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伟霞 浙江省龙泉市中等职业学校 323700
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探讨
黄伟霞浙江省龙泉市中等职业学校323700
【文章摘要】
随着计算机专业人才的饱满,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计算机人才的就业问题不断地突出,对计算机专业教学产生了较大的挑战。为了适应市场的发展,中职院校计算机教学方式应该进行有效地改革,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技能型人才,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文章中分析了当前中职学校计算机教学专业中的问题,针对当前的情况提出教学改革方案,为中职学校教学提供一定的建议。
【关键词】
中职院校;计算机专业;教学改革;应用型人才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市场对计算机人才的需求不断地发生变化,我国的就业问题不断地突出,对中职院校计算机教学产生了较大的挑战。我国进入信息时代后,各行各业的人都使用计算机技术,因此,计算机技术在当下的社会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为了满足当前社会的需求,中职院校培养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应该具有专业技能,有所专长。
中职院校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专业知识的应用型人才,应该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满足各个行业的人才需求。中职院校学生的动手能力强,需要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当前,中职院校应该进行及时的改革,跟随国家教育改革的发展脚步,实现自己的人才培养目标。
当前我国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中缺乏发展方向,没有培养重点,各类知识和各类课程中都涉及,但是却没有重点培养的内容,没有精通的知识,培养出来的学生没有专长,找工作会有所困难。计算机专业教学缺乏针对性和重点培养方案,过多地重视知识的全面性和系统性,不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
我国中职院校教学方法落后,实践内容安排不合理,不能够跟随时代的发展。计算机教学软件的安排不合理,应用案例与当前学生的生活联系不紧密,最终导致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计算机课程知识枯燥乏味,学生的基础知识差,实践动手能力差,学生的整体水平低,无法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无法满足市场的需求。
1.1中职学校计算机课程定位不准
中职教育是一种特殊的教育形式,计算机专业教育与高等学校的教育不同,应该侧重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本着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培养学生。中职院校计算机专业的培养应该具有目的性,重视实践课程。但是,目前我国中职院校教育中,实践课程内容少,重视理论知识的培养,最终使得学生无法掌握专业技能,缺少实践经历,无法满足市场的需求,就业问题严重。
1.2教学内容落后
目前,我国的信息技术不断地发展,计算机技术在不断地更新。计算机技术需要跟随时代的发展,中职院校的教学内容也应该不断地更新发展。但是,目前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的知识相对落后,教学内容和教学的结构并不实用,缺乏创新。计算机课程的开展是为了适应当前时代的发展,培养实践能力强的学生,需要灵活创新的教学大纲,跟随技术的发展不断地调整、更新、补充教学内容。
1.3教材安排不合理
教材是开展教学活动的基础,是教学的手段和工具。教材的安排反应教学活动的进行方式,适当的教学内容是提高学生应用能力的基础。但是,目前我国的中职院校计算机教材中多是理论知识,过于笼统的教学内容不能够适应实践的需求。当前,市场中的教材种类繁多,合适的教材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如果教学教材选择不合理,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实践课程失去实践意义,不利于教学工作的开展。实践教学是中职院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中职院校应该安排上机操作课程。但是,当前中职院校受到资金和资源等条件的限制,无法给学生提供系统的符合时代发展的实践内容,降低了教学质量。
1.4中职学校学生缺乏学习的兴趣和动力
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教学的的关键,中职学校教育中课堂教学氛围和学生的积极性是教学中的一大问题。多数中职院校的学生认为计算机课程的基础知识并无用处,没有实际意义,学习过程中不够重视课程内容。一些学生认为学习的难度大,不能够深入学习专业知识,动手能力差,自身水平较差,影响了日后的发展。
2.1对教学计划进行改革
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知识水平不同,计算机专业技能有所差距,部分学生的计算机基础好,自己通常会主动地学习,掌握一些基本的办公室操作软件等。但是,部分学生基础水平差,对计算机不了解,日常使用存在较大的问题。学校针对学生学习能力和基础知识的不同应该成立不同层次的班级,通过针对性的教学,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和能力。传统笼统单一的教学方式存在较大的问题,学习能力强的学生无法学到更高水平的知识,学习能力差、基础知识差的学生听不懂课堂知识,影响着教学进度。中等职业学校针对不同水平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手段,通过分层教学的方式进行分班,按照计算机专业水平进行分班。同时,分层教学方式对教师资源的安排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实际执行过程中会产生一定难度。传统统一教学过程中,教师只需要将相同的内容在不同的班级进行授课即可,分层教学的方式要求教师根据不同水平的学生讲述相同的内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案和教学进度,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教学目标,最终针对性学生的具体情况采取措施,提高学生的能力。
不同行业对计算机的应用有着不同的要求,对计算机教学的深度和广度要求不同。学校可以根据不通过方向、不同专业的学生提出不同的培养目标,采取不同的培养方案。教学计划的制定需要根据各个专业进行调整,让学生掌握计算机相应专业应该掌握软件使用方法,不同课程应该兼具稳定性和时新性,增加教学方式的灵活性。同时,计算机专业教学应该改善传统的三阶段教学模式,尽快地让学生接触专业课,让学生掌握计算机专业的知识。
2.2对教材内容进行改革
教材是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的指导和改善,教材的质量直接影响着教学的效果。教材内容必须具有启发性,不断地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学习,将问题讲述的深入而生动,一步步地达到教学目标。教材内容应该紧跟时代的发展,内容新颖而实用,教学内容中的知识应该阐述的通俗易懂。各个计算机专业设置时应该教学大纲制定教学计划,根据市场的需求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在教学内容中增加生活化的案例,增加应用型的内容。教材中应该适当地删减生活和工作中不常用的内容,增加实用的内容,适当地调整教材内容的顺序,让学生有目的、针对性地进行学习。
