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杨
目前,求异思维已成为教育家和众多教育工作者普遍重视的问题。所谓求异思维又称发散思维(Divergent Thinking)、辐射思维、扩散思维,是指大脑在思维时呈现的一种扩散状态的思维模式,它表现为思维视野广阔,思维呈现出多维发散状,如“一题多解”、“一事多写”、“一物多用”等方式。有的心理学家认为,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最主要的特点,是测定创造力的主要标志之一。所以,培养发散思维能力成为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创新能力的一种重要训练途径。那么,如何才能更好地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激发和拓展学生的求异思维呢?下面我就结合课堂教学的体会,谈谈这方面的做法。
一、加强直接激励,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产生学习的根本原因是问题,没有问题就难以诱发和激起求知欲。因此,在教学中应把问题作为教学活动的动力、起点和贯穿学习过程的主线。特别是在每一节新课的导入部分,一定要精心创设问题情境,通过有计划地设疑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所以,我们在课堂上要通过组织生动、有趣、以学生为主体的活动激发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发现问题。那么调动学生思维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则成了课堂提问最主要的功能之一。鉴于语文教学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重要性,在设计语文课堂提问时,教师应考虑如何发展学生的阅读能力,考虑如何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一般来说,教师在课堂中的提问,从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看,可以分为四种类型:①判别性提问;②叙述性提问;③述理性提问;④扩散性提问。
积极采用述理性、扩散性提问是语文教学中直接激励的主要方法,这要求教师做到“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学记》语)。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积极思维质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提出的问题,尤其是述理性和扩散性提问等直接激励方法和手段。
小学生到了高年级,已有一定的分析问题理解问题的能力。教学中应设计一些述理性或扩散性提问,尽量避免缺乏实质性意义或可有可无的提问。尤其是对那些抽象的词语教学更要注意提问的情趣性、确定性、层次性、发散性,只有这样才能达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比如:教学《落花生》一课时,为了引导学生自觉地理解“居然”一词,我设计了如下提问:
师:同学们都知道,种瓜得瓜种豆得豆,那么文中为什么还说“居然收获了”呢?(学生沉思起来)
生:因为那是块空地,能有收获,出乎一家人的意外,所以说“居然收获了”。(答案对了,但不全面)
师:种花生的人都是谁?
生:是姐弟几个。
师:姐弟几个在空地上种花生,对收获有没有把握?
生:没有把握,可几个月后,却有了收获,这确实出乎一家人的意外。
师:大家再看看姐弟几个精心管理了吗?(学生认真阅读)
生:没有。(理直气壮)
这样就把学生的思路引向实质性研究。学生一下子明白过来:因为没有精心管理,却有了收获,这当然出人意料,所以说“居然收获了”。
法国的心理学家贝尔纳说:“创造力是没有办法教的,所谓的创造力教学,指的是学生要真正被鼓励展开并发表他们想法的机会,如此才能发挥他们富于创造力的才能。”要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首先要体现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位置,多给学生创造自主、合作、探究的机会,调动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观能动性。在上述教例中,教师不是把书本上现成的结果灌输给学生,而是通过积极提问逐步引导,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当然在这种训练中,要顾及学生的思维心理特点,把握好思维走向和做好难度控制。
二、利用间接激励,拓宽学生的求异思维
(一)当学生思维活动和成果脱离教师事先设计安排和希望的轨道时,不要轻易强行中断学生的思维活动过程,不要强行将学生的思维活动纳入教师自己预先设计好的轨道,相反,应该使学生有机会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意见,并得到教师的肯定和鼓励。
(二)对全体学生提供同样的科学思维训练,并提供大致相等的训练机会,尽量不要在训练中出现“空穴”现象。对成绩较差的学生进行课堂教学时更要提供足够的训练机会,同时给予充分的关注,防止其放任自流,思维处于休眠状态。这样做从一定意义上说,可以保证他们创造性思维的更好发展。
(三)在教学中,教师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进行和成果的显示要有足够的信心和耐心。一般来说,教师提问后,学生的思维活动会出现两个高潮。在此过程中,很可能在第一个高潮后出现课堂教学中的冷场领唱现象,学生思维遇到阻碍,此时教师就要适时地加以引导、点拨和激励,并留给学生足够的自由思维的活动空间,以期待新的思维高潮的出现。
(四)在教学活动中,尽量减少以过量的背诵为目标的训练。因为一味地让学生背诵,尤其是进行那种没有内在联系的机械背诵,很可能会抑制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激发和拓展学生求异思维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时刻注意,对学生进行创新思维训练,并使之成为学生思维的品质和需要,而不只是盲目照背。培养创新倾向的训练不但可以帮助学生把知识学得更扎实深刻,而且可以使学生在学习中施展自己的才华,有所发现、有所创建地探索知识、理解知识和应用知识。
三、发挥教学民主,促进学生的求异思维
教师积极鼓励学生的求异思维,发展其创造性才能,就是要在学习和教学过程中为学生创设求异思维训练的情境,为学生求异思维的发展开辟广泛的智力背景。其中,营造良好的民主学习氛围,积极鼓励学生畅所欲言,是一项最基本的具有提供教学背景意义的措施。教育心理学研究认为,民主的课堂氛围对教学有很大的促进作用。所以,在教学中,难免会出现对于一些知识、一些问题老师和学生的理解出现分歧或是争议的情况。这个时候,教师应该充分发挥教学民主,放下自己的权威,真正尊重学生的理解和看法,在和谐、融洽的氛围下引导学生思考、讨论问题,最终形成结论。我们要对学生中有见地的想法给予肯定、表扬,摒弃学生那种盲目深信“权威”的思想,对于那些表现出探索精神的学生,教师都大力肯定。这样只有对学生稚嫩的创造萌芽倍加珍惜,才能不挫伤,不挫伤学生的积极性,从而更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