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秀溪
在柳州市融水苗族自治县有这样一所初中,她“身着”民族特色的“外衣”,为学生创造了优美舒适、民族风情浓郁的学习环境;她广泛挖掘当地民族文化遗产,并将其引入课堂,构建了三大特色校本课程;她举办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促使学生多元化发展。
她就是融水苗族自治县民族中学(以下简称融水民中)。1986创办伊始,该校便以创建“全国一流的少数民族教育示范校”为奋斗目标,如今已成为自治区少数民族教育示范校立项建设学校、自治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示范校立项建设学校、自治区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教育立项建设学校。2011年11月,自治区体艺现场会在该校召开,与会领导和嘉宾对该校的民族体艺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
校园之魂:民族文化景观的润养
踏进融水民中的校门,伫立于校园中心的芦笙柱赫然映入眼帘:轻盈的宇鸟迎着朝阳展翅欲飞,矫健的盘龙吞吐着生机和朝气,坚韧的水牛角象征着刚毅、忠厚,威严的蚩尤像展现了苗族人民敢于斗争、勇于拼搏的意志……“芦笙是苗族文化的典型代表,苗族各村寨中耸立着的芦笙柱是苗家人的精神象征和文化图腾,它是世世代代苗族人的生活积淀。我们在学校里建设芦笙柱,意在强化学生的民族精神、意志,宣扬明责、知礼、尚美、爱助的育人理念。”该校校长首迎东解释道。
建设校园民族文化景观,铸造校园之魂,是融水民中打造民族特色学校的第一步。跟随首迎东校长的脚步,记者参观了该校的民族文化景观:虎啸谷是师生们孕育虎性虎势、滋养胸襟正气的地方;一棵棵高大挺拔、枝繁叶茂的元宝枫,呈现出勃勃生机,该校师生每天徜徉其间,感受着生命的激荡;民族园里既有“园圃毓草木”等自然景观的点缀,又有精巧的吊脚楼、古朴的织布机等苗族人文景观的映衬,散发着浓郁的民族文化气息;而一堵堵文化墙则以“礼”为核心,展示伦理美德、正义善举,使师生们的品格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滋养。
“每到一处都能观赏民族的元素,每走一步都能呼吸民族的气息。在这样的校园里生活、学习,仿佛每时每刻都被文化所环绕,每分每秒都能获得美的享受。”融水民中九年级学生韦柳玲在日记里写下这样深情的话语。再有半个学期,她就要离开这个生活了三年的校园了。谈及毕业,她动情地说:“在学校,我了解了自己民族的文化,收获了成长的快乐,变得阳光自信了,这个美丽的校园给了我很多美好的回忆,我很舍不得离开这里。”
韦柳玲的话道出了融水民中众多初三年级学生的心声,即将毕业的他们,对学校更多的是不舍、留恋和感念。“这就是静态校园文化建设的魅力所在!”首迎东校长不无自豪地说,“三年的生活、三年的感受,这些静态景观已在学生心中定格,内化成为他们的审美趣味,滋养着他们的品性。”
课堂之魂:特色校本课程的构建
让融水民中学生心生留恋的,不仅是这个美丽的校园,还有那些丰富多彩的特色校本课程。对于该校七年级学生杨璐瑶来说,苗族刺绣课别具吸引力。她告诉记者,刚进学校的时候,她是一个大大咧咧的女孩,做事粗心、缺乏耐心。在学校的一次苗族刺绣班“招生”活动中,看着学姐们灵活的双手在布匹间游走,“一朵朵花、一只只鸟就这样在布上活了起来”,她一下子就被吸引住了,毫不犹豫地报班学习。
“在学习苗绣的过程中,我变得更细心、更有耐心了。”杨璐瑶说,“从分丝、穿线到构图、描画,再到钩针、挑针,每一个步骤都要足够细致,走错任何一步都会毁坏整幅刺绣作品。在学习苗绣的过程中,我还知道了很多民族知识,审美能力也有了很大的提高。”
苗绣是苗族历史文化独特的表现形式,凝聚着苗族人民的智慧。“这样的智慧和文化正是我们应该传承并发扬的。”首迎东校长说。多年来,融水民中将建设特色校本课程作为树立民族特色学校的关键环节,依照“课题研究→教材开发→常规学习”三个步骤(即成立课题组开展研究,研究成熟后编制校本教材,最后纳入日常课程体系进行教学),建设了芦笙和苗族舞蹈、苗族刺绣、苗歌三大特色校本课程。
“课程研发的过程是艰苦的。”融水民中教师覃剑彪告诉记者。他是第一批兼职兴趣课的老师,他说:“刚起步时,我们没有专业的老师,没有很好的教学设备,可以说是‘白手起家。不过这种情况没有持续太久,很快,学校便引进了多位苗族乐器、苗族舞蹈、苗族刺绣方面的老师,并送了一批老师出去培训,还聘请一些民间老艺人到校培训老师和学生。”如今,该校已建成一支18人的专、兼职教师队伍,足以承担特色课程的教学工作。
与此同时,该校各学科教师也结合生本教育的开展,在教学中融入民族文化元素:语文课常以苗族故事为原型,让学生进行作文训练;历史课在中国历史中融入苗族发展历史,让学生切身感受本民族久远的历史;德育课中苗族英雄成了鲜活的素材,让学生在学习中体会他们的高尚精神;数学课上苗绣图案则作为学生学习图形对称知识的素材……“这样的课堂不再是枯燥的知识讲解,更多的是讲故事、谈感受,多有趣呀!我们还可以开展社会调研,学习起来更加有劲儿了!”杨璐瑶一脸兴奋地说。
学生之魂:在民族文化活动中生成
“我最喜欢学校的民族文化艺术节,那场面真是精彩壮观!”融水民中七年级学生吴金仙说。每逢重大民族节日,该校学生便会穿上崭新的民族服饰,男生手持芦笙,女生手拿鲜花,围着芦笙柱载歌载舞。
“像这样的活动,我们学校可多了。在大课间或课外活动时间,我们会跳竹竿舞、玩滚铁环。到了收庄稼的季节,我们也会像在家里一样,玩打禾鸡。还可以跟老师学打苗拳,强身健体。到了斗马节的时候,全校师生便围在一起观看斗马,那真是精彩非凡!”说到学校的民族体育活动,吴金仙立即兴奋起来。
“苗族的精神、文化都蕴含在这些活动之中。学生只有亲身体验之后,才能更深刻地理解本民族的内涵,进而形成民族情感。”首迎东校长解释说。除了特色课程和文化活动,融水民中还组建了众多具有民族特色的社团,如芦笙社团、踩堂舞社团、苗歌社团、苗族刺绣社团、苗族武术社团等,让学生在玩中学习、在学习中成长。
“丰富的活动充盈的不仅是学生的学习生活,更是他们的心灵。”融水民中教师任吕倩如是说。作为班主任,她对此深有感触:“我能明显感觉到学生精神面貌的改变。以前的学生大多胆小害羞,比较缺乏自信和活力。现在可不一样了,学生表现出来的那种生机和飞扬,连我这样的老教师都深受感染。”让她津津乐道的是,以前学校搞活动她都要忙前忙后,还要多次动员学生参加。现在,她做起了“甩手掌柜”,所有活动都是学生自己设计、主动报名。
“民族的就是特色的。一所学校的发展离不开本地的生活环境,更离不开本地的文化。充分挖掘学校当地的独有文化并加以利用,是学校特色发展的有效途径。”首迎东校长总结道。如今,融水民中正沿着这条特色发展之路继续前行。(责编 周翠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