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张梦
千家万户团聚梦
文/张梦
《回家过年》
《南方周末》 编著
21世纪出版社2012年版
年关将至,一年一度的大规模人类迁徙活动——春运又要拉开序幕了。赶在年三十前到家,年初七开始再次出发,上学,打工,出差,讨生活。只要是中国人,都能理解与家人欢度新年的重要意义,哪怕只有这么短短一周时间。
由于中国人口基数的庞大,特大城市对优质资源的过于集中,相当大比例的人都是常年不在故乡生活,例如高达2.7亿农民工和他们的子女。城市从来不曾真正张开怀抱欢迎他们,但经济压力却迫使他们不得不放弃温馨家庭,将汗水与精力洒在千里之外的陌生领域里。
广州记者邓勃拍了十多年的春运,他用镜头记录下了车型速度的发展史,服装更替变迁史,当然还有车票的涨价史。在高铁尚未到来的绿皮时代,那种行驶极慢但票价便宜的老式火车,曾是许多漂泊游子在春运时唯一的寄望。
现在看着宽敞明亮的高铁车厢环境,可能很难想象那个为挤上车打破窗玻璃、行李架上坐人、车座底下睡人的场景,许多人挤不上车也挤不下车,双腿悬空头顶天花板,在如此狭小憋屈的空间里要待上超过24小时,这似乎可以被看作是一种“忍功”。对恶劣旅途环境的忍耐,对归心似箭焦急的忍耐,对不明未来走向的忍耐,对若干天后离开的忍耐,长长的铁轨让本是无形的归途变得清晰可见,想到即将面对许久不见的亲人笑脸,即使路途再千难万险,也要回家过年。
在中国一些欠发达地区的农村里,全村壮劳力男女集体外出打工,让老人、孩子、部分妇女留守,是再稀松平常不过的事情。长时间的分离,往往会导致亲情的淡漠和断裂,失去保护的留守者遭遇侵害的现象也时有发生。一岁一枯荣,许多人年华逐渐老去,体力透支下降,他们还能否衣锦还乡并拥有幸福的晚年呢?
中国特色“春运”现象,已经持续了几十年,未来应该还会持续。如果能让人们拥有更多选择的空间和机会,相信没人愿意过背井离乡漂泊无依的生活。真正要做的,还是平衡各地区的发展情况,提升落后地区的收入水平。长此以往地坚持下去,期待未来某一天,人们不用忍受“春运”煎熬便能迎来合家团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