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驱动发展的新动力与战略重点

2016-03-31 07:46吕薇
中国经济报告 2016年3期
关键词:发展

吕薇

“十三五”期间将转变创新模式,提高创新质量和效率,充分发挥创新对转型发展和产业升级的支撑和带动作用

党的十八大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关于实施“十三五”规划的建议提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创新发展居五大发展理念之首。

新阶段:质量和模式亟待升级

进入20世纪以来,中国的研究开发支出总量持续超过GDP增长。目前,中国的研究开发支出居世界第二位,占世界20%;2014年R&D(研究与开发)强度达到2.09%,居新兴国家之首,甚至超过一些高收入国家,但人均投入水平较低,不到1000元/人;科研人员总量大,占世界19%,但人才结构有待提高,高端领军人才和有创新精神的企业家短缺。长期科技投入的效果正在显现。

一是科技成果和知识产权数量大幅增加,科学出版物数量约占世界20%,发明专利申请和商标注册等主要知识产权数量居世界前列,但知识产权质量和科研成果的产业化能力亟待提高。

二是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创新模式多样化。企业的R&D经费支出约占全社会74%,R&D人员占全社会比例也超过70%;国内发明专利申请中企业超过60%;企业的创新能力呈现二元结构,少数创新企业与大部分跟随企业并存,涌现了华为、联想、华大基因、格力等一批创新型企业。

三是创新对经济的带动作用逐步提高。虽然近几年经济增长速度放缓,知识产权数量却快速增加。2014年,中国的发明专利申请增长12.5%,PCT(专利合作协定)申请增长14%,商标注册申请增长21.7%,计算机软件著作权增长33%。随着产业结构调整,高技术产业对经济的贡献增加,2015年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的增长快于平均工业水平。

总体来看,中国的创新模式以集成创新和引进技术消化吸收改进创新为主,仍是技术和知识产权的净进口国,原始创新能力不足,创新质量和模式亟待提升。

新动力和新机制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的关键是营造有利于创新的生态环境,提高全社会的创新动力。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科技体制改革提法有新突破。“决议”将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纳入现代市场体系建设,提出健全技术创新市场导向机制,发挥市场对技术研发方向、路线选择、要素价格、各类创新要素配置的导向作用。

近些年来,中国的创新政策正在从科技政策转变为综合的创新政策体系,更注重发挥市场机制配置创新资源的作用。政府的主要作用是营造制度环境,在基础研究、共性技术和涉及国家安全的战略领域加大投入。

201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对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做出顶层设计,从八个方面和三十个领域,制定了一系列促进创新的制度安排、激励机制和政策措施,以调动全社会的创新积极性,使创新的动力从依靠自上而下的推动转向自下而上的自觉行动。

总体来看,政策重点从科技政策为主到围绕创新各环节,改革重点从突出科技体制改革延伸到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形成一整套推动创新的制度和政策安排;政府支持创新的方式从点对点为主转向以普惠性政策为主,通过完善标准体系、严格统一执法和政府采购政策等,打通创新产品、技术和服务进入市场的通道,使创新企业能够在市场上获利。

同时,构建促进创新的体制框架,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和法治环境,包括加强知识产权保护、诚信制度建设,保护创新创业者的积极性和合法权益;培育高素质创新要素,如人才、技术、信息和多层资本市场等;建立公开透明、长期稳定的激励机制,形成各类技术路线和企业公平竞争的环境,鼓励投资者进行长期技术创新投入,发挥市场机制引导技术创新的作用。

战略重点

总体来看,“十三五”期间将转变创新模式,提高创新质量和效率,充分发挥创新对转型发展和产业升级的支撑和带动作用。在发挥企业主体地位和市场配置资源作用的同时,在重点领域有所突破。坚持战略和前沿导向,加强事关发展全局的基础研究和共性关键技术研究,实施一批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加快突破新一代信息通信、新能源、新材料、航空航天、生物医药、智能制造等领域核心技术;鼓励开展基础性前沿性创新研究,颠覆性技术创新,塑造更多依靠创新驱动、更多发挥先发优势的引领型发展。

