河里。这时正好有一个中年人路经此处,奋不顾身地救起了这位落水的小伙子,并将小伙子送到了医院,之后好心人就悄悄地离开了。小伙子出院后通过新闻媒体要寻找这位好心人,医生以及周围的目击者都纷纷提供线索,说了这个好心人的很多特点。教师请学生说一说这位好心人有哪些相貌特征。学生们都深深地被这个故事吸引了,他们兴奋地说出了很多相貌特征,如眉型、眼睛、头发、脸型、前额发际等。老师利用这个新闻报道,不仅让学生生动形象地了解了相貌特征的含义,而且也让学生主动投入课堂,充分地参与了课堂交流和讨论。

(二)优化小组合作探究,让交流有更丰实的内容

1.加强小组探究活动,提高实验效率。探究活动是交流的基础,学生只有开展高效的探究活动,才能让实验呈现最佳的效果,才能让交流更有素材,学生在严谨的探究活动中才能发现更多的现象,也能让自己的表达更自信。那如何让学生的实验更扎实呢?首先要为学生准备合理有效的材料,“材料”是科学课的灵魂,没有精心准备的实验材料,探究只能是纸上谈兵。如在教学《电磁铁的磁力(二)》这课时,本课的第一个实验是要求学生探究电磁铁的磁力与电池数量的关系,由于我事先没有考虑充分,就让学生随便从家里每人带了一节电池,课堂上要求学生组装电磁铁,然后分别接1节、2节、3节电池后,用电磁铁去吸引大头针。可是这时大多数的小组都发现了一个现象:电池用的越多,吸大头针的个数就越多,电池用的越少,吸大头针的个数就少。有一组却发现:接2节电池的电磁铁吸引的大头针个数少于接1节电池的电磁铁吸大头针的数量。这时我才意识到有可能他们接电磁铁的那2节电池的不是新电池,是已经用过的,导致这一组出现异样的结果,从而影响了小组的交流。因此教师在准备实验器材时一定要考虑周全,尽量让学生的实验达到良好的效果,得出科学的结论,让学生的表达与交流自信。否则建立在失败实验基础上的交流是低效的。此外教师应给学生提供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进行探究,让学生边实验边思考,同时引导学生认识到科学课的探究活动不仅仅是课堂上的短短40分钟,科学探究更应该在广阔的课堂外,从而让学生有更多的收获,学生也会有更加丰富的表达内容。endprint

2.指导学生养成边实验、边记录的习惯。实验记录是学生开展实验必不可少的环节。它可以及时帮助学生捕捉到实验过程中的重要数据或者重要现象,为后续的提炼结论、发现规律奠定重要的基础,也为实验后的表达与交流提供了有效的素材。如在教学三上《哪种材料硬》这一课时,其中有一个实验是:比较金属、木头、塑料、纸条这些材料的软硬情况,教师提前指导学生要边做实验边记录,大部分小组都能按照老师的要求去做,做一次记一次,而有一个小组的同学急于操作材料,大家争抢着把各种材料一个个地试了一遍,谁都不愿记表格。在交流时,其他组的同学都争先恐后地回答实验的结果,轮到这组同学时他们却支支吾吾,回答得一点都不自信。他们只能凭着自己的一点记忆来交流,因此出现了一些错误,交流也很被动。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强调学生边实验边记录,为交流提供足够的素材,同时教师也要引导学生在实验中多观察、多思考,除了老师要求记录的以外,还可以记录一些自己独特的发现。这些发现将成为全班交流中的闪光点,这些独特的发现也能更好地激励学生主动交流。苏霍姆林斯基说:“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那就是渴望被人赏识。”所以我们在教学中一定要抓住学生的这个心理特点,激发学生在实验中边观察、边记录,找到独特的发现,感受交流的乐趣,体会独有的成功感。

(三)选择合适的表达方式,让表达更简便易行

学生的性格不同、兴趣爱好不同、智力发展水平也不同,多元化的表达方式可以给他们更多的自主选择的机会。因此在科学课堂中,教师不能仅仅局限于让学生进行口头语言的表达,而应该鼓励学生多运用一些书面表达方式,如绘图、信息交流与发布会、过程记录、数据采集与分析,以及动作表达或表演之类的形式等,帮助学生更好地表达。下面举其中三个方面的例子:

1.表格数据说明。科学课中很多的探究实验都离不开表格数据的填写,只有绘制相关的表格,采集相应的数据,才能更好地证明实验结论,从而增强自己表达的准确性。如在教学《电磁铁的磁力(一)》这一课时,最终要让学生认识到电磁铁的磁力与线圈多少的关系,因此教师必须要引导学生通过表格数据的记录,才能让学生从有规律的数据中得出结论,从而帮助学生有力地表达自己的结论。

2.直观图像表达。如在教学《昼夜交替的现象》这一课时,教师提出:“昼夜交替现象很有可能和地球与月亮的运动关系有关”,然后要求学生用画图的方式试着将各种有可能出现昼夜交替现象的情况逐一表现出来。学生通过画图可以排除一些不可能的情况,找到一些可能会出现昼夜交替现象的情况。然后在交流时学生只需要出示自己画的图像就可以很好地展示自己的思维,代替了语言表达的抽象,其他学生也都能较好的理解。这种直观而形象的表达方式是很受学生欢迎的。

3.信息发布会呈现。让学生根据主题搜集整理资料,在全班同学面前,以各自的方式表达个人或小组的研究成果,其他同学可以以询问者的身份提出疑问,在相互解疑问难过程中,以欣赏的眼光、询问的话语进行自主交流,从而达到资源共享,体验科学交流活动的精神享受与乐趣。如在教学《地球的卫星—月球》这一课时,为了凸显学生的主体性,让课堂成为学生展示的舞台,我要求学生课前分小组去收集与月亮相关的资料,然后我们以信息发布会的形式开展了课堂教学,同学们学习的热情异常高涨,都争先恐后地想把自己的发现告诉其他同学。因为大家都做了充分的准备,所有学生交流的欲望都比较强烈,这样的课堂交流让学生真正主宰了课堂,激发了他们学习的热情。

(四)培养倾听的习惯,让学生交流更具针对性

1.教师要有倾听的表率作用。教师在课堂上首先要为学生树立耐心倾听的榜样。课堂上,教师常常要倾听学生表达想法的声音,这声音里包含着学生的想法和困惑。有效的倾听更需要老师拿出耐心去理解学生的语言,去体悟学生的独特想法。有时教师会因为赶时间而打断学生还未表达完的话;有时教师发现学生的答案是错的,就草草把他的答案否定了,也不给他解释自己想法的机会;有时学生的回答可能有些凌乱,教师却不能耐心地听完,帮他整理出关键点来,而是快速地否定他的答案。老师的这些做法,一方面在无形中打击着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一方面也在暗示着学生对于我不想听的东西,我可以不听,随意地摒弃和拒绝。长此以往,教师又怎能去要求学生耐心的倾听,并在倾听的基础上积极地发表自己的意见呢?因此,在课堂上我们教师首先应该做一个倾听者,让学生感受到你对他的尊重。相信我们的行为会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学生。

2.强调学生之间的倾听要抓住几个点。不管是和老师的交流,还是生生之间的交流,都是建立在倾听的基础之上的。但目前课堂上常会出现这种情况,一个学生在回答老师问题时,其他学生不管不顾,有的一心只想自己说,有的不屑倾听,导致课堂上总会出现一些低效或者无效的交流。因此教师要求学生在听别的同学回答时要掌握以下三点技巧:一是听表达的整个过程,边听边思考,找出发言者发言的要点;二是听发言者解决问题的有效策略,采用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是怎样的;三是听别人表达的思想有没有不正确的地方,自己随时准备提出质疑或补充,提出自己独到的想法。相信学生若能坚持做到以上几点,课堂上的交流必将是思维的火花不断碰撞的过程,学生将真正享受到因交流带来的乐趣。

总之,我们要努力让学生爱上表达与交流,利用教师创设的愉悦的交流氛围,激发学生的表达与交流欲望;利用贴近学生生活的有趣情境,引导学生主动表达与交流;通过引导学生采用不同的表达方法,让学生的表达更充分;利用倾听习惯的养成,促进学生思考,引发学生表达。相信促进学生有效表达、乐于表达的方法还有很多,我们科学教师要不断学习,开拓自己的教育视野,找到更多的促进学生表达与交流的方法,引导学生用健康有效的方式沟通与交流,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

(高燕,太仓市明德小学,215400)

责任编辑:赵赟endprint

猜你喜欢
电磁铁交流实验
如此交流,太暖!
自制电磁铁
交流平台
声波实验
关于植物的小实验
活学活用电磁继电器
交流平台
最酷的太空实验
创新更需结合实际
让合作探究走进实验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