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 晨 (辽宁工业大学艺术设计与建筑学院 121000)
开拓创新竞赛平台打造创新教育品牌——插画设计课程新型教学改革研究视域
杨晨(辽宁工业大学艺术设计与建筑学院121000)
摘要:本文提出人是创新最关键因素,创新驱动是人才驱动。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迫切需要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文章阐述了创新竞赛与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紧密联系融合性,合理有效的提出基于《插画设计》课程中创新竞赛驱动下,建立创新教育品牌人才培养新模式的构建,并针对性地提出具体实施操作及案例环节的对策及建议。
关键词:创新型;教学模式;品牌;实践;教育
本文为2014年辽宁工业大学教学改革研究立项课题。项目编号:2014063
当前,创新竞赛项目驱动是培养当代大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与实施载体。中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紧扣国家发展战略,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平台,也是推动产学研用结合的关键纽带。教育部门和广大教育工作者要认真贯彻国家决策部署,积极开展教学改革探索,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切实增强学生的创业意识、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厚植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土壤,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智力支撑。
插画设计是近年来在中国艺术设计领域兴起的一个热门专业。在国际上,它早已是商业广告等视觉传达设计环节中重要的表现手段之一,特别是在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基础教学中起
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然而,随着艺术设计教育理念的不断革新,插画设计教育理念已经发生了相应的变化,传统的插画设计教育方法束缚着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设计技巧,已不能够满足当今社会各个媒介领域的相关需求。我国的插画设计教育体系还处于摸索阶段,我们还需要对该设计专业进行系统整体的比较与研究,这无疑对高等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和目标。
教学体系改革主要体现在开拓创新竞赛平台,打造创新教育品牌,笔者以《插画设计》课程新型教学改革研究视域为新型视角,探讨培养大学生创新意识及创新能力等两方面的协调发展。主要体现在:
1.以创新竞赛为平台驱动,整合课程,形成系统化教学。本次改革我们把插图的绘画材料与画法表现、造型要素与风格表现进行整合,增加了不同媒体上的插画设计教学的实际应用与研究内容。教学内容从单一的重视设计表现技法的运用,转移到从视觉传达媒介的实际性整合应用,包括广告、包装、书籍、网络等平面媒介的实际运用。全方位、立体化、多维化的掌握插画设计的表现形式、创意表现规律、实际设计与表现方法,完成能力的培养,使教学内容呈现多维化、系统化、连贯化、递进化的特点。这样,使该课程的理论资源得到了系统化重组,并且紧密结合大学生创新竞赛契机丰富课题资源,使学生能够结合课题进行实际型的案例操作分析与课题设计,使学习的方法更加多元化、系统化、科学化增强了课题完成形式多样化、系统化、应用化、实效化,提高学生的实战创新精神和团队合作意识。
2.根据市场对创新应用型人才的需求,试图打造创新教育品牌,研究适合培养具有设计师扎实实践能力的专业基础课程教学体系。随着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明确化,创新能力培养成为高校人才培养的共识。创新能力培养贯穿整个教学体系的始末。所以课程内容的安排着重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培养,而非简单的知识传授。本次改革在教学内容及学时比例上均进行了拓展及优化,对该门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调整与优化。引入优秀的创新竞赛项目及应用性经典设计案例,拓展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实践理念,使课程的建设围绕培养学生的基
于应用模式下的创新与实践的专业素质和业务能力上。将创新竞赛融入到课程的建设中去,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使学生在完成课堂作业同时,激发了学生的创新设计的思维理念,完善与调整了教师的授课模式,丰富了课堂的有效资源的开发与应用,强化了该课程的创新思维主导型作用,使得课堂资源得到合理有效的配置。向着倡导绿色理念,创新与传承的文明发展之路前进。
3.强化课程建设与创新竞赛项目驱动的互动性作用
重点研究设计类专业基础课程体系在整个教学体系中所担负的任务以及在整个体系框架中的位置与结构安排,使设计基础课程体系与专业课程体系协调同意、相互配合、互相促进、形成统一的整体,强化课程建设与创新竞赛项目驱动的互动性作用。为设计师专业素质能力的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每年国家教育部举办的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及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设计大赛,笔者都将其引入到该课程的建设中去,引入真题真做的教学模式,极大的激发了学生参加专业设计竞赛的创新意识,开拓视野,锻炼了学生的综合实战能力,在学生及指导教师的共同努力下,先后荣获国家级,省级以上竞赛奖项70余项。因此,笔者将指导2012年-2015年四届计算机大赛及大广赛所取得的经验用于推动视传专业《插画设计》课程本科教学方法改革,强化课程建设与创新竞赛项目驱动的互动性作用,使得培养的学生在专业素质和业务能力两个方面趋于全面协调的发展。
因此,有效解决培养质量,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构建一种打破传统专项知识传授手段与传统课程界限,培养学生各方面全面发展的综合能力的课程教学模式,使新型教学模式适应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开拓创新比赛平台,争创新教育品牌,推动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大学生创新能力的不断提高,对高等教育教学研究具有一定的示范和推广作用。因此,构建适应高校本科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机制任务,已成为我们要面临的一项重要教学质量工程研究课题。
杨晨,副教授,硕士,辽宁工业大学艺术设计与建筑学院,研究方向:视觉传达设计与理论研究。
作者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