具体来看,2015年,党中央国务院对实施创新驱动发展做出一系列重点战略部署。

1.实施制造强国战略。制造业既是国民经济的主体,也是技术创新的重要载体。中国是世界制造大国,但不是制造强国,一些核心关键技术对外依赖性较大。国务院印发《中国制造2025》,提出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的十年行动纲领和三步走的中长期目标,以实现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从中国速度到中国质量、从中国产品到中国品牌的转变。

《中国制造2025》以五个重点工程为抓手。一是制造业创新中心工程,建立产学研结合的创新网络,打造制造业创新体系,重点突破制造业创新链的“死亡谷”。二是工业强基工程,提高关键基础材料、核心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先进基础工艺、产业技术能力,提升制造业的整体竞争力。三是绿色制造工程,采用清洁、高效、低碳、循环生产技术,发展环保和绿色制造技术装备、绿色制造服务体。四是智能制造工程,实现信息化与制造业的深度融合,提高制造业的效率。五是高端装备创新工程,提高高端装备制造水平、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

2.实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战略。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把“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打造成推动中国经济继续前行的重要引擎,国务院又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新一轮创新创业与以往相比既有机遇也有挑战。一方面,创业的政策环境更好,劳动力素质更高,商事制度改革和互联网技术的利用大大降低了创业门槛。另一方面,要素成本提高,一些领域产能过剩、市场饱和、竞争更加激烈。

因此,本轮创新创业要以创新带动创业,培育新兴产业和新增长点。根据市场需求选择创业方向,开拓新的细分市场,向小、精、特、专的方向发展,提高创业效率。即使在传统行业,也要通过商业模式创新、产品和服务创新,开拓新的需求,提高竞争力。

政府则应进一步改善创业环境,坚持依法平等保护产权,建立不同所有制、不同规模的企业公平获得创新要素的公平竞争环境;加强创新创业服务平台建设,健全多层次的资本市场,加强诚信体系建设;降低创业企业的综合运营成本,促进创业企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建立鼓励探索、容忍失败的文化氛围和制度环境。

3.促进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创新链条包括创意、研究开发、成果转化到产业化应用和开拓市场的全过程。目前,从大学、研究机构的实验室成果到产业化阶段,是创新的薄弱环节。2015年8月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修正案。一方面,对大学、科研机构的科研成果,特别是政府资助形成的科技成果的产权、处置权和收益分配权等进行了规定,加大对科研人员的激励机制,使科技成果转化收益分配向研究团队和发明人倾斜。另一方面,鼓励建立专业技术转移机构,加强对科技成果的专业服务和投入,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加大对风险投资的激励和引导,发挥资本市场在成果转化中的作用。

4.因地制宜培育各具特色的区域创新体系。中国地区发展不平衡,各地创新资源分布差距较大,产业基础和发展阶段不同,因此,要因地制宜地分类进行体制机制改革,营造有利于创新的生态环境。2015年9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出台了《关于在部分区域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的总体方案》,在京津冀、上海、广东、安徽、四川、武汉、西安、沈阳等八个地区开展全面创新改革试点。试点以创新驱动转型发展为目的,选择不同类型的地区,有针对性地开展全面创新改革试验,打造一批区域创新中心。同时,应及时总结经验,逐步推广,以推动各地改善创新环境和创新体系,提高区域创新能力。

(作者为第十一、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财经委员会委员,国研中心技经部部长、研究员)

猜你喜欢
发展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产前超声发展及展望
从HDMI2.1与HDCP2.3出发,思考8K能否成为超高清发展的第二阶段
脱贫发展要算“大账”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身担重任 更谋长远发展
推进医改向纵深发展
谈发展
它会带来并购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