中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案是培养实用型的人才,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在实际生活中更好地运用计算机知识。当前,我国的计算机教材中对理论知识很重视,忽视了实践应用的部分。中职院校因为资源和资金的限制,教学设施有限,无法给学生提供充足的实践课程和实习机会,仅仅通过填鸭式的教学让学生掌握理论知识,限制了学生的发展,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针对这种问题,学校需要对教材的内容进行改革,转变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合理地安排理论和实践教学时间。
2.3转变教学方式,丰富教学手段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教学方式也应该不断地发生变化,大力开展辅助性教学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教学效果。辅助型教学方式包括视频、音频、模型等多种方式,立体化、多样化的视频教学能够从视觉和听觉两个渠道加深学生的印象,提升学生兴趣的同时,提升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这种直观性的教学方式能够改变传统教学方式的单一、枯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为了改变教学方式,中职院校应该加大在计算机专业的教学设备和资金的投入,建立计算机实验室、多媒体教室。学校应该鼓励教师在实验室教学,鼓励教师通过计算机展开教学,在实践中巩固理论知识,丰富学生的知识。
学校应该对当前的市场进行调查,了解计算机相关行业的就业情况,了解计算机专业的市场需求,根据调查结果进行模块式的教学,将计算机的应用分为不同的专业,例如计算机网络应用、图像处理、硬件维修等不同的专业,才不同的模块中指定领头人进行教学,制定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确定不同模块的人才培养目标。学校应该让学生事先了解各个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让学生知道日后的就业方向,根据不同学生的意愿和特点分专业,让学生学有所长,满足市场的需求。这种模块化的教学方式能够有针对性地教学,教学计划和教学方案更加灵活,符合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学特点。
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应该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改变原来的教学方案和课程表。教学计划中,可以将每学期分为多周,每个学期开设多门专业课,最后一周是能力测验周,检测教学成果。这种教学模式有助于开展实践教学,重点突出实践课程,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教师开展教学时可以在计算机机房进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随时进行练习。教师对机房内的计算机进行统一控制,这种教学模式有助于及时地发现学生学习中的问题,并且及时地进行改正。学生在练习过程中可以发现自己的问题,与教师进行交流互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使用单独的计算机进行独立操作能够提升自身的实践操作能力,并及时地进行巩固复习。分周教学的方式有助于连贯地开展不同专业课程,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提高整个水平。
2.4丰富教学手段,提升学生实践能力
当前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教学方式过于落后枯燥,不利于课堂氛围的营造,让学生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影响了教学效果。教材内容落后,教学方式单一等影响着学生学习的热情。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应该转变教学方式,在教学内容中引入具有时代性的知识,在教材的基础上,给学生讲解与计算机专业相关的知识,提升学生的兴趣,增加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的问题,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学校应该为学生创造较多的实践机会,丰富学生的实践经验。我国中职院校的设施不足、资金有限,教学时间紧迫,教学任务繁重等各种因素影响着教学效果,不利于学生的实践技能的提高。因此,学校要给改变这种状况,不断地开展实践课程,针对不同专业开展不同的项目,广告设计、日常维护、数码摄影、网页制作等项目都可以作为计算机第二课堂的内容。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不同的实践课程,提升自己的实践能力和综合水平。此外,学校可以开展各项技能大赛,通过比赛的平台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各个学校或者地区可以联合开展比赛,激发学生掌握技能的兴趣。学生在比赛的紧张的氛围中掌握基础知识,提高动手能力。
教师应该让学生定期完成实践任务,为学生留下设计大作业,加深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认识和理解。计算机大作业是一种动力,让学生掌握各个专业和各个知识的实践动手能力,有助于提升教学效果。但是,学生完成作业过程中需要注意几点:
首先,学生的作业应该由学生自己来完成,具有独立操作完成任务的能力。每个专业的学生应该分成几组,每组的人数不宜过多,小组间可以互相帮助,但是每个学生应该具有独立完成任务的能力。
其次,学生完成任务的期间会遇到不同的问题,教师不能直接给出问题的答案,而是进行适当地分析,给出必要的帮助,但是不能让学生养成依赖,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完成任务。
最后,教师应该针对学生完成任务的情况进行总结点评,讲解普遍性的问题和正确的做法,帮助学生解决问题,提升学生的整体水平。
我国中等职业技术学校计算机教学改革中仍然存在较大的问题,不符合时代的发展,无法满足市场的需求。中职院校应该结合时代发展的特点制定人才培养方案,采取合适的教学改革手段,激发学生的兴趣,改善教学方式,提升教学质量,采取合理地措施,培养满足当前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张湛.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教学改革初探[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5,11:170.
[2]刘娟.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方法探讨与分析[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5,02:255+257.
[3]李志强.新课标下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教学趋势[J].信息与电脑(理论版),2015,11:143-144.
[4]孙宇,丛子军.论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专业一体化教学的条件与优化途径[J].赤子(上中旬),2015,01:217.
【作者简介】
黄伟霞,出生年月1976年10月,学历本科,研究方向计算